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091003第六章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16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组织形式,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并且要了解商业银行网络银行业务及其安全问题。关键词汇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资产业务(AssetBusiness)负债业务(LiabilityBusiness)中间业务(IntermediaryBusiness)资产负债管理(ManagementofAssetandLiability)网络银行(NetworkBank)引子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机构,它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融自由化、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全球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竞争格局一直处于迅速的发展变革之中。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形成、市场化竞争的兴起、经营管理方式和竞争格局的演变则主要由渐进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所推动。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共存的商业银行体系。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及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发生着不同变化,各国商业银行不同的业务管理方法导致其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本章将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及管理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典型案例2009年中国三大商业银行市值排名全球前3根据法国财经新闻社《财经周刊》2009年最新报道,相比两年前次贷危机爆发之时,全球大银行市值排名现在已经出现重大变化。中国3大银行机构跻身前3名,而此前多年占据榜首的美国花旗集团如今的名次却滑出前15名之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6月底,在全球市值最大的15家银行中,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汇丰银行位居前3位,其市值均超过2150亿美元,当时位居第15位的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市值也达930亿美元。而中国3家上榜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位次分别为第4、第6和第7位。而到2009年6月底,中国工商银行以2570亿美元市值高居榜首,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第2、第3位。中国交通银行也跻身排行榜,以约593亿美元的市值位列全球第13位。另外一个新兴市场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也出现在今年的榜单中,巴西伊塔乌联合银行以610亿美元市值位列全球第12位。全球15大银行的市值总额相比两年前缩水了28%。在仍留在榜单上的10家银行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市值出现上涨。两年前的榜单中有13家银行的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而到今年6月底只有6家银行的市值超过这一标准,前15强的门槛也由9302亿美元锐减至540亿美元。【分析思考】(1)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哪几家?查阅参考书回答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区别有哪些?(2)根据您所学的知识,回答为什么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不一样?中国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商业银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居于各国各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首。6.1商业银行概述6.1.1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能够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全方位经营各类金融业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企业。6.1.1.1商业银行的性质从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看,商业银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是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即依照《公司法》中规定的程序设立,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以利润为最终经营目标,按照商品经营原则和价值规律的要求从事经济活动。二是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与信用业务以及综合性金融服务。它同一般工商企业、其他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又有某些独具特征,不仅在实际的业务范围与性质上具有不可比拟性,而且在存放款的业务活动中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三是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原则。四是商业银行综合性和多功能的特性显著、渗透面广、业务扩展迅速。6.1.1.2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充当将经济活动中的赤字单位盈余单位联系起来的中介人的角色。信用中介职能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银行的存款等负债业务,动员和集中社会上一切闲置的货币资金,再通过贷款和投资等资产业务,将这些货币资金提供给资本需求者使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的中介或代表,并在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只是改变其使用权的条件下,来实现资本盈余和资本短缺之间的融通,并对经济过程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关系。信用中介职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把暂时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本转化为职能资本,在不改变社会资本总量的条件下,通过改变资本的使用量,扩大再生产规模,扩大资本增值。二是把不作资本使用的小额货币储蓄集中起来,变为可以投入再生产过程的巨额资本,把用于消费的收入,转化为能带来货币收入的资本,扩大了社会资本总量,从而使社会再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三是把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在利润原则支配下,还可以把货币资本从效益低的部门引向效益高的部门,形成对经济结构的调节。(2)支付中介职能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借助支票这种信用流通工具,通过客户活期存款账户上的资金转3移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存款转移等业务活动。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在客户账户上的转移,可代理客户进行支付,并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从而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形成了经济过程中无始无终的支付链条和债权债务关系。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本的周转,促进了再生产的扩大。商业银行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是以活期存款账户为基础的。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开设活期支票账户的金融机构。