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消防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一、燃烧的特点首先,燃烧反应是一种剧烈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物质在燃烧前后本质发生化学变化,但并不是化学反应都是燃烧,如生石灰和水相遇会发生化学反应并放出热量,这种热量可以成为一种着火源,但它本身不是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或其他氧化剂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由于其氧化反应的速度不同,当反应剧烈时,放热、发光和(或)发烟则称为燃烧,当反应速度较慢,无火焰、发光、发烟现象时,不能形成燃烧。燃烧一定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还原反应不全是燃烧。其次,燃烧过程发生的是放热反应。凡是燃烧反应都有热量生成,作为化学反应的过程也是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的过程,断键时要吸收能量,成键时又放出能量,作为燃烧反应,断键时吸收的能量比成键时放出的能量少,所以表现为放出热量。最后一个特点是燃烧反应伴随着发光和(或)发烟现象。大部分燃烧现象都伴随有发光和发烟的现象,但少数燃烧现象只发烟而无光产生。发光、发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燃烧时在短时间内放热较多,提高了燃烧区的温度,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如火焰中的碳粒)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的能级跃迁,从而放出各种波长的光来;有时燃烧不完全,使产物气体中混有一些没有燃烧的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烟的本质就是燃烧时散发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产物。综上所述,放热、发光、伴有火焰或发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新物质是燃烧反应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区分燃烧和非燃烧现象的重要依据。而区分燃烧和非燃烧现象,对于利用燃烧原理造福人类和采取消防安全措施,以及追查火灾原因等具有实际意义。可燃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多数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要经过五系列复杂的中间过程,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链锁反应中的自由基,这就是有焰燃烧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的链式反应理论。二、燃烧的分类1、引燃方式按引燃方式,燃烧可分为点燃和自燃。点燃是通过外部的激发能源引起的燃烧,可炮物质遇到火源,由局部到全面进行的燃烧。自燃是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而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最后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2、燃烧状态按燃烧时可燃物的状态燃烧分为气相燃烧和固相燃烧,这种状态不是指可燃物燃烧前的状态,而是指燃烧时的状态。气相燃烧指燃烧时可燃物和氧化剂均为乞相的燃烧。如乙醇在燃烧前为液体状态,但燃烧时乙醇要转化蒸气燃烧,其状态为气相,气相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凡有火焰的燃烧都是气相燃烧。固相燃烧指燃烧进行时可燃物为固相的燃烧。固相燃烧又称表面燃烧。如木炭的燃烧,只有固体可燃物才能发生此类燃烧,但并不是所有的固体的燃烧都属于固相燃烧,对在燃烧时分解、熔化蒸发的固体都不属于固相燃烧。3、按燃烧现象分,燃烧可分为着火、阴燃、闪燃、爆炸。(1)着火是一种常见的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均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如木材、油类等的燃烧,这种燃烧一般可燃物需要着火源引燃,再就是可燃物一经点燃,在外界因素不影响的情况下,可持续燃烧,直至可燃物烧完为止。任何可燃烧的燃烧都需要一个最低的引燃温度,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引燃温度。(2)阴燃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台: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堆垛的煤、草、湿木材等易发生这类火灾,这种燃烧的特点是有烟而无火焰。(3)闪燃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来的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液态可燃物表面会产生可燃蒸气,固态可燃物也因蒸发、升华或分解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气,这些可燃气休或蒸气与空气混合而形成可燃性气体,当遇明火时会产生一闪即灭的火苗或闪光的现象称为闪燃。(4)爆炸如果可燃质发生急剧的氧化分解反应,燃烧反应的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产生的气体和周围的气体共同膨胀,使反应的能量直接转变成机械功,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就是通常所谓的爆炸。爆炸与燃烧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是燃烧的一种形式(有时称之为动力燃烧)三、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必要条件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燃烧过程的发生2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3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1)可燃物某种程度上来讲,凡是能燃烧的物质都是可燃物。但有些物质在通常条件下不燃烧,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燃烧。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2)氧化剂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习惯上也称为助燃物。(3)温度(引火源)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温度(引火源)将热量传递到可燃物与氧化剂上。2、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2)一定的氧气含量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含氧量要求。(3)一定的点火能量不管何种形式的热能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可燃物的燃烧,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4)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对于无焰燃烧,以上3个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即会发生。第二节、火灾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一、火灾的分类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固体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等引起的火灾。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5、E类火灾指带电设备火灾。