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材料)
1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古诗词(一)《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①临:到达。②澹澹:(水波)荡漾。③竦峙:耸立。竦、峙,都是挺立的意思。④星汉:指银河。⑤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主题归纳】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展现了大海的壮阔气势,抒发自己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豪情。2(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释】①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②五溪:现在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③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辖境主要在现在贵州西部。【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主题归纳】杨花落尽,杜鹃声声,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三)《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①次:停宿。②客路:旅人前进的路。③潮平句: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④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夜将尽未尽。3⑤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封家信到洛阳。【译文】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主题归纳】冬末春初,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并蕴含自然理趣:从陈旧破败之中孕育出新生事物。(四)《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注释】①枯藤:枯萎的枝蔓。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归巢的乌鸦。昏:黄昏,傍晚。③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④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公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⑤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⑥瘦马:瘦骨如柴的马。⑦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游子,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⑧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4【主题归纳】全诗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渲染了萧瑟苍凉的气氛,写出了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的情怀。(五)《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②羌:即青衣江。③发:出发。④渝州:指重庆。【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主题归纳】诗人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速度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六)《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朝代】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释】①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5②寻常:经常。③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④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⑤君:指李龟年。【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主题归纳】昔时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名流雅士云集,而今落花时节相逢,满眼冷清凄凉,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衰老飘零尽寓其中。(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岑参【朝代】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释】①行军,行营、军营。②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③故园,故乡。④傍,靠近【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主题归纳】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诗中的“故园菊”,其所承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6(八)《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李益【朝代】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释】①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②回乐烽,烽火台名。③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主题归纳】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九)《秋词》【作者】刘禹锡【朝代】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释】①寂寥,冷清萧条。②春朝,春天。③排,推开。④碧霄,蓝天。【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主题归纳】作者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7豁达乐观情怀。(十)《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朝代】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①巴山:这里泛指川东一带的山。②何当:何时将要。③却话:回头说,追述。④秋池:秋天的池塘。⑤归期:指回家的日期。【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主题归纳】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抒发了孤独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和两句用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朝代】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注释】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②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③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这里代指边关。④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⑤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8⑥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⑦思:想着,想到⑧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主题归纳】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十二)《潼关》【作者】谭嗣同【朝代】近代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注释】①终古,久远。②簇,簇拥。③束,拘束。【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主题归纳】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犹嫌束”、“不解平”,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9二、文言文《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作者】刘义庆【朝代】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注释】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文义:文章的义理。④俄而:不久,一会儿。⑤骤:急。⑥何所似:像什么。⑦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差不多。拟,相比。⑧未若:不如,不及。⑨因风:乘风。因,趁,乘。陈太丘与友期行【作者】刘义庆【朝代】南朝10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过了朋友还没来,陈太丘便不再等候离开了。陈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来。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来,他便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抱歉,元方走入了家门,不回头看父亲的朋友一眼。【注释】(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2)日中,正午时分。(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4)乃:才(5)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7)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8)引:拉,牵拉(9)顾:回头看。《论语》十二章【作者】佚名【朝代】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11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2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