近些年来,随着西方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专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虽然也开设类似于支票账户的其他账户,发挥一定的支付中介职能,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工商企业间的大额支付,以及多数与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仍由商业银行办理。随着电子计算机在商业银行的广泛运用,电子银行业的支付装置逐渐深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居民家庭,使得客户足不出户,就可实现转账结算支付的自动化和收付的同步化,即方便了顾客,更提高了效率。(3)信用创造职能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活期存款、发放贷款,从而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社会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是能够吸收各种存款、提供多种存款服务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利用其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未全部提取的情况下,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贷款和存款一轮又一轮地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商业银行的这种信用创造功能是以存款为基础,以银行客户将其所得的贷款重新存入商业银行体系为条件,要受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率、自身的现金准备率及贷款付现率的制约。这一功能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着利率、投资、就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是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区别之一。(4)金融服务职能金融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在国民经济中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等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利用其在发挥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借助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和工具,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融资代理、信托租赁、代收等各种金融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化,银行间的业务竞争更趋激烈。商业银行由于联系面广,信息比较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具备了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条件。咨询服务、代发工资、代付其他费用等服务应运而生。个人消费也由原来的单纯钱物交换发展为转账结算,并提供各种信托业务、贵重物品保管业务、经纪人业务等。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多方面给商业银行提出了金融服务的要求。在强烈的业务竞争压力下,各商业银行不断地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借以建立与客户的广泛联系,并把资产负债业务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这已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6.1.2商业银行的基本类型和组织形式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6.1.2.1从组织制度角度考察从组织制度角度考察,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四种:(1)单一银行制单一银行制是指不设立分行,全部业务由各个相对独立的商业银行独自进行的一种银行组织形式,这一体制主要集中在美国。单一银行制度有以下优点:首先,可以限制银行业的兼并和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其次,有利于协调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使银行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此外,由于单一银行制富于独立性和自主性,内部层次较少,因而其业4务经营的灵活性较大,管理起来也较容易。单一银行制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单一制银行规模较小,经营成本较高,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其次,单一银行制与经济的外向发展存在矛盾,人为地造成资本的迂回流动,削弱了银行的竞争力;再次,单一制银行的业务相对集中,风险较大。随着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单一制银行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弊端也愈加明显。(2)分支银行制分支银行制又称总分行制。实行这一制度的商业银行可以在总行以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分支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遵照总行的指示办理。按照管理方式不同分支银行制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总行制和总管理处制。总行制即总行除了领导和管理分支行处以外,本身也对外营业;而在总管理处制下,总行只负责管理和控制分支行,本身不对外营业,在总行所在地另设分支行或营业部开展业务活动。分支银行制有很多优点:实行这一制度的商业银行规模巨大,分支机构众多,便于银行拓展业务范围,降低经营风险;在总行与分行之间,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大幅度地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分支行之间的资金调拨也十分方便;此外,它还易于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广泛开展金融服务,取得规模效益。分支银行制度也有一些缺点:容易加速垄断的形成,而且由于实行这一制度的银行规模大,内部层次多,从而增加了银行管理的难度等。总体而言,分支行制更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各国银行界的普遍认可,已成为当代商业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3)集团银行制集团银行制又称为持股公司制银行,是指由少数大企业或大财团设立控股公司,再由控股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家商业银行。银行控股公司分为两种类型:一为非银行性控股公司,它是通过企业集团控制某一银行的主要股份组织起来的,该种类型的控股公司在持有一家银行股票的同时,还可以持有多家非银行企业的股票。二为银行性控股公司,是指大银行直接控制一个控股公司,并持有若干小银行的股份。集团银行制在美国发展最快,其原因是商业银行试图借此逃避法律上对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的限制。目前,集团银行制已成为美国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集团银行制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扩大资本总量,增强银行实力,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弥补单一银行制的不足;缺点是容易引起金融权力过度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活力。(4)连锁银行制连锁银行制是指由同一个人或集团购买两家以上银行多数股票,从而控制银行的经营决策而又不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出现的一种银行组织形式。这些银行在法律上仍是独立的,也不需要成立股权公司,但实质上其所有权都控制在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手中,其业务和经营决策统一由一个人或一个集团决策控制。连锁银行制的成立与发展和集团银行制一样,都是为了弥补单一银行制的不足,回避对设立分行的限制。这种银行制度在美国西部比较发达。它往往是围绕一个地区或州的大银行组织起来的,几个银行的董事会由同一批人组成、以大银行为中心,形成集团内部的各种联合。但是,这种银行制度由于容易受到个人
本文标题:091003第六章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0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