二、灭火的基本原理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1、通过降低温度来灭火的冷却灭火2、通过降低助燃物浓度来灭火的窒息灭火3、通过降低可燃物的量来灭火的隔离灭火4、通过降低自由基生成的量来灭火的化学抑制灭火三、基本灭火措施不同类型的火灾,应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对于A类火灾,一般采用水冷却法,但对于忌水的物质,如布、纸等应尽量减少水渍造成的损失。珍贵的图书、档案应使用二氧化碳、卤代烷、干粉等灭火剂来灭火。对于B类火灾,首先应切断可燃液体的来源,同时将燃烧区域、容器内的可燃液体排到安全地区,并用水冷却燃烧区可燃液体的容器壁,减慢蒸发速度,及时使用大剂量泡沫灭火剂将液体火灾扑灭。对于C类火灾,首先应控制可燃气体阀门,防止可燃气体发生爆炸。对于D类火灾,如镁、铝燃烧时温度非常高,水及普通灭火剂无效,钠和钾的火灾忌用水扑救,水与钠、钾起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氢,会促进火灾猛烈发展。对于轻金属火灾就采用原位膨胀石墨灭火剂。火灾与热传播热量传递有3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一、热传导热传导又称导热,属于接触传热,即连续介质就地传递热量但没有各部分物质之间相对的宏观位移,即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过程,叫热传导。影响热传导的主要因素是:温差、导热系数和导热物体的厚度和截面积。二、热对流热对流是一种涉及液体介质运动而使热量传入或传出固体的传热方式。热对流按介质的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气体对流和液体对流2种。影响热对流的主要因素是温差、通风孔洞面积、高度和通风孔所处的高度。三、热辐射3热辐射是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发射的过程。热辐射的主要特点是:任何物体(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而且,热辐射不需通过任何介质,通过真空也能进行热辐射。火场上物质燃烧的火焰主要以辐射的方式传播热能。物质的自燃自燃是物质在无外界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而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最后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由于本身自燃不需要外界的能量,其潜在的火灾危险性比其他物质更大。一、自燃的定义自燃是指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自燃点。二、可燃物发生自燃的主要方式能发生自燃的可燃物很多,其发生自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氧化发热如褐煤、浸油脂物质、黃磷、烷基铝、金属及橡胶粉尘、金属硫化物等。2、分解放热如硝化棉、赛璐珞、硝化甘油等。3、聚合放热指低分子单体聚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的反应,释放出热量。4、吸附放热因吸附空气中的氧而发生自燃。如活性炭、还原镍和还原铁。5、发酵放热如稻草、籽棉、树叶、锯末、甘蔗渣、玉米芯等。6、活性物质遇水金属粉末、金属氢化物、硼氢化物及金属磷化物、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等。7、可燃物与强氢化剂的混合如丙三醇与高锰酸钾混合接触发生自燃。三、影响自燃点的主要因素1、液体、气体可燃物发生自燃现象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压力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2)氧浓度混合气中氧浓度越高,自燃点越低。(3)催化活性催化剂能降低自燃点,钝性催化剂能提高自燃点。(4)容器的材质和内径器壁的不同材质有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催化作用;容器直径越小,自燃点越高。2、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受热熔融熔融后可视液体、气体的情况。(2)挥发物的数量挥发出的可燃物越多,其自燃点越低。(3)受热时间可燃固体长时间受热,其自燃点会有所降低。闪点与燃点闪点:是指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燃点:是指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可燃固体的燃烧可燃固体是指在标准状态下的空气中遇着火源的作用可发生燃烧的固体。燃烧的方式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4种。1、蒸发燃烧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如硫、磷、沥青、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首先熔化成液化,然后变成蒸气,或如萘、樟脑等则直接升华为蒸气后与空气中的氧进行燃烧变成产物。2、分解燃烧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后分解出其组成成分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称为分解燃烧。例如,木材、纸张、棉、麻毛丝、热固塑料、合成橡胶可燃固体,对其加热后,固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热分解反应,放出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等各种各样的可燃气体以及二氧化碳、水蒸气等非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空气中的氧进行燃烧生成产物。大量的可燃固体的燃烧都属于分解燃烧。3、表面燃烧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属于非均相燃烧,即表面燃烧。表面发红,而无火焰,如木炭、焦炭等的燃烧,既不升华、熔融蒸发,也不发生热分解,而是直接和空气中的氧气进行燃烧变成产物。4、阴燃一些固体可燃折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会阴燃,如成捆堆放的棉、麻、4纸张及大堆垛的煤、草湿木材等。并还是所有的固体可燃物质都能发生阴燃。阴燃的特点是无可见光。爆炸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使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我们称为爆炸。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1、物理爆炸: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剧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岙发生的爆炸。如蒸汽锅炉、液化气等的爆炸。2、化学爆炸:因物质本身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极限,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第三节、正确认识火场杀手――火灾烟气火灾烟气的形成和组成火灾烟气是火灾时所生成的气体和悬浮在其中的烟粒子的总称。火灾烟气的危害性火灾烟气会造成严重危害,其危害性主要有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火灾烟气的危害可概括为对人们生理上的危害和心理上的危害两方面,烟气的毒害性和减光性是生理上的危害,而恐怖性则是心理上的危害。一、火灾烟气的毒害性火灾烟气的毒害性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1、烟气中含氧量往往低于人们生理正常所需要的数值当空所中含氧量降低到15%时,人的肌肉活动能力下降;降到10%-14%时,人就四肢无力,智力混乱,辨不清方向;降到6%-10
本文标题:0消防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1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