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2.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3.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它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4.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5.元交际:是一种抽象水平的交际,它以否定和解释为基本框架,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关系和对所传递信号的辨识和理解。6.自主性游戏:是教师在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7.空间密度:所谓空间密度是指每个儿童在游戏环境中所占的空间大小,即室内拥挤程度。空间密度的计算公式为:空间密度=(活动是大小-不可用空间的大小)/儿童的人数8.讨论建构指导:是指每次游戏结束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问题,帮助幼儿自己建构新的经验体系的方法。9.询问式语言: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多时间、全方位看待问题的能力。10.游戏环境:是指为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11.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各种人工或非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12.心理环境:是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心理气氛,包括师幼关系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等。13.游戏空间:是指同一时间内进行游戏活动的儿童人数。包括游戏单元和预备区两个部分。14.变化性:指的是游戏单元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游戏活动,如建造、堆叠、挖掘等。15.复杂度:主要是考察游戏环境是否能让儿童的兴趣维持一段时间。通过观察各个游戏单元能否被儿童主动使用的可能性而得知.复杂度=游戏空间总数/一次在区内游戏的儿童人数16.平行互动的游戏环境:即同年龄班的幼儿在相同的时间里,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教师则留在办理观察指导所有来本班玩的幼儿。16.游戏材料:泛指用于供幼儿游戏的玩具、物品,既包括从商店买来的玩具,也包括由教师和幼儿利用半成品、废旧物品制作的自制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17.扫描法:即时段定人法。对办理的全体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18.游戏规则:是由成人选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19.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20定点法:及定点不定人法。观察者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来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21追踪法:即定人不定点法。观察者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20.综合图示法:是一种融“扫描法”、“定点法”、“追踪法”并加入了图示记录为一体的观察记录方法。22.线索提示法:就是事先提供几个观察的要点,让观察者在观察游戏时根据提示对照使用,增加观察的目的性。较适用于缺乏观察技能的教师。223结构游戏:是指儿童操作各种结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的材料包括:专门的结构材料;自然的结构材料;废旧物品和半成品的结构材料。24表演游戏:是指儿童按照通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它以儿童自主、独立地对作品的理解去展开情节。25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第44届联合大会通过,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每个儿童均有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地为儿童游戏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鼓励提供从事游戏活动的适当的均等的机会。26建构指导: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的问题,帮助幼儿自己建构新的经验体系的方法。27.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的只是认知能力,对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的心理活动能力,它是认知能力的重要部分。28.象征:是一种符号系统,人的典型特点是用语言作为思维的符号。29.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它物为媒介,对他人的模仿行为。30.表演游戏:是指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31.专门化游戏:模拟现实的玩具其造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较固定,在性质上有专门的特点,此类玩具大多是工厂制造出来的。32.未成型玩具:及一些废旧物品被幼儿当做玩具来使用,如各种废旧的包装盒、小瓶子、碎布头、小棍子、皮球、瓶盖、纸等。33.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的游戏,目的在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34..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是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35.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36..合作游戏策略: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37.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38.以人代人: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39.亲子游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育儿的质量具有特殊意义。40.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在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如当“妈妈”,就需有人当“孩子”;当“医生”,就需有“病人”。这里“孩子”、“病人”就是互补性角色)中,要求孩子能够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孩子、病人),即对角色关系的认知,就不再是仅仅能区分自己与角色的角色意识水平了。41.游戏形式:游戏的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42.恩物:“恩物”在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31.儿童区别游戏与上课的标准。答:1.是内容:教师哪怕是以“填鸭式”的方法告诉他们一个现成的答案,而且内容是儿童在游戏中刚刚玩过的,他们会认为是“游戏”。。2.是活动形式:儿童往往以自己在活动中的主动操作成分来判断是“游戏”还是“上课”。3.是名称:他们认为上课是“语言”,“健康”,“科学”,“艺术”,和“社会”,而游戏就是自己玩,具体到“手工”、“剪纸”等。儿童对于什么是游戏是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他们对于上课的判断是以教师的影响为依据的,是从教师那里知道游戏和上课的区别。