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005、城市扩张中的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思考
城市扩张中的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思考李幸黄敏李晓娟摘要: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名城保护的永恒主题。咸阳历史文化名城有其较一般名城更为深刻的独特性,在当前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的背景下,咸阳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城市空间扩张的巨大冲击。针对当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协调历史保护与空间发展的矛盾需要从更广阔的城市空间范围和区域视角重新审视。本文结合《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修编过程,通过总结新时期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征和保护面临的挑战,以对城市扩张中的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进行再认知与解读。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名城保护的整体观、厘清名城保护的整体体系框架、提出名城保护的空间发展模式等方面探索名城保护的多元策略,推进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由当前的被动态势转变为主动化保护。希望在认识和实践领域对同样处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区域的其它名城保护有所启发。关键词:城市扩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咸阳1引言历史文化名城的设立作为一种保护措施,从城市整体的角度保护文化遗产。随着名城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名城保护制度与体系,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的出台,构建了保护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大层次的城乡统筹的遗产保护体体系[1],对于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名城保护工作起到了统领作用[2]。但目前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城镇人口较1982年名城保护制度设立之初增长了2倍[3],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的空间迅速扩张,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大规模城乡建设的背景下的整体格局与传统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名城保护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冲击[4]”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出现了由“建设性”破坏行向“保护性”破坏行为的转变[3]。《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的战略构想,这为推进咸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秦汉文化的彰显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机遇。2014年初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咸新区,西咸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国家发改委随后印发《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赋予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先行先试权。另外,由于城市空间发展不足等多重原因,咸阳城市总体规划也尚在修编当中。在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级西咸新区、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等建设背景下,咸阳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但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协同融合形势更加严竣。随着城市将空间进一步扩张和历史遗存与城市的关系的嬗变,名城的总体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城区外围的汉帝陵、秦咸阳城等名城保护的重心区域周边被纳入城市建设范围之内并将承载新一轮开发建设,呈现出对大遗址区域的“围合”态势,这均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故有必要对城市扩张中的咸阳名城需要对名城的保护重新认知和思考。2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1.1名城概述咸阳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因地处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曾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等11个朝代的都城或京畿重地[5],为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在此建都城,此后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咸阳作为战国和秦王朝的都城长达144年,从西汉至隋唐,咸阳因毗邻古长安,一直为兵争要地。明清时期,咸阳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长期的历史积淀为咸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数量和种类多,且级别高,主要有以汉唐帝陵为代表的古墓葬,以秦咸阳宫遗址为代表的大遗址,另外还有大量古建筑、石刻文物以及革命文物。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秦都、帝陵、明清”城构成了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要素。图-咸阳历史文化名城城图-名城三大要素分布与示意1.2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性(1)历史文化名城三大要素构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秦都、帝陵、明清城”构成了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核心历史文化内涵,是形成历史文化遗存层积规律的关键。三大要素缺一不可,是咸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条件。“明清城”是当今咸阳城市形成的胚胎和基质,“秦都”—咸阳是中国第一帝都。“帝陵”—咸阳北塬堪称“中国地下历史博物馆”,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群”,是中国现存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帝陵群。(2)历史遗存数量大、分布广且呈集群式密集分布,呈现开放式的格局不同于一般聚焦于历史城区的名城保护,从咸阳明清历史城区到城市外围的五陵塬西汉帝陵大遗址保护带,甚至到更北部的唐帝陵带,分布着大量以秦、汉、唐、明清为主的各个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位于咸阳区域的秦咸阳城遗址、西汉帝陵群、唐代帝陵等重要大遗址,和西安片区连成一体,形成一个以西安(咸阳)的都城遗址为核心,以咸阳原上的西汉帝陵和渭北的唐代帝陵为主线的规模巨大的文化遗产密集区。加之咸阳本身“塬、城、河”的城市格局,使得咸阳名城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呈现出一种开放式格局。(3)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上和等级内低外高,名城保护的重心偏外。由于名城三大要素中仅明清城位于主城区,不同于传统历史文化名名城以历史城区为核心保护区域,以城郊遗产为重心,重心偏外。在文化遗产的类型上、空间分布上、价值、等级、内容构成上均呈现城市外围遗产保护的意义更重大。另外在遗产规模上,外围城郊大遗址的面积巨大,而现存明清历史城区仅1.27平方公里。(4)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构成双城格局。咸阳作为次要型的古都型名城,与大型古都西安毗邻,两市虽隔河相望,但城市空间发展和历史演变一脉相承,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形态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上是紧密相关的,以都城遗址和帝王陵墓为核心保护要素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同构筑了周、秦、汉、唐的壮伟历史文化序列,在国家大遗址保护格局具有极高的地位。周秦汉唐的王朝都城,唐宗汉武的帝王陵墓,集中分布于西安及其周边渭北咸阳原上,形成更大区域中的双名城格局,这是其它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所不具备的。