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09年中考数学动点的有关问题
3eud教育网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3eud教育网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动点的有关问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角梯形OABC的直角腰在y轴上,点O与坐标原点重合.CB∥OA,A点在x轴上,其坐标为(12,0),tan∠BAO=√5,动点P、Q分别从O,C两点同时出发。分别沿OA边、CB边向终点A,B匀速运动.点P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点Q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当一个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秒).(1)当t=1秒时,梯形PABQ的面积为27√5,求直线AB的解析式;(2)在(1)中确定的梯形OABC中,以C为圆心,以CQ长为半径作⊙C,当t=6秒时,求⊙C截直线PQ所得的弦QR的长;(3)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作⊙P,当t为何值时,⊙P与(2)中的⊙C相外切,请判断此时四边形ABQP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矩形ABCD的边AD在x轴上,点A在坐标原点O处,AD=lO,矩形ABCD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x轴的正方向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沿A→B→C→D的路线匀速运动,当P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矩形ABCD也随之停止运动,以C为圆心,CD长为半径作⊙C,设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秒).(1)当t=3秒时,P点的横坐标为15,求AB边的长;(2)在(1)中所确定的矩形ABCD中,设△OAP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在(2)中,当s=12时,求t的值,并求出此时⊙C截直线OP所得的弦长。3如图,矩形O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点与坐标原点重合.A点在x轴上,其坐标为(8.0),C点在y轴上.其坐标为(0,a),动点P从C点出发,沿C→O的方向向终点O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动点Q从A点出发.沿A→B的方向向终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当有一个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在运动过程中,PQ交对角线AC于点E,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秒).(1)若t=3秒时,PQ∥OA,求a的值及直线AC的解析式;(2)在(1)中所确定的矩形OABC中,设四边形OAQP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的最大值;(3)在(2)的条件下,当四边形OAQP的面积为40时,求线段PQ的长.请判断此时直线PQ与以OA为直径的⊙O′的位置3eud教育网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3eud教育网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AOB在平面直角系xov中,∠OAB=90°,∠ABO30°,B点在x轴上。其坐标为(8√2,0),A点在第一象限内,动点P从A点出发,沿A→O→B→A的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A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动点Q从B点出发,沿B→A→O→B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B匀速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秒).(1)若t=(8+l0√2)秒时,P点在BA边上,且P到OB的距离为2,求直线AB的解析式;(2)在(1)中所确定的△AOB中,若当点P、Q中有一个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APB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t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以P为圆心,2为半径作⊙P,以Q为圆心,1为半径作⊙Q,则在运动过程中,⊙P与⊙Q能否相切?若不能相切,请说明理由;若能相切,请求出此时t的值。4如图,四边形O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C点在y轴的正半轴上,其坐标为(o.a)(a10),AC平分∠BAO,AB=AO,tan∠BAO=0.75,动点P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O→C→B方向向终点B作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A→B方向向终点B作匀速运动,当一个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动点P、Q的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1)求tan(0.5∠BAO)的值;(2)当t=2秒时,直线PQ将四边形OABC的周长分成23:17两部分。求直线AC的解析式;(3)在(2)中所确定的四边形OABC中,t为何值时,以P为圆心,以(9√10)/10为半径的⊙P与直线AC相切,并判断此时以Q为圆心,以(3√10)/5为半径的⊙Q与直线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2,0),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点B,△AOB的面积为2√3,C为线段AB上的一点,D为x轴负半轴上的一点,其坐标为(一4,0).动点P、Q分别从点D、A同时出发,分别沿x轴正半轴方向和射线AB方向匀速运动,点P运动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运动的速度为每秒a(a1)个单位,设动点P、Q的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以O为圆心,以√3为半径作⊙O。(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当t=1秒时,直线PQ恰好经过C点,此时直线PQ的解析式为y=√3/4·x+m,求C点的坐标及a的值;(3)在(2)的条件下,连结CO,t为何值时,以点P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P与△COA三边所在的直线中的一条相切?请判断此时直线PQ与⊙O的3eud教育网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3eud教育网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6如图,矩形ABCD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D∥BC,A、B两点分别在y轴上。点A的坐标为(0,3),BC=2AB.G为对角线AC的中点。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AD边向终点D作匀速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秒),以点P为圆心作⊙P,与对角线AC相切于点F,作直线PF,交BC边于点E,以点E为圆心作⊙E,使⊙E始终与x轴相切.(1)求直线AC的解析式;(2)当t=2.5秒时,直线PF恰好经过点G。此时直线PF的解析式为y=2x+m。求矩形ABCD的面积;(3)在(2)中所确定的矩形ABCD中,t为何值时,直线PF把矩形ABCD的面积分成3:5两部分。请判断此时⊙P与⊙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角梯形OABC的一直角腰落在x轴上,一底落在y轴上.A、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12,0)、C(0,4).动点P、Q分别从点O、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OA边向A点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O边向O点匀速运动,当一个点结束运动时,另一个点也同时结束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秒)。(1)求直线AC的解析式;(2)若P、Q两点到线段OB的距离之积的最小值为6/13,求t的值及梯形OABC的面积;(3)在(2)中所确定的梯形OABC中,动点P、Q分别从O、C两点同时按原速度、原方向运动,t为何值时,直线PQ将梯形OABC的面积分成1:23两部分?请求出来,并判断此时以P为圆心,以9/5√10为半径的⊙P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要说明理由哟!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v中,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BC∥AD,AB=DC,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一3,0)、B(0,3√3)。动点R、Q分别从A、D两点同时出发,分别沿AB、DC方向向终点B、C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动点P从D点出发。沿DO方向向终点O以每秒a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当有一点到达自已的终点时.其余两点也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秒)。(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当a=2,t=1.5(秒)时,直线PR⊥PQ,求C、D两点的坐标;(3)在(2)中所确定的梯形ABCD中。若a=1.则t为何值时,直线PR将梯形ABCD的面积分成7:11两部分?请求出来。并判断此时以Q为圆心,QD为半径的⊙Q与y轴的位置关系。要说明理3eud教育网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3eud教育网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由!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矩形OABC的顶点O与坐标原点重合,C点在x轴上,其坐标为(20,0),A点在y轴上,C点在第一象限内。动点P、Q同时从A点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和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O→C→B→A运动,点Q点回到A点时,P、Q两点立即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秒)。(1)当P运动至(15,0)点时,点Q在线段BA上,此时tan∠QPO=2,求直线PQ的解析式;(2)在(1)的条件下,若直线PQ⊥OB,求矩形OABC的面积;(3)在(2)中所确定的矩形OABC中,动点P、Q同时从A点出发,按原速、原方向运动,t为何值时,直线PQ将矩形OABC的面积分成1:3两部分?请求出来,并判定此时以线段PQ为直径的⊙O′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要说明理由哟f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矩形ABCD的—边AB落在x轴上,另一边AD落在x轴上,A点与原点O重合,B点的坐标为(8,0),把矩形ABCD沿AC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动点P从B点出发,沿BC方向也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当P运动到终点时,点P与矩形ABCD同时结束运动,作⊙P与直线OC相切于点H,设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秒)。(1)t=5秒时,点P的横坐标为12,求矩形ABCD的BC边的长;(2)在(1)的条件下,当0≤t≤6秒时,点P的路线是一条线段,求该线段所在直线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t为何值时,(2)中所求的直线L与以B为圆心,以4√5/5为半径的⊙B相切?请求出来,并判断此时⊙P与⊙B的位置关系.’
本文标题:09年中考数学动点的有关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0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