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议加强政务公开应把握的几个问题9.29
浅议加强政务公开应把握的若干问题摘要: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快速发展,依法有序的公开政务信息,尊重和保护公民的知情权成了政府追求和群众期待的目标。本文综述实行政务公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我国现阶段政务公开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有关方面解决。笔者结合已有加强政务公开的论述,提出完善政务公开的一些策略。关键词:政务公开意义现状问题对策政务公开,是指公共行政部门通过民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公开有利于民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其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抄录、收听、观看等多种形式,依法利用公共行政部门所掌握和控制的信息,从而实现对行政权力运作的监督。一、关于实行政务公开的现实意义实行政务公开就是要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公务人员执法行为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它对于促进依法行政、高效率的履行职责,防止和杜绝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总体迈上新台阶,依法积极稳妥实行政务公开负面清单制度,公开内容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公开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参与度高,用政府更加公开透明赢得人民群众更多理解、信任和支持。(一)开展政务公开是贯彻依法治国战略,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国的根本在于依法行政。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作用”。依法治国关系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对其执法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能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及时纠正和查处不良行为,可有效防止和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现象的发生,有效地增强基层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二)开展政务公开是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改善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益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机构已是时代的呼唤,我们实行政务公开推行一条龙服务、限时服务、挂牌服务,能够有效地杜绝上述现象发生。实行政务公开能够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转变作风,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勤政观念、效率观念,对于促进机关建立更加规范、有序、高效的工作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三)实行政务公开是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现实需要政务公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决定的重要措施。开展政务公开一是完善了监督机制,强化了制约手段,有利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良好形象,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政务公开,是政治民主化最低、最广泛的实现形式,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保证公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如果公民对政府的某项工作,事前不能依法参与决策,事中事后不能进行监督,只是在某一阶段听到政府“公开”的情况,那么,这种仅仅属于“知情”而毫无参与的孤立的片段,离民主相差甚远。推行政务公开,能够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民主政治建设在工作思路和发展途径上的与时俱进;能够促进广大党干部增强民主、效率、服务和依法办事的观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推进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直接接受群众监督,使各项决策和工作在“阳光下”运作,从而更加符合实际和群众的要求。(四)政务公开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互联网作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信息传播方式,目前已成为一个拥有众多政府部门、机构团体和个人用户的全球性的综合计算机信息网络。各级政府已将推进信息化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互联网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之一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同时,对传统意识上政府职能产生了相当的冲击,政务公开是信息时代的迫切要求。总之,政务公开是加强勤政廉政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国家机关为经济建设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结合点;不仅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措施。二、当前政务公开的现状(一)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逐级推开,稳步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公开,从村务公开开始,逐步到乡镇,再到县市以及更高级政府部门,逐级推开,不断向上发展。自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要求“城乡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都要实行公开的办事制度”起,政务信息公开开始在我国基层逐步推行。2000年初,在村务公开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在乡(镇)政府进行公开的全面推广工作。到2000年夏天,我国政务信息公开已从农村基层组织向城乡基层政权机关,由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向县、市(地)级政权机关,由点到线,由线及面,一步一步向前延伸和扩大,不断发展。2002年1月,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又提出:“全国县级政权机关都要实行政务信息公开,有条件的地(市)级政权机关也要推行政务信息公开。”至此,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在县级层面上全面推开。在2004年1月召开的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中纪委又提出要“全面推行市(地)级政务信息公开,深化县级和乡(镇)政务信息公开,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单位要全面实行办事公开”。至此,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在市级层面上全面推开。此后,政务信息公开又进一步推及到了省级层面、国家部委层面。200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把政务公开由浅层次向深层次推进。我国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深入地展开,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陆的政务公开系统。此外,各地在推行政务信息公开的同时,也开展了警务公开、检务公开、司法公开等活动,提出“阳光操作”,增加透明度,政务信息公开的精神已经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二)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逐步法制化、规范化2007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出台,2008年5月1此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部信息公开法规,其意义非同小可,其实施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其实,早前我国就已颁布了与此相关的诸多法律、法规、政策。