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轮复习:史学理论一、历史事实、历史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观点1.历史事实:过去客观发生的历史活动,构成元素包括时间、空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2.历史叙述①概念:叙述者对过去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的理解与叙述。②特点与功能:历史叙述是思想构造的产物,具有易变化、多类型的特点。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历史叙述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考法史学理论3.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辨别①同一历史事实在被叙述时可能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时代背景和叙述主体的立场、利益、认识等,从而形成不同的历史叙述。②历史叙述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一定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③多则历史叙述中的共同点,通常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历史事实。4.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总结性的认识,包括对现象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5.历史观点①概念: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②特点:是以某一个或某些历史事实为依据产生的;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重要提示】1.对历史事实的历史叙述不可避免地带有记录或叙述主体的主观性,因此后人在研究时,需要尽量在历史叙述中找寻和认知历史事实的相对客观性。2.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录历史的语言、词语、词语概念会发生变化,同一个词语的概念、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其含义会有所变化。【知识拓展】历史的分析与评价历史分析与评价侧重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与阐述,寻找历史规律,以古鉴今。对历史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多元性要理解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中,不同阶级、阶层、群体的感受、看法、评价往往都不一定是相同的,尤其注意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评价的不同。例1[课标全国Ⅰ2017·25]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本题结合不同史料对秦王李世民的记载考查史料实证。武德元年为唐高祖时期,当时李世民是秦王,尚未成为皇帝,排除A项;根据“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太宗为西讨元帅”可知B项错误;多则历史叙述中的共同点一般可以被认定为历史事实,四则材料中的“我师败绩”“不利而旋”“败绩”“诸将为举所败”相互印证,可知唐军战败,故选C项;对于同一件事,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材料提及李世民患病,因此无法推断出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项。C例2[课标全国Ⅲ2017·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本题结合宋太祖驾崩考查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历史事实也可通过直观的图片、影视资料等呈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这一历史事实在《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有不同的历史叙述,故B项正确。C、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例3[海南单科2017·19]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材料中石油生产国“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包含观点的阐述及结论性的概括,因此属于历史叙述,不是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目的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故D项符合题意。D二、古代中国的修史1.修史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国家行为,由国家任命的太史令、著作郎、起居郎等史官和专门设置的修史局、史馆负责。为前代修史多由宰相监修。所修之史被定位为“正史”,以区别于各类别史、野史。私人修史,基本上是国家修史的补充。2.修史的目的是维护和强化国家的统治秩序,具有强烈的政治性。3.修史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关系王朝兴亡盛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4.修史倡导“据事直书”,反对“曲笔”,要求不掩恶,不虚美,因此治史者被要求兼具史德、史学、史识与史才。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史学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仍是传统经学;判断善恶美丑的标准,仍是由儒家伦理道德所主导的。例4[课标全国Ⅱ2017·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官修史书的政治性。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且有时皇帝、宰相亲自参与修史,这充分反映了史书修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朝廷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时带有很多主观因素,未必能够真实记载历史,评价历史与解释历史难免带有“为尊者讳”的弊端,难以保证公正性与客观性,故A、B、D项错误。C三、史料研读(一)史料分类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A.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B、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2、地位:①比文献资料可信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3.局限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C、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2.局限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1.含义:①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②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2.价值: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二)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三)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5.提取鉴别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一是“读史征(发现)史”;二是“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等【重要提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进行对比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史学方法,如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主张“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四、历史评价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五、历史评价原则:•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标准主要有三条:一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例5[课标全国Ⅱ2017·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本题结合《赫鲁晓夫回忆录》考查史料实证。同一历史事实会受时代、立场等因素影响,出现多种历史叙述。材料反映了不同年代版本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内容均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译者受时代影响,对此书内容翻译时有所取舍与侧重,故D项符合题意;“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不能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A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其他相关研究著作比较,故B项错误;版本的新旧与接近历史真相的程度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D
本文标题:复习课件:史学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3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