3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挑战3.1遗产保护自身方面(1)文化遗产本身的破坏使得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维护难大量古遗址、墓葬和地下遗产的保护面临较大困难。咸阳的文物古迹以古遗址、墓葬和地下遗产为主,大型遗址和名人墓葬众多,还有大量尚未探明和发掘的地下遗产。由于这一类文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旦损坏就难以再生,在保护上面临较大困难,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城郊大遗址区的景观风貌;一些遗址内村镇居民的活动,如建房、生活废弃物处理、农业开垦、坟地选择也对大遗址内文物的保护、生态环境、景观风貌造成破坏。(2)历史城区功能和结构性衰退,历史城区的复兴任务艰巨建国后咸阳城市用地逐步跳出了明清历史城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是在城市结构变迁与功能演化的过程中,明清老城区逐渐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区,不再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中地位逐渐下降,出现结构性衰退化;同时,历史城区内部也逐步发生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虽然城区的尺度、肌理和色彩整体上延续了明清古城的风貌,但在后继的改造更新中尤其是商业开发项目中逐渐被破坏。城区内原先重要节点之间及城市与渭河之间的景观视廊也逐渐被破坏。近年来在城区西部新建居住与商业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都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部分历史建筑遭到破坏或被拆除,在历史街区背后的还拆除了大片传统民居,新建了一批大体量商业建筑,使得整个旧城区的空间秩序较为混乱,这均使得历史城区的复兴任务艰巨。3.2遗产与城市的关系方面(1)文化遗产城市区域化带来的矛盾日益加剧随着城市新区迎来新一轮开发建设,主城区外围的西汉帝陵、秦咸阳城遗产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被动地纳入到城市建设范围之内,使得原来的城郊型遗产逐步转变为城市区域型[6],导致现代化建设和历史保护的矛盾被放大到都市发展区的层面[7],未能如一般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建新城、保老城”来分担旧城保护的压力,这反而使得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和历史保护的重心进一步交叠,城郊大遗址的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如近年来,汉唐帝陵密集区的生产和建设用地蚕食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问题较突出,水泥厂、采石厂的建设破坏了唐陵的景观风貌[8]。另外,咸阳境内的能源、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的建设的加快使得帝陵区的整体风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文化遗产城市区域化形势下与多层面空间协调由于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要素空间分布的特殊性,使得在较长时期内,众多文物古迹都处于城市郊野,近年来名城保护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协调历史城区和新区建设的关系,而重心在于协调城市外围遗产与城市新区建设的关系,另外还需与大遗址保护区内的村镇建设相协调。而在明清历史城区,名城保护需要以旧城改造更新和复兴为主要任务,这样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需要处理一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旧城改造更新、还需要处理与城市新区建设、大遗址保护区镇村建设的关系。图-北平街概貌图-中山街南侧街区概貌(3)城市空间布局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咸阳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已无法避免,城市规模将不断壮大。城市建设全方位包围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要素,历史城区及城郊大遗址所依存的空间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河、城、塬”的空间格局已被打破。新时期名城保护的突出问题已经不再是处理历史城区和新区发展的关系,而是城市新区和城市外围大遗址保护的协调问题。因此,未来的城市发展布局必须从城市空间的总体层面来整体考虑城市空间发展和历史遗存保护区域的协调关系,城市的发展方向、整体的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及道路网系统均需要与历史遗存保护区域相协调。在保护历史城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新区和遗址区域的协调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考虑时不应仅限于传统的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冷冻式保护方式,而可能要综合考虑遗址区域的功能性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快速城市化以及城市空间扩张对遗产保护的干预下的城市新区建设与遗产保护相交融的城市形态。3.3遗产的利用与文化彰显方面(1)历史脉络在城市发展过程需要进一步梳理衔接咸阳名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城市郊野或者边缘区,历史文化遗产在整个大区域呈现集群式和碎片化的分布,加之西咸两市同城化的进程的加速,文化遗产的城市区域化态势凸显,咸阳名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应再仅仅局限在咸阳市域范围内,还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图-咸阳市主城区暨西咸新区用地布局图(2011)整合资源,统筹协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与利用。同时,要考虑遗址区域的功能化发展,遗址区域不能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通过址公园的建设、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发展更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当中,积极融入到区域发展的功能体系和空间结构中。如何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在历史遗存形态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历史脉络,传承历史文脉,通过强化与西安的历史文化格局的对接,使得西咸区域的周、秦、汉、唐的历史文化序列更为凸显整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2)历史文化遗产利用与历史文化整体彰显不够咸阳众多文化遗产利用现状水平良莠不齐,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馆藏文物利用率偏较低,80%以上还沉睡在文物库房里[9]。乾陵、汉阳陵等区位条件好、知名度高、开发利用早、有一定展示利用基础的文化遗产,能够形成重要的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游览节点。但即便如此发展也较为孤立,未能形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也未能利用资源优势产生组群效应。总体来看,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多种制约因素造成展示利用不充分,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文化底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未能形成带动经济及文化发展的效用,也未能充分融入城市发展建设中为城市创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因此难以整体彰显咸阳地区的秦汉文化氛围,与秦汉文化在西咸地区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极不相称。4.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策略综合上文,历史城区的衰退化、城市空间的增长、城市外围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区域化三个方面是新时期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思考的关键,名城的保护需要积极应对这种衰退化和空间增长,在遗产的城市区域化态势下,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由当前城市建设主导的弱势和被动的保护态势转变为主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下面主要从整体保护、空间发展等几个方面来尝试性支撑名城保护的主动化。4.1咸阳名
本文标题:005、城市扩张中的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1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