2.文化视野中的游戏。答:①游戏优于文化、超越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在游戏中,用文化的严肃性水平的高低来区分游戏。人们把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游戏文化,二是缺游戏文化。②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游戏的行为。③游戏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是不一样。(西方社会:主要扮演社会性功能,非洲社会:起着技巧与社会联系的作用。)3.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答:①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②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③游戏与工作是可以相互转换的。④游戏的魅力在于它处于人生的像与不像之间。4.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答:①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把一般活动的游戏和与游戏相关的各种属性混为一谈,游戏的词和竞技的词没有区别.游戏是运动的自由或有限流动性的场合,它带有“再现他物、替代他者”的特点.②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汉语中的游戏的表述包含如下几层含义:1.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动。有随心所欲的意思。2.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等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5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答:生物学视野下的游戏起源和原因①过剩的生命能量的转换②某种“模拟本能”的释放或放松的“需要”③为今后生活所需的严肃工作而设的训练或对个人的必要克制的练习⑤复演人类行为进化的过程,童年是连接人和动物之间的过渡期。6.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答:人类学研究提出游戏具有三种功能①一是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到生活的原则和规则,在轻松的玩耍中,培养了将来踏入社会必需的适应能力②人类的群体生活里,需要在团体生活里,需要在团体规则限制与个人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游戏正好具备了让个体摆脱社会规则和文化限制、去寻求个人自由发挥的特性③是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游戏者可以通过虚构来逃避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弥补由此造成的不满和沮丧。7.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答:主要观点①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②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③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先,游戏在后。④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身常有其非正式或证实的内在规则,由儿童自行协调制定。游戏随着儿童和情境的不同而有弹性的变化⑤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带有愉悦的体验。8.人们用三种方法来界说游戏答:①按照心理学上的倾向和定势来界说游戏,标志着游戏出现的就是这种意向或定势,它可以把游戏与行为的其他类型区别开来②按照可观察的行为种类来界说游戏,这种行为的种类是以具体化的行为准则或更直接的确认过程为基础的。③按照情景界说游戏,这种情景可能引起倾向或可能产生一种或多种被确认为游戏的行为。9.游戏的描述性特征4答:①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②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③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④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⑤游戏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10.游戏的本质特征答:①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②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③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④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11游戏是儿童的需要答:①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②游戏是儿童认知活动的需要③游戏是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12.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与工作的区别答:①游戏与工作对立(游戏的基本属性:活动即目的,探索自然的趋势及意外性。工作的属性:目的是主要的,结果是可预见的。工作的本质即是物质生产劳动,他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着物质财富。成人只有当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后,才有可能去游戏。游戏在成人生活中是第二位的,工作是第一位的,从成人的工作和游戏来看,二者是对立的)②游戏与工作相互转换(工作是一种学习活动,是儿童获取经验的一种手段,他可能随着儿童的兴趣而随时改变。成人的工作和儿童的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儿童的工作就是学习,就儿童的游戏和工作来说,二者是有联系的、并不矛盾的活动)③儿童游戏就是工作(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儿童的游戏就是工作,而同期的工作就是游戏)13游戏是儿童的权利答:1.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2、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3、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14.现在儿童还不能充分游戏的原因答:①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是一部分儿童失去了充分游戏的权利。包括:活动场地不足,游戏设施是不普及,玩具设计不合理,价格昂贵。②社会成员对儿童游戏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重学轻玩”的思想。包括:家长对儿童保护的误区,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偏差,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重视不够。③保护儿童权利的各项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纳入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儿童看做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15.游戏与儿童的语言发展答:①语言发展(儿童在接触时,产生了交流的迫切要求,游
本文标题:学前游戏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8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