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绩效管理 > 09年初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评选高中组一等奖作品
09年初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评选高中组一等奖作品——《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邵俊峰)2009-12-31浏览(2977)【大中小】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邵俊峰常熟市中学课程标准: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能根据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2.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能自主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3.根据材料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4.通过新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知识的应用及方法的迁移能力。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探究体会。5.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了解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课前准备:(一)学生预习教材。(二)分发学案资料:1.课堂应用资料:中国地形图;珠江三角洲和皖北地区示意图;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图;微笑曲线图;皖北地区经济和工业化和城市化;珠三角纺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广东省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北京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情况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广州从产业调整、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方面来实施“中调”战略;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与发展等。2.根据课堂问题设立的讨论活动区、巩固训练区等。3.课后巩固与反思、交流。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引1.播放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中关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彩车视频,引出探究主题——工业化和城市化。(烘托气氛、激发兴趣、引出探究主题。)2.展示本课课程标准,让学生明确本课需要研究的主要任务。3.确定研究目标区域。给出河西走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塔里木盆地等区域图,由学生选择最适合研究的区域。(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有更多的事实资料、信息可供研究。)二、案例呈现:工业化、城市化对普通人的影响为了开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一户家庭的变迁作为案例。(通过个案,说明区域区域化、城市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小中见大,体现新课程地理贴近生活的理念,并通过该材料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能力。其中部分为将学内容,作为设问,引发同学思考学习的兴趣。另外,为用珠江三角洲与李守银的老家皖北地区进行对比研究作铺垫。)展示图片声音资料:李守银老家在皖北江淮平原上。20世纪80年代初李守银一家来到珠江三角洲开始新的生活。一开始,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李守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8年,李守银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箱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数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守银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2500元。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守银的房子被拆迁,现在,李守银一家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中,房价为每平方米8000多元,是十年前的4倍。注意材料中的粗体字,分析当地发生了什么?(分组回答)1.蔗基鱼塘→蔬菜花卉----农业调整----市场的变迁------城市化2.人口迁移(从内陆—沿海)----经济因素3.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产业升级4.农民房→公寓房----城市化师:短短的一节文字中,蕴含了这么多的信息,我们要养成善于从材料中获取尽可能多信息的习惯。从一户普通人家的变迁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小中见大,从案例资料的信息发现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特征。资料分析法是人文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启下)三、案例的分步探究:工业化城市化,从珠三角到皖北地区(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条件、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中的关键句,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案例中的关键句——李守银儿子1988年进了外资箱包厂。(1)按照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李守银儿子88年进了外资箱包厂这一阶段属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哪一阶段?在什么时间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2)按照分类,箱包厂属于什么性质的工业?(劳动密集型;)类似的还有什么工厂?(纺织厂、玩具厂等)(3)外资箱包厂,为什么这一阶段珠三角能吸引外资?(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侨乡的优势等)(4)为什么这一阶段珠三角发展了箱包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等)(5)总结珠三角工业化起步的有利条件,并研究哪一个是最关键的因素。(起步时间与改革开放开始时间相符,对外开放政策最关键)总结:正因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区域,珠三角比其他地区更早地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侨乡地位,促进了本阶段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蓬勃发展。(6)引导学生由此推导出“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的工业化发展道路。2.案例中的关键句——李守银的儿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了一家电子厂。(1)此时属于珠三角工业化的哪一阶段?(第二阶段)(2)为什么他要事先经过培训才能胜任工作?(电子厂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要求较高)(3)他为什么要跳槽至电子厂?(电子厂的收入更高)(4)为什么电子厂比箱包厂的收入能更高?(根据微笑曲线,技术型往往能获取较高的利润,劳动密集型利润最低;劳动密集型企业耗费的劳动力和需要的原材料多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成本高,产品售价低)补充: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空间更小。