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问题研究
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问题研究课题组组长:刘宪副组长:范学民李洪文成员:刘云泽、王国占、李庆东、路玉彬、曹建军、张树阁、张园当前,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永恒主题。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革新,是世界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以秸秆覆盖和少免耕播种为主要技术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能提高粮食产量,又能节约农业用水,降低生产成本;既能发展农业生产,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既能立足当前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能培肥地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显然,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生产与生态“双赢”的农业生产技术,是我国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应用面积已占本国耕地面积的40%~70%。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技术。2002年,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农业部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截至2008年底,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耕地面积已经超过4000万亩,年增产粮食90万吨以上,节省灌溉用水16亿立方米,节省用工1.6亿个,节约生产成本12亿元,节本增收总效益20亿元,减少水土流失4000万吨,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60万吨。在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过程中,农机农艺专家、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和推广单位,积极开拓思路,创新模式,加强科学试验、示范和推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坚持政府扶持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突出技术创新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纵观世界各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回顾我国研究推广保护性耕作实践,证明了保护性耕作统筹农业稳产增产、节本增效、节能环保等环节,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效益,使农机和农艺、工程技术与栽培技术等要素紧密结合,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是实现农业稳产增产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我国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特性在我国大范围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四个主要特点对应用推广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区域性。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践的丰富,人们对其核心理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实施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仍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在推广实践中加入适合当地生产的特殊技术内容,才能有效解决实施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样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机型也不可能适应所有地区,在推广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种植制度、种植规模等实际进行改进,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任何地方推广保护性耕作推广时,都必需首先考虑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和机具问题,不可能设想外地成功的技术模式与机具就一定适合本地。如果在推广中出现问题,要考虑选择的模式与机具是否合适?也可能没有一种模式完全适合本地的情况,还需要结合本地特点予以改进完善。有些人以工业技术的眼光看待保护性耕作的推广,认为只要有机器就行了,没有什么推广问题?或者看到推广中出现什么问题,就认为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本身不行等,这些都是不符合保护性耕作推广规律的。二是综合性。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它是一种新的农业技术体系,是农业耕作制度的变革。它涉及到人的观念和技能、作物种植制度、栽培工艺、配套机器系统、运行方式与机制、评价体系及政策保障等;集成了农学、土壤、植保、环境资源、农机、经济等诸多学科技术;包括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既有一个地区作物轮作的循环过程,也包括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因此,不能认为实现了免耕播种就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农业系统工程。正如美国保护性耕作信息中心所提供的“秸秆残茬管理报告”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完整的耕作体系应当从作物收获时开始考虑,因为它能提供其后作物秸秆残茬的覆盖量、覆盖方式等。第二步应当考虑的是作物秸秆残茬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包括选择重耙?秸秆粉碎?或是立秆覆盖等。第三步则要考虑免耕播种,这是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关键。其它的田间杂草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技术均应包括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之内。三是复杂性。我国地域辽阔,平原山区、土壤类型、积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各种农作物以及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形成不同的残茬秸秆覆盖形式;各地种植习惯、栽培技术、耕作方式各不相同,有平作与垄作、旱作与灌溉、条播与穴播等等;一种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种植行距等农艺要求千差万别;各生产单位土地经营规模、机器动力有大有小,人员素质有高有低。所有这些生产条件的多样性、农作物和农艺要求的差异性,决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机具系统的复杂性。四是长期性。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显著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如秸秆腐烂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就需要多年实施,减少水土流失在较大区域改善生态环境既需要实施面积连成一片,形成规模,也需要长期的实践;小型机具和技术的适应性如收获玉米后免耕播种秸秆堵塞及作业质量问题等,需要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中深入研究逐步完善;转变传统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农民中多数人需要时间来评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效益。总之,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推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五是艰巨性。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户规模太小,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主体的农民更关注的是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带来的直接效益,如节本、增产等,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等生态和社会效益则关注较少。