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认识到信息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信息法的建设在数量上逐年增加,如从1997年到2003年,我国的信息法律法规数量就从56件增加到了3571件,7年累计增加3515件,平均每年增加500余件1。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在努力建立健全我国的信息法律法规体系,逐步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并相继制定了《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一系列政府信息管理法律,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公开制度。1999年至2000年,我国又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我国的政务信息公开有了进一步的法律保障。2003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地方政府信息公开规章——《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正式施行,随后,深圳、北京、上海、重庆、济南、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政务信息公开的规定或办法,我国的政务信息公开在各地开始有了一些具体的规范。12005年l月,党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健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政务信息公开全面制度化。总之,当前我国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已开始逐步迈入法制化的时代,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也随着法制化的步伐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朝着人民期待的目光靠拢。(三)政务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提高以前,我们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是“以保密为原则,以公开为例外”,现在,我们的工作则越来越朝着“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方向转变。从公开内容上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之初,主要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时限公开,承办部门和人员公开,办事结果公开。现在,公开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办事制度以及法律依据,还包括行政立法中的讨论事项、行政机关建立的数据库的信息、档案室中没有被列入秘密范围的档案,等等。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全面公开”思想的指导下,遵循“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规定,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手,逐步向“权、钱、人”三个核心问题靠拢,围绕行政机关决策机构、执行、监督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结果等,不断丰富和拓展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总之,现在我国公开的信息较以前不断扩大,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提高,甚至一些以前被认为是十分敏感的问题也得到了公开,如2008年的拉萨“3·14事件”等。(四)政务信息公开的形式日益多元化、生动化、便民化近年来,在政务信息公开的载体方面,呈现出逐渐多样化的趋向,即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向以电子媒体为主的多种形式转变,并且根据信息种类不同采取不同方式。此前,我国政务信息公开的方式主要有政府公报、新闻媒体、政务信息公开栏、听证会、咨询电话、咨询服务台等,现在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政务信息公开大厅、信息发布会、电子触摸屏、互连网等。有的政府机关还成立了集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政务超市”、“文件超市”,编印办公指南,把向社会公开的各种现行政策性文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与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件资料,向广大市民提供免费查询,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此外,政务信息公开的地点也不再限于府院深处那些人们难以接触到的地方,现在,政务信息进社区、政务宣讲进农家等活动经常开展,街头巷尾的电子信息公开触摸屏也已不再少见,政务信息公开和老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紧密。(五)政府的领导和宣传不断加强,人民的知情权意识逐步提高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政务信息公开的宣传教育力度,把政务信息公开作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领导干部“为人民行政、行政为人民”的观点,增强其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他们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主动性等等,实实在在引导广大群众了解和熟悉政务信息公开的有关政策措施,使其积极投身到政务活动中,参政议政,为深入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政府和媒体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广大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人民对政务信息公开的了解越来越多,对公开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三、当前政务公开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快速发展,依法有序的公开政务信息,尊重和保护公民的知情权成了政府追求和群众期待的目标。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有关方面解决。(一)政务公开表面化、形式化1.公开主体与群众缺乏互动,回应性差政务公开本应形成积极互动的双向反馈机制,不仅政务公开主体要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要求,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主动地向社会公开有关的政务信息,群众、组织也有权利和义务获取和了解、参与和监督政务活动的运行情况。但目前很多地方和单位的政务公开活动依然处于“我公开什么,你就看什么”的情况。许多地方设立了申诉电话、投诉电话,但对投诉意见的处理却很不及时。从网上公布的情况看,公布的只是公开主体单方面的信息,很少有老百姓发表意见的地方;即使有联络邮箱地址,也常常是网页管理员的,至于真正的办事人员却很少能与百姓在网上沟通。公开什么信息,何时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对什么人公开,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诸多随意性和主观取舍性。2.政务公开的质量不高,避重就轻多数地方公开的信息大部分局限于事务性、程序性的公开,而对于决策程序,决策依据的数据及资源以及人民群众最关系的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热点、难点问题,诸如单位中体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单位内部财务收支、单位干部廉洁自律及选拔任用、职称评聘等很少能做到完全公开透明。正如群众所言:公开一阵子容易,持之以恒难;公开过程
本文标题:浅议加强政务公开应把握的几个问题9.2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5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