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3(人教版必修1)
-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之、州县两机制、观察使、节度使、行省和宣慰司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3、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字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四、教学要点-2-五、教学过程【自学检测】1、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_________”。西汉初期,地方制度的特点是“_______”并行。汉武帝时期,形成了“______”决策机构。东汉光武帝时,扩大的权利,使之成为中枢机构,大全则由总揽。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形成三级。2、时期,中央逐渐形成三省体制。唐朝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三省分工,负责草拟和办法皇帝诏令。隋唐又在下设六部。唐太宗依全国山河,分全国为10作为监察区,后形成三级。3、宋初,在中央是最高行政机构,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为制约宰相,增设分割宰相行政权,设分割宰相财权。宋太祖削减地方的权力,派做地方官。宋朝的地方行政权区划是三级。4、元朝在中央以为最高行政机构,以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立统领宗教事务合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则实行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置进行管理。【导入新课】师: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又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极具开创性,尤其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那么,在秦朝之后,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探讨的问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展示板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内容组织】师:首先,请同学们先浏览教材,然后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特点:汉承秦制中外朝制度和尚书台的出现1、中外朝制度:⑴西汉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位高权重。⑵汉武帝起用布衣卫相,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2、尚书台制度: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使之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3、演变趋势:大权由皇帝总揽。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1、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与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2、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景帝至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3、州郡县三级制的形成: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3-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1、三省制的形成与发展:⑴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⑵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2、唐朝三省的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办法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3、唐朝三省制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4、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5、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⑴州县两级制:隋初,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⑵道的出现: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⑶道州县三级制的形成:唐肃宗时,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2、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唐朝中后期,随着节度使数量增多与权力增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二府三司分权1、目的: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加强皇权。2、措施:⑴二府分权: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⑵分割宰相权力:①分割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②分割宰相财权,设三司使。3、结果: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地方任用文官与路州县三级1、地方任用文官:⑴其目的: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⑵措施: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2、路州县三级制: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元中央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背景:综合蒙汉政治制度2、措施: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3、特点及影响: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行省制度的形成1、概念: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余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2、内容: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拥有大权,“无不领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⑴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⑵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官吏,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厉害,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郡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总趋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和强化-4-师:第一目“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其特点是: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师:“汉承秦制”。其内涵是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⑴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结合教材【资料回放】“蔡邕《独断》引文”: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历史记载表明,汉代的皇帝制度已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既包括材料中皇帝名号的诸多规定,还包括礼仪、皇位世袭等诸多制度。还可引导学生与秦始皇创立皇帝名号时的情况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⑵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师:三省六部制。(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其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结合教材【历史纵横】“唐太宗设政事堂”和插图“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首先应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砸实门下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至于政事堂创立的作用,提高了三省制的功能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师: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教学中注意联系宋初统治者对于唐末与五代之乱历史教训的认识)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辽代“藩汉分治”,分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分别统治汉人、渤海人和契丹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师: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教学中注意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和疆域空前辽阔的史实)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枢密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同时又设置了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机构宣政院。元朝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师:第二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其发展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师:除了我们刚才一起完成的表格之外,还请同学们关注三个问题:师:第一,州郡县的设置与变化。(可以由秦朝郡县制和秦的灭亡,结合汉初对秦亡教训的讨论,引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1、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封国名存实亡。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2、州县两级制。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隋朝与唐朝时,州设刺史,县设令。宋朝时,长官称知州、知县。自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这避免了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师:第二,作为监察区设立的州、道及向行政实体的转变。(可以由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郡设监御史引入西汉、唐对地方或王国高官监督的行政制度和官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州县之上行政实体。宋朝时,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先后设平级四个机构,分掌军政、财政、司法和市场等事。它们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对中央负责。这有利于防止地方官独揽大权,因而强化了中央集权。师:第三,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可以提问学生有关中国古代历史上秦、西晋、隋和元的四次大一统,从元朝实现大一统后疆域的辽阔及其历史地位引入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元朝设达鲁花赤一职”:要使学生-5-全面牢固地掌握行省制度的概念,弄懂中书省、行中书省、行省之下的路、府、州、县及边远地区设置的宣慰司等一系列机构。在此基础上来理解地方监察官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达鲁花赤的职权,应该是比较容易了。元朝设置这一官职,还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以实现其对中国辽阔疆域的稳固统治。)【课堂小结】师: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历代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诞生之时就存在着相权与君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从自己统治的实际需要,对秦朝创立的专
本文标题: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3(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1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