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通信规约修改稿
备案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20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通信规约Residualcurrentdevicecommunicationprotocol(初稿)20--发布20--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DL/T—I目次0前言..............................................................................1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协议的总体结构。...................................................................25物理层.............................................................................26数据链路层.........................................................................37数据标识...........................................................................68应用层.............................................................................7附录A................................................................................1附录B................................................................................8附录C...............................................................................10DL/T—1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1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1)27号、电力行业部分)的安排,按照目前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对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的要求所制定的。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农村电气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DL/T—1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通信规约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与其它从站之间的物理连接、通信链路及应用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支持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与其它从站进行点对点或一主多从的数据交换方式的通信组网系统中。也适用于其它具有通信功能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Z6829-2008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一般要求GB14048.2-2008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二部分:断路器GB/T22387-2008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DL/T645-200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736-2010农村电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安装运行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本标准中的涉及电力部分的相关术语遵照GB/Z6829-2008和GB14048.2-2008。3.1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CD)residualcurrentdevice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能接通承载和分断电流,以及在规定条件下当剩余电流达到规定值时能使触头断开的机械开关电器或组合电器。3.2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terminalequipment具有作为数据源、数据宿或者两者兼备,并能按照某一链路协议来完成数据交换控制的功能单元。3.3主站masterstation具有选择从站并与从站进行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本标准中指数据终端设备。3.4从站slavestation预期从主站接收信息并与主站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本标准中指具有可通信能力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3.5总线bus连接主站与多个从站并允许主站每次只与一个从站通信的系统连接方式(广播命令除外)。DL/T23.6半双工half-duplex在双向通道中,双向交替进行、一次只在一个方向(而不是同时在两个方向)传输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3.7物理层physicallayer规定了主站与从站之间的物理接口、接口的物理和电气特性,负责物理媒体上信息的接收和发送。3.8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负责主站与从站之间通信链路的建立并以帧为单位传输信息,保证信息的顺序传送,具有传输差错检测功能。