(5)本阶段,以电子厂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箱包厂为代表的轻纺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珠三角的比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此消彼长)请同学在学案图中用曲线图表示。(一位同学上黑板表示)(6)由高新技术产业取代轻纺工业,体现了珠三角的一种产业升级。那么,推测李守银儿子原来所在的箱包厂何去何从?在原地,还是迁移?若搬迁,迁往何处?(在原地发展日趋困难,因为其依赖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优势已逐渐丧失。需要搬迁,迁往劳动力价格、地价低的广东北部、东部山区,或内地,包括李守银的老家皖北地区。)根据学案上列出的两段材料,由学生思考分别说明了哪一事实。材料“珠三角纺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广东省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分别说明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转型的原因和产业转移的方向。(7)思考:珠三角产业转移对珠三角和广东山区及东西两翼分别有什么影响?对珠三角:腾笼换鸟,实现产业的升级;缓解用地矛盾和环境压力对迁入区:产业提升,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带来新的环境问题(8)珠江三角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哪些不利因素?给出下列材料:北京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情况表由学生结合表格信息分析:表格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北京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成交额大幅增长?(广东省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但科技力量不足,需要从北京等地引入。)(9)除此之外,珠江三角洲与长三角相比,还有哪些劣势?(根据学案图表可知,相对长三角,珠江三角洲产业基础薄弱和腹地范围小)(二)引导学生总结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不同阶段的特点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年—1990年1990年以后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较慢较快影响增长速度的原因投资规模小,附加产值低投资规模大,附加值高影响后续发展的问题政策和劳动力成本低优势丧失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业基础薄弱,腹地较小(三)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案例中的关键词——农田到工厂,农民房到公寓房。(1)随着房子被拆迁,住在广州郊区的李守银一家成为新市民。这体现了当地城市化的什么特点?图片显示广州不同年份的卫星遥感图,由学生编排图片顺序,并回答特征。(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2)看珠三角城市发展比较图,还能体现城市化什么特征?(城市数目增加)(3)看联系图,描述工业化为什么能够促进城市化。(4)分析珠三角城市化的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四)区域对比——皖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学生比较陌生的区域进行对比研究,属知识应用层面。)案例关键词:李守银的老家皖北地区怎么样?工业化水平城市化面积人口珠江三角洲(2005年)52.4%69.5%4.17万平方公里4077万人皖北地区(2005年)26.9%23.8%3.23万平方公里2700万(1)尽管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但老李时常牵挂着家乡。老李经常疑惑,家乡工厂怎么那么少?根据表格,请同学们思考两地工业化、城市化的差异的原因。通过学案上皖北地区的相关资料(皖北地区地图、资源、交通等),组织学生进行探究。(2)与珠三角相比,其工业化发展所欠缺了哪些条件?(政策、特殊的区位条件、侨乡)(3)老李认为家乡充满希望,请根据资料分析皖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条件。(“中部崛起”政策;京九铁路建设及京沪铁路,交通便利;淮南、淮北煤炭资源丰富;距长江三角洲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近,有利于接受其辐射;旅游资源丰富,附近有安徽凤阳、三国古战场等知名地点;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丰富;)(4)请设计一下,皖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该如何走?如:工业化:第一阶段:资源密集型-----矿产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第二阶段:(以煤炭工业为中心,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廉价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吸收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第三产业)第三阶段:技术密集型城市化:煤炭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李守银老家皖北地区的乡亲羡慕着珠三角的收入和生活时,珠三角的官员和居民却在为困扰的一系列问题寻找出路。(一)从措施中看问题下列资料显示了广州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从具体措施中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存在着哪些突出的问题?(培养学生从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材料:广州提出要从产业调整、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方面来实施“中调”战略。1.产业结构调整:184家工厂10年内迁出市区为解决市区的噪音、粉尘等问题,广州加快中心城区产业调整,推进“退二进三”工作,深入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科学划分调整优化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和严格控制区域,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在中心城区,集中发展总部经济和金融、会展、商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作用和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各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区功能布局,促进中心城区产业优化升级。在南沙,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2.水系治理:重点整治10条河涌继续加大治理水环境力度,今年内全面推进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完善四大污水分区管网系统。加快对市内河的整治,重点推进10条主要河涌的综合治理。3.城市绿化:完善帽峰山-白云山-越秀山生态通道针对中心城区绿化面积较少的现状,将采取拆违建绿,绿化天台等办法,扩大中心城区绿化。建设一批城市公园、大型城市绿化广场和标志性绿化景观。同时,要加快建设森林公园、重点林区和流溪河防护林带,完善北部生态通道。抓好一批生态公园的建设。推进市区铁路、高快速道路沿线的绿化建设,完善交通绿化走廊。(1)措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2)措施:加强规划与管理问题:城市建设相对落后(3)措施:工业搬迁、水系治理、城市绿化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二)应对“生成”,对发展措施的再思考(分组辩论珠江三角洲是否应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对材料中“在南沙,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学生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说明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正方:珠江三角洲发展重
本文标题:09年初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评选高中组一等奖作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0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