众所周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效益只有在一定规模下才能体现出来,以平均亩节本30元、亩增产20千克计算,一个耕地面积不到10亩的农户年节本不超过300元,增产粮食不过200千克,也就是外出打工10多天的收入。但如果同样的效益应用在一个承包500亩耕地的专业大户上,则年节本可达1.5万元,年增产粮食可达到10吨;如果应用在一个规模为10000亩的农场,则年节本可达30万元,增产粮食达到200吨。这也是部分专业大户和农场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积极性更高的原因。所以,对于小规模的农户来说,即使看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也只有通过农机户为他们提供“免耕播种”服务,不可能每家都买免耕播种机和拖拉机。因此,要推广保护性耕作,首先要农机户购买、使用保护性耕作机具。目前,主要有两类用户购买免耕播种机,一类是农机专业户,购买机器的目的是通过为当地农户播种,收取作业费。另一类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种田大户或国有农(牧)场,购买机器的主要目的是本村、本户或本场的土地,机器作业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后一类用户可以直接体会到保护性耕作带来的各种好处,如减少燃油费用、缩短作业时间、增加产量等。正因为如此,后一类用户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更高,推广也就更容易。如河南省浚县一位种田大户,承包有790亩地,初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时,享受一定补贴后才买了一台免耕播种机,尝试着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后立即感受到了保护性耕作带来的好处,用他自己的话说,“省工了,省油了,产量还不低”。所以在2006年又自己花钱主动购买了一台免耕播种机,在自己的790亩上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又如内蒙古海拉尔垦区的农牧场,在了解保护性耕作的优点后,主动购买大型免耕播种机,实施保护性耕作。其机具来源有部分从国外直接进口的原装机,也有部分是国产的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生产的大型免耕播种机,即使购买一台免耕播种机花费十多万元也觉得是值得的。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户是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成功的关键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尤其是农业人口多,户均规模小,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然是以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农机户等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专业服务为主的形式。所以,农机户或农机化服务组织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是购买免耕播种机的主体,决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购买机具的主要因素是从事免耕播种等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的有些经济效益如增产效益,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是享受不到的,而且由于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要减少作业工序,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来说甚至会影响其收入,所以,打消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收入减少的顾虑,是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必须注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我国广大农村来说,依然是一项新技术,尤其是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完成免少耕播种任务,对机具及农机手的技术水平等要求更高。保护性耕作机具,尤其是免耕播种机结构复杂,价格高,高速工作量大;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免耕播种作业难度大,作业效率明显低于传统耕作,作业适期内能完成的作业面积少于传统耕作,有些地区处于保护性耕作推广初期,总面积虽然不小,但不能连片作业,往往作业完一块地后要经过较长的地块转移才能到下一块作业地块,纯作业时间更少,而收费上却只能比传统播种略有增加,不可能增加过多,甚至有些地方曾出现过免耕播种和传统播种收费相同的现象,导致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对应用尤其是自己花钱购买免耕播种机顾虑重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的收入来自于代耕作业收入减去作业成本后剩余的部分。一般来说,在一个地区,每亩地免耕播种的作业收费是相对固定的,如河北省普遍为30~35元/亩,这种情况下,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的作业收入主要取决于作业面积的多少。作业成本主要包括拖拉机使用费、播种机购置费、油料费和维修费等,设免耕播种机价格为9000元,一年维修费1500元(包括换刀片、铲尖等),拖拉机使用费一天250元(含折旧、维修、税费等),免耕播种小麦每亩油料费6元(柴油1.1升,机油0.03升)。当每年播种面积为200亩时,收入为6000~7000元,而支出是7010元(油料费1200元、播种机年维修费500元、拖拉机使用费8天2000元、驾驶员工资960元,播种机年折旧1350元),农机户无利可图。如亩收费30元,播种面积达到240亩,收入是7200~8400元,而支出是7250~7990元,基本持平。大于240亩以后才开始盈利。另外一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的习惯算法是:买机器的钱几年能收回来?仍按上面的数字计算,但作业成本中不再计算播种机的折旧费,当年作业量为200亩时,扣除播种机折旧费后的年支出为5660元,收入为6500元(按平均32.5元/亩收费标准),即每年用于还投资的收入为6500-5660=840元,9000元的播种机需要11年才能收回投资;一年作业300亩时,需要2.7年收回投资;一年作业400亩时,需要1.7年收回投资。所以,可以这样认为:一年作业300亩,是农机户自愿购买小麦免耕播种机的起点;一年能作业400亩,即使没有补贴,农机户也会主动购买免耕播种机。针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的问题,可考虑采取如下措施:(1)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通过提高补贴率(经费可来源于推广项目经费和购机补贴政策经费),激励农机户等购买和使用保护性耕作机具。必要时可进行一定的油料费补贴。(2)免费培训,包括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培训及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使用培训。(3)完善技术服务,包括机具维修、油料供应、用户咨询等方面。(4)通过组织统一作业等措施,提高作业生产率,降低作业成本。一是在一个地方推广要注意连片发展,减少无谓的地块转移对时间的消耗;二是组织统一播种量、统一施肥量、统一作业等措施,减少换种、换肥等时间消耗。(5)在机具达到一定数量后(如免耕播种机),控制机具数量增加,以保证单台机具必要的作业面积,以免作业量过低,影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户收入,影响从事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三、发挥农户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传统农业的色彩仍很强烈,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首先要推行免耕播种,改变传统的犁耕和精耕细作习惯,难度很大。而且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受到局限。所以,如何让广大农户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而自觉自愿地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通过宣传、示范、现场参观等措施,使农户
本文标题: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6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