3.9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利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传递功能,在主站与从站之间发送、接收各种数据信息。4协议的总体结构。协议按照通信需求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三部分,如图1所示。电气接口从站设备应用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主站设备应用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图1协议层结构图物理层规定了主站和从站之间的物理接口及电气特性;数据链路层规定了主站和从站进行数据交换的帧格式,并详细描述数据帧的构成;应用层控制着数据链路层对数据的处理和物理层的数据传输数据,最终完成主站和从站的数据交换。本标准中,用户层根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功能要求的差别,将应用层的标识码分为三类,分别是基本功能类,增强功能类和扩展功能类。详细参考附录A。5物理层5.1物理层接口的类型DL/T—3物理层规定了从站和主站物理接口的电气特性,确保物理媒体上信息的可靠交换,主站和从站的物理接口默认为RS-485串行电气接口。可允许主站和从站之间的物理层采用其他方式的电气接口,方便数据交换网络的建设,确保数据在物理媒体上的可靠交换。5.2RS-485标准串行电气接口本标准采用RS-485标准串行电气接口,使多点连接成为可能。RS-485接口的一般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驱动与接收端耐静电放电(ESD)±15kV(人体模式);——共模输入电压:-7V~+12V;——差模输入电压:大于0.2V;——驱动输出电压:在负载阻抗54Ω时,最大5V,最小1.5V;——三态方式输出;——半双工通信方式;——驱动能力不小于16个同类接口;——缺省速率:2400bps,在通信速率不大于100kbps条件下,有效传输距离不小于1200m;——总线是无源的,从站应为总线上通信的接口器件提供所需要的隔离电源。5.3物理层的其他电气接口从站与主站之间的通信可允许采用其他电气接口组网通信,如:低压电力线载波、微功率无线通信、以太网等。但主站和从站之间的数据交换,应遵循本协议的规定。6数据链路层6.1通信方式本协议为主-从结构的半双工通信方式。每个从站均有各自的地址编码。通信链路的建立与解除均由主站发出的信息帧来控制。每帧由帧起始符、从站地址域、控制码、数据域长度、数据域、帧信息纵向校验码及帧结束符7个域组成。每部分由若干字节组成。6.2字节格式每字节含8位二进制码,传输时加上一个起始位(0)、一个偶校验位和一个停止位(1),共11位。其传输序列如图1。D0是字节的最低有效位,D7是字节的最高有效位。先传低位,后传高位。0D0D1D2D3D4D5D6D7P1起始位8位数据偶校验位停止位传送方向图2字节传输序列DL/T46.3帧格式6.3.1帧格式的数据构成帧是传送信息的基本单元。帧格式如图3所示。说明代码帧起始符68H地址域A0A1A2A3A4A5帧起始符68H控制码C数据域长度L数据域DATA校验码CS结束符16H图3帧格式6.3.2帧起始符68H标识一帧信息的开始,其值为68H=01101000B。6.3.3地址域A0~A5地址域由6个字节构成,每字节2位BCD码,地址长度可达12位十进制数。每个从站具有唯一的通信地址,且与物理层信道无关。当使用的地址码长度不足6字节时,高位用“0”补足6字节。通信地址999999999999H为广播地址,只针对特殊命令有效,如广播校时、广播冻结等。广播命令不要求从站应答。地址域支持缩位寻址,即从若干低位起,剩余高位补AAH作为通配符进行读表操作,从站应答帧的地址域返回实际通信地址。地址域传输时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6.3.4控制码C控制码的格式如下图4所示。DL/T—5D7D6D5D4D3D2D1D0D7传送方向0:主站发出的命令帧1:从站发出的应答帧D6从站应答标志0:从站正确应答1:从站异常应答D5后续帧标志0:无后续数据帧1:有后续数据帧D4~D0功能码00000:保留01000:广播校时10001:读数据10010:读后续数据10011:读通信地址10100:写数据10101:写通信地址10111:更改通信速率11000:修改密码11001:设备告警11010:设备告警应答11011:事件清零11000:设备控制图4控制码6.3.5数据域长度LL为数据域的字节数。读数据时L≤200,写数据时L≤50,L=0表示无数据域。6.3.6数据域DATA数据域包括数据标识、密码、操作者代码、数据、帧序号等,其结构随控制码的功能而改变。传输时发送方按字节进行加33H处理,接收方按字节进行减33H处理。6.3.7校验码CS从第一个帧起始符开始到校验码之前的所有各字节的模256的和,即各字节二进制算术和,不计超过256的溢出值。6.3.8结束符16H标识一帧信息的结束,其值为16H=00010110B。6.4传输6.4.1前导字节在主站发送帧信息之前,先发送4个字节FEH,以唤醒接收方。6.4.2传输次序所有数据项均先传送低位字节,后传送高位字节。数据传输的举例:电流值为34567.8A,其传输次序如图5。+33H67H89HABH发送方78H34H56HDL/T6-33H34H56H78H接收方ABH67H89H图5数据传输次序6.4.3传输响应每次通信都是由主站向按信息帧地址域选择的从站发出请求命令帧开始,被请求的从站接收到命令后作出响应。收到命令帧后的响应延时Td:20ms≤Td≤500ms。字节之间停顿时间Tb:Tb≤500ms。6.4.4差错控制字节校验为偶校验,帧校验为纵向信息校验和,接收方无论检测到偶校验出错或纵向信息校验和出错,均放弃该信息帧,不予响应。6.4.5通信速率标准速率:600bps,1200bps,2400bps,4800bps,9600bps,19200bps。通信速率特征字见附录B,特征字的各位不允许组合使用,修改通信速率时特征字仅在Bit0~Bit7一个二进制位为1时有效。通信速率的变更,首先由主站向从站发变更速率请求,从站发确认应答帧或否认应答帧。收到从站确认帧后,双方以确认的新速率进行以后的通信,并在通信结束后保持更改速率不变。7数据标识7.1数据标识结构数据标识编码用四个字节区分不同数据项,四字节分别用DI3、DI2、DI1和DI0代表,每字节采用十六进制编码。数据类型分为六类:当前变量、累计记录、最大值记录、事件记录、参数变量、控制指令。数据标识具体定义见附录A。7.2数据传输形式数据标识码标识单个数据项或数据项集合。单个数据项可以用附录A中对应数据项的标识码唯一地标识。当请求访问由若干数据项组成的数据集合时,
本文标题: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通信规约修改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5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