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第八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第八讲地表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构造是单纯的内力作用形成的。2、内力作用: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原素衰变产生的热能。②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入和喷出)、地震、变质作用。③各种内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若相向运动挤压就会形成褶皱山或谷地(如:喜马拉雅山等)若相背运动张裂就会形成断裂带(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垂直运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组成地壳的岩层若沿垂直于球表面的方向运动若上升就会形成断块山(如:庐山、华山、泰山等)若下降就会形成谷地及海陆变迁(如:汾河谷地、台湾海峡等)。当岩浆喷出形成火山时才会影响地表形成态。变质作用在地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④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a名称:读图作答2b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区位置多在海洋中间,形成的地貌是:海岭、海洋、裂谷等)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或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的碰撞地区,形成的地貌是:海沟、海岸山脉、海岛及岛弧等)。C了解板块的运动方向判断⑤常见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a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b构造地貌:背斜:一般为山岭,谷地(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形成)向斜:一般为谷地,山岭(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断层:常形成山地(华山等)、谷地(汾河谷地)、陡崖、湖泊。C判断背斜和向斜及断层的方法:岩层向上拱起的或者岩石中间老两翼新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凹陷或中间新两翼老的是向斜。岩层受力破裂且沿断层面有明显的错动、位移的是断层,若只有破裂没有位移的是断裂而不是断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向斜的科学依据。(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向下弯,成谷盆,两翼老,中间新。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高地)。⑥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a向斜是较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处往往有泉水出露或发育成河流。b背斜是较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槽部探矿。C背斜修遂道、顶部开采石场,向斜建大坝,但向斜采煤易发生透水事故、背斜采煤易发生瓦斯爆炸,工程建设要避开断层。⑦据地层推断地壳变动的过程:岩层厚说明地壳下降快,时间长或沉积物来源丰富,反之,相反;3岩石呈水平状态且从上到下依次从新到老说明地壳稳定;反之,地壳运动剧烈;岩层缺失说明岩石形成后,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或是地势抬高后,原沉积物被侵蚀了也或是当地环境变化,没了沉积物来源;岩石中间有侵蚀面说明下部岩石形成后地壳抬升,侵蚀后又下沉接受沉积;岩石中有侵入岩说明岩石形成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石。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越新,越远越老或者是离海沟越近越老越远越新。沉积岩是位置越靠上越新越靠下越老。总之:内力作用的结果是使地面变得高低不平。3、外力作用:①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影响因素是温度、水、生物)侵蚀作用(影响因素是水、冰川、风)搬运作用(影响因素是风、流水、冰川)堆积作用(影响因素是风、流水、冰川)固结成岩作用②各种作用形成的地形及分布地区: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壳及土壤,如:花岗岩球状风化;风力侵蚀形成戈壁、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侵蚀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如:峡谷、瀑布、石漠化、河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若是石灰岩地区则是溶蚀,会形成岩溶地形,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如:挪威峡谷、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等。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冰川沉积形成冰碛湖、冰碛丘陵等,沉积物没分选性,杂乱堆积,主要分布在高山高纬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山口冲积扇、河口三角洲、中下游冲积平原等,(沉积物有分选性),如:长江三角洲等。4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的黄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主要分在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堆积形成沙滩海岸地貌。总之:不同地区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a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地貌。b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为主,多以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为主。C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d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地貌:a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故上游为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为三角洲、冲积岛。b冰川作用:高山上部是冰斗、角峰,山下堆积成冰碛丘陵等c风力作用:风源地以侵蚀为主形成风蚀蘑菇等,在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等。4、各种外力作用的关系: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的作用下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从而塑造着地表形态。①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玄武岩即喷出岩有气孔,花岗岩即侵入岩,致密)沉积岩(分层、有化石,代表性的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页岩变质成板岩)②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注意转化过程中的条件。5③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判断方法:三箭头指向的是岩浆,二箭头及以上指向的是变质岩或沉积岩,有化石的必是沉积岩。单箭头指向的必是岩浆岩。④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意义:a形成的丰富的矿产资源b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c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6、山地的形成及对交通运输的影响:⑴山地的形成:山地是由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组成的。⑵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a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因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b影响交通运输线的选址:山区选线的一般原则是: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延伸一般呈“之”形③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这样选址的原因是: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如: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6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c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走向。注意:“地形因素是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d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山区与平原相比,山区交通线路密度稀,平原地区密。就山区本身来说:山间平原与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因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如: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7河流地貌的发育⑴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①河流不同时期的外力作用及地貌:发育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形成的地貌是: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型谷。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地貌是: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是:河谷进一步展宽,呈“U”型。②河流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及地貌:a山前:形成的地貌是: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是: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过程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多。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变慢,搬运能力减弱,大量泥沙在山麓地带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冲积扇或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b河流中下游:形成的地貌是: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是:地势平坦、宽广。形成过程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7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怎样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注意:凹凸岸的判断方法。人站在河中央,凸向你的是凸岸,远离你的是凹岸。c河流入海口的滨海地区:形成的地貌是: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是:多呈三角形,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形成过程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时,如果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为聚落的分布提供有利条件: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农副产品因此:河流交汇处、河湖交汇处、河海交汇处最有可能先形成聚落,或规模较大的聚落。以下为了解内容a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其原因是: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上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因高原上地势高、气候寒冷)。8聚落形状是:狭长带状。如:雅鲁藏布江河谷。b山区:聚落分布在: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平原。其原因是: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聚落形状是: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c冲积平原:聚落分布在:沿河、沿海发展。其原因是:地势平坦、面积较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内河和海上运输便捷。聚落形状是:密集,呈团状或带状。总之:(1)河流地貌对聚落并非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侵蚀地貌不具备上述条件,对聚落没有什么吸引力。(2)平原不一定聚落密集,高原地区不一定聚落稀少,在热带雨林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适于人类居住,相反,在热带地区的高原上,聚落相对较多。【规律方法】图解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本文标题:第八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3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