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14页公共政策对余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评价
1财政奖励政策对余姚自主创新的作用评价(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市也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余党〔2007〕7号)。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城市工作的开展,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顾无休止制定、颁布这样或那样的政策,对政策的效果如何,所知甚少,缺乏关心。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固然有体制的原因,但是也与我们缺乏对政策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有密切关系。事实上,政策评估对于改善政策制定系统,克服政策运行中的弊端和障碍,增强政策的活力和效益,提高政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意义深远。本文就我市的公共政策实施情况作一肤浅的评价尝试,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不足之处,务请见谅。一、公共财政奖励最大的本质是引领导发展的执政手段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政策”的内涵:第一,政策主体。任2何政策都有特定的主体,即国家权威机构、政党及其他政治集团、团体。政策体现了政策主体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的决定不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第二,目标取向。一定的政策总是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行为,目标指向明确。第三,活动过程。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毛泽东同志指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第四,行为规范,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作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那些行为受鼓励,那些行为被禁止。政策的本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执政者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控制调节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进步;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与此同时,政策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协调功能和象征功能,也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人大主要的执政手段之一。二、公共财政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效的国家财政,政府及其财政以弥补和纠正市场失效为职责。但那是基于要素充分流动和自由替代的完全市场假设的市场失效,我国的市场经济具有“人为”建立的特点,使得我国的市场不足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排斥政府和财政的行为。作为改革推动者的政府如果不能自觉主动地将自身活动限制在市场失效的范围,那么在制度摩擦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府及其财政超越市场力量的约束或者偏离市场经济要求而发生的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等现象,由此产生具有我国特色的“市3场失效”与“政府失效”并存的局面。公共财政是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财政类型(张馨,1999)。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等等,在各种创新中,制度创新是纲,其他创新都是目。制度创新是其他创新之母。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项制度创新都必然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自主经营给国有企业和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巨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巨变的根本原因。改革改的就是制度、体制,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对原有制度、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即以制度创新作为最高形式。而有效的制度创新显然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政府及其财政应遵循公共财政的原则精神,调整自身职能,从培育创新环境、搭建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平台的角度来合理使用行政权力和配置政策资源。三、我市近年来关于鼓励和扶持创优的主要政策为了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1、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区域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余姚市科技创新成就评选办法》、《余姚市科技进步先进单位评选办法》等。2、关于鼓励企业增创名牌产品(商标)的政策凡当年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当年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当年新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宁波市知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5万元奖励;3、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政策。4、财政贡献奖。5、支持企业联合并购,对列入培育扶持范围的工业企业,在本市内实施制造业或与制造业相关的设计、科研、技术开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并购重组的,在办理工业用4途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和水、电、汽及其它权证时,可直接变更企业名称,除工本费外,免收其他费用。6、鼓励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二十强”企业、“成长型”企业达到技改要求的,技改补助标准同比例提高0.5个百分点。7、优化农业产业政策。8、鼓励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等。四、我市财政投入与自主创新的状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公共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政策工具和管理手段,在贯彻科工业立市教兴市战略、支持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我市把科技进步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较好地发挥了引导和聚集社会资金的作用。从总体看,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金融信贷为支持,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有力促进了全市科技事业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科技强县(市、区)。1、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近五年来,本级财政科技拨款累计3.41亿元,是前五年的4倍多,年平均增长38%,其增幅大大高于当其GDP和财政收入的增幅。(见表一)2003-2007年财政对科技投入(万元)325038826655824612105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2003200420052006200752、全社会科技投入特别是研究与发展(R&D)经费、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大幅度增加。2007年,农业企业事业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软件开发单位、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经费五年累计达到27.33亿元,年平均增长18.8%,科技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9%,比2003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3年的1.59%上升到1.9%。规模以上工业技术开发经费五年累计支出22.53亿元,年平均增长12.8%。2002年-2007年科技经费投入和研究与发展经费3.013.393.634.015.496.21.011.351.652.312.472.6501234567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年份亿元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研究与开发经费3、科技活动产出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充分的经费保障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高新技术推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提高了科技产出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加大专利知识宣传培训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连续出台专利奖励和扶持政策,已累计安排专利专项资金1500多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企业和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加,质量明显提高。据统计,2002年到2007年,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24.8%和26.8%,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占比分别提高了4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连续六年在全省保持前四位。我市连续五年被评为“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底,全市共获专利授权1625件,比2003年增加936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比2003年增长57.6%;每万人6口中专利授权量由2003年的8.38件提高到2007年的28.4件。2002-2007年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数521689742874125116268128691032157619442357010002000300040005000年份只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4、工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主要工业产品得到更新,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新产品。2007年,企业级及以上新产品产值达到147亿元,年平均增长70.9%;新产品产值率由2003年的6.52%上升到2007年的17.30%,提高了10.78个百分点。至2007年底,我市已有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宁波市级4家。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和技改投入达到7.6亿元,是2003年的2.5倍。品牌战略深入实施,累计已有中国名牌7只,中国驰名商标29件,分别占宁波市的11%和25%。有20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60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实2002年-2007年新产品产值率6.525.878.811.9213.2717.290510152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年份%7力增长最强的推动了,以其巨大的潜力和活力,成为区域经济着眼未来、谋求抢占经济社会制高点的主要手段。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为龙头,高新产业特色基地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项目为抓手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20.7万元,比2003年增长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3年的9.1%上升到2007年的20.75%。(表二)五、财政投入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影响相关性分析为进一步分析财政投入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评价,必须选取相应的指标进行余姚经济发展相关因素分析,在选取时,应遵循以下几大规则:①功能性原则,即所选取的各因子都具有对某一经济现象描述、解释、和评价的功能;②独立性原则,即各指标之间彼此线性独立,以避免在建模过程出现扰动自相关现象,影响模型结果的验证;③一致性原则,即选择的指标能够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充分现象事物本质;④可操作性原则,数据指标易于采集,基本不存在人工计算而引起的误差。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实质,在此选取以下几大指标:财政总投入、科技投入、工业投入、农业投入、外向型投入、商贸投入、R@D等指标作为投入指标,选出一定的经济指标作为产出指标并进行计量分析,建立相应的模型。经济指标主要与投入相关的指标中加以选择,这些指标包括:GDP、规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产品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自营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取数据自2003-2007年余姚市经济发展基本数据。相关性分析(1)在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表现在数量上,就是一种现象发生数量上的8变化,会影响到它与有关现象也会发生某种程度
本文标题:14页公共政策对余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2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