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0902历史-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徐州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反映了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D.宗法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3、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按照这一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对1840—1911年间的重要事件评价较高的应是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国民大革命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③④4、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澳大利亚)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B.凡中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5、“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贯彻了民族团结平等的原则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的原则D.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6、2011年8月15日,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抵京履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以及其他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的产生方式是A.人民选举产生B.总统任命产生C.国会选举产生D.各州候选人竞选产生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2述观点的有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8、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A.传闻(口述)主观因素多,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B.田中正明否定传闻(口述)历史具有考证价值,表现了严谨的史学态度C.此观点正确反映了日本对华历史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D.田中正明的言论否定了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9、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要刻意模仿美国式的政治架构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10、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11、1924年10月,孙中山告诫国民党员:“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彼此既志同道合,则团体以内无新旧分子之别。在党言党,唯有视能否为本党、为主义负责奋斗而定其优劣耳。”这表明孙中山A.提出“三大政策”B.维护国共合作C.维护《临时约法》D.反对国民党分裂12、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加人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3、刘志琴在《服饰变迁——一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提到:“……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3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党组织有力的召唤。”材料的叙述最能说明A.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B.断发易服带有政治色彩C.革除社会旧俗阻力重重D.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14、1971年8月2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发表“关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的声明”,指出美国将支持联合国大会上要求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席位的行动。同时,美国将反对任何驱逐“中华民国”的行动或者以其他方式剥夺它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的行动。美国这种态度的实质是A.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B.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为中国的合法政权C.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D.制造“两个中国”15、1992年28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并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他们又发表了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产生的主要背景是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C.冷战对峙格局的结束D.经济区域化的快速发展16、“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公民大会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C、实行陶片放逐法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17、观察右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能源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18、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19、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提高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本国货币的含金量,贬低本国货币与外币的比价,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货币战。在整个危机期间,宣布货币贬值的国家一共达到56个。针对上述问题,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订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实施马歇尔计划D.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20、1948年,英国首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北欧.西欧.日本等国也纷4纷建立起各自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①低收入阶层的生话得到基本保障②国家财政支出扩大③扩大了社会消费④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的主要政权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近代化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5分)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国”取代“帝国”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4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清史稿》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陶煦《租核》材料二5年代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商企业设厂数(家)资本(千元)设厂教(家)资本(千元)设厂数(家)资本(千元)1872—1894年534697191619610328000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省份工场数(家)职工数(万)人口总数约(万)动力使用(机器动力)不用动力合计山东1218159362.47743792江苏1491139128814.26782588安徽—3863862.4681622湖北175155323.6793414云南————932贵州—17170.0606966——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三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的贺电(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3分)(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4分)23、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阅读材科,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可以把l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2分)指出l640-l870年间英国人大规模向全球殖6民的政治.经济条件。(2分)材料二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全球通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3分)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
本文标题:0902历史-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0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