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09高三语文高考精华训练(一)
第1页共12页天道酬勤脚踏实地第2页共10页09高三语文高考精华训练(一)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船舷./弦.乐模.样/模.范百折不挠./饶.有情趣B.阡.陌/歼.灭雇佣./佣.金螳.臂当车/瞠.目结舌C.渎.职/赎.罪给.以/给.予耳濡.目染/风流儒.雅D.讴.歌/老妪.解.元/起解.焚膏继晷./咎.由自取2.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中写《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A.或是或者充足B.或是甚至充分C.还是或者充分D.还是甚至充足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每到农忙时节,一些种养大户、农机户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便需要雇人打工,从而使农村“钟点工”这一新兴行业脱颖而出....。B.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英语非但没有取得为虎添翼....的效果,相反,对英语水平的过度要求还成为他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负担。C.中东地区再燃战火,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不安。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真诚希望对抗双方立即偃旗息鼓....,以对话方式解决争端。D.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强调,学校周围严禁开设网吧,但我市一些中小学校附近,网吧几乎“泛滥成灾”,学校家长对此意见很大。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从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精神不振。B.牛的朴实勤劳、任劳任怨,早已成为人们称颂的美德,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和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和地位。C.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政府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D.若要申办冬奥会,哈尔滨市政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能否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开展冰雪运动创造条件,显然要比这座城市有多少一流的比赛场馆更受人关注。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5-7题中国人丑陋吗?冯骥才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到中国来传教的西方教士所写的见闻。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那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收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的深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节选自《杂文选刊》2008年10月上)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B.中国作家们所批判的中华民族的国民劣根性与西方传教士所批判的完全不同。C.中国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被迫打开、在中西交往中处于劣势有很大关系。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易被读者误解。6.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第3页共12页天道酬勤脚踏实地第4页共10页7.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从作者对《丑陋的中国人》的惊叹和钦佩来看,他更喜欢柏杨式的批判。B.我们已经剪除了民族中的劣根性,才得以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C.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可以用来惊醒因繁荣而内心膨胀的国人。D.由于时代的关系,我们需要用柏杨的而不是鲁迅的作品来不断自我批评。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且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弊甚,诏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以.策有干名,命代之A.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策勤史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D.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蟹六跪而.二鳌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凌策“有才用”和“性淳质和”的一组是A.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B.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策幼孤,独厉志好学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C.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D.与翰林学士李迪……同议经制,稍宽其旧.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策勤吏职,处事精审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科,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B.凌策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受命重新筹划从岭南运输香药至京师,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比过去节省下大量人力和大笔运费。C.凌策任英州知州期间,其时广、英路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大源洞开山修路,缩短了行程,方便了运输行旅。D.产金之地饶州由于官府禁止买卖黄金,并逮捕那些被举报的私下买卖黄金的人,以致捕押满狱。凌策请求允许自山买卖,由官府索取利税,人们感到很方便。第二卷(非选择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译文:(2)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译文: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注]①此词作于除夕前五日。吴松,已离家不远。②禁持:摆布。③亚:接近。(1)请简要分析词的上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答:(2)有人说词的下片与上片相比,有“‘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5分)答:13、按要求将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两小题任选一题)(5分)(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自胡马窥江去后,,。渐黄昏、,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2)屈平正道直行,,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岁月中飞翔的瓦王剑冰第5页共12页天道酬勤脚踏实地第6页共10页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这种瓦从窑里出来便是一种不太光明的颜色,不像西方的瓦,展现出红和蓝的鲜艳,也不像皇宫和寺庙那种金黄的宗教色光,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时候会全部保持一种颜色,早晨或傍晚,阳光会像涨潮一样一点点漫过一层层的瓦,而有些瓦由于反脊的遮挡,还是会呈现出灰暗的颜色,让太阳感到无奈。到了傍晚,又如退潮一般,光线会一点点从一片片瓦上消失,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使一片片的瓦,变成一整个的瓦,变成一顶巨大的黑色的草帽。这高高低低房上的一片片瓦,也确实像鸟的羽翅,扇动着却没有飞走。小的时候,曾帮人拆过老屋,看似不大的一块屋顶,却能拆下那么多的瓦片,一片片肩并肩,膀挨膀地挤在一起,不给风雨以任何可乘的机会。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很小的我,将瓦扣在地上,一挥拳便会让它粉身碎骨,这种瘾是砸了无数块瓦才出现的,每一块我都会砸成无数瓣,直到砸不动才停止我的破坏,而那些瓦终是要被废弃的。现在想起来,守候了一生,还因我等的调皮而不得“瓦全”。这种瓦掉落地上的时候,是不会发出大的声响的,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的瓦,它们的掉落甚至是无声的。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我发现一些屋角的瓦片出现了空缺,正是由于它们的空缺,其他的瓦也出现了裂隙,不知是在哪一天,一片瓦悄然滑落,坠地的声音没有谁听见,而且会碎裂得成为一小撮灰灰的土块。不
本文标题:09高三语文高考精华训练(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1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