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3班数学教学计划学校:西大街小学教师:冯文智时间:2012年8月25日一、情况分析(一)班级情况分析:本次分班后,我班核定人数58人,学生学习状况基本均衡,如刘研、李九鳌、王博、等人学习自觉性较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弱,有待帮扶提高。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周次起讫月日教学内容教时主备人执行情况18月25日~9月2日第一单元测量(共7课时)1.毫米的认识2.分米的认识3.千米的认识3白亚妮29月3日~9月9日4.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5.吨的认识6.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7.测量(生活中的数学)4白亚妮39月10日~9月16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二)(共9课时)1.万以内进位加法2.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3.进位加练习课4.万以内数退位减法4王立49月17日~9月23日5.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6.万以内数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7.加法的验算8.减法的验算9.整理和复习5王立59月24日~9月30日第三单元四边形(共6课时)1.四边形的认识2.平行四边形的认识3.周长3朱雅君610月1日~10月7日国庆长假710月8日~10月14日4.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5.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6.估计3朱雅君810月15日~10月21日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共5课时)1.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2.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3.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4.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练习课4白亚妮910月22日~10月28日5.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五单元时、分、秒(共3课时)1.《时、分、秒》秒的认识2.时、分、秒的练习课3.《时、分、秒》综合资料4王立1010月29日~11月4日中期考试1111月5日~11月11日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共11课时)1.口算乘法2.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3冯文智1211月12日~11月18日4.口算、估算乘法练习课5.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6.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3冯文智1311月19日~11月25日7.连续进位乘法8.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9.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3冯文智1411月26日~12月2日10.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11.整理复习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共4课时)1.认识几分之一3朱雅君1512月3日~12月9日2.几分之几3.分数大小的比较4.分数的简单计算第八单元可能性(共3课时)1.可能性4朱雅君1612月10日~12月16日2.统计与可能性3.摸球游戏第九单元数学广角(共4课时)1.简单的组合3冯文智1712月17日~12月23日2.简单的排列法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4.实践活动掷一掷3高云波1812月24日~12月30日第十单元总复习(共4课时)1.用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2.复习混合运算和应用题2高云波1912月31日~1月6日3.复习千米和吨4.练习题2高云波201月7日~1月13日迎接期末考试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备课安排2012.8.25单元课题主备人上交时间一测量(共7课时)白亚妮第一周二万以内的加减法(二)(共9课时)王立第三周三四边形(共6课时)朱雅君第四周四有余数的除法(共5课时)白亚妮第七周五时、分、秒(共3课时)王立第八周六多位数乘一位数(共11课时)冯文智第十周七分数的初步认识(共4课时)朱雅君第十三周八可能性(共3课时)冯文智第十四周九数学广角(共4课时)高云波第十六周十总复习(共4课时)高云波第十七周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集体备课安排2012.8.25单元课题主备人上交时间二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白亚妮第四周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王力第五周六连续进位乘法冯文智第十二周七认识几分之一朱雅君第十三周九简单的排列法高云波第十六周第一周第一单元电子学案科目数学年级三单元一撰写人冯文智学习内容测量签阅人杨兰雪教材简析学生已经在前两年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一册教材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材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2.经历测量的过程,会用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学习重点知道1厘米=10毫米学习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学法小组合作,动手实践,通过先估测,再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学习准备直尺,课本,记录单学习课时3课时第一周第一课时科目数学年级三单元一撰写人冯文智课题毫米的认识签阅人杨兰雪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法引导启发式教学准备课件,测量记录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片段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今天我们来个测量比赛好吗?(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姓名长宽厚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能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毫米产生的必要。同时对已有知识回顾和经验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并将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述测量的结果。(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也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片段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看看能否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
本文标题:1.第一周3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22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