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虚拟社区中公共领域的建构以上海“钓鱼执法”为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虚拟社区中公共领域的建构--以上海“钓鱼执法”为例姓名:何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邱建新2011-0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资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虚拟社区以其自身开放性、共享性、平等性等优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网络中公共领域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0和1组成的电子空间中,公共舆论的功能得到了空前的扩大,目前已有从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但缺乏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典型的个案进行描述分析,以此来呈现公共舆论对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起到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分析视角,用“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对上海钓鱼执法事件这一个案进行观察,描述张晖、孙中界两位事件当事人在网络论坛中发帖求援,以公共舆论为工具与当局进行博弈的过程,探讨网上公共舆论对公共领域建构的作用。网民用一条条的跟帖发言唤起了社会的关注,通过质疑、调查、再质疑、再调查的事件发展逻辑,改变了这类事件模式化的发展路径。最后,当事人被还以清白,网民实现了“键盘正义”。这是民意的胜利,更是网络的胜利,公共舆论的作用得以彰显,网络的公共领域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建构。关键词:上海钓鱼执法,虚拟社区,公共领域,建构虚拟社区中公共领域的建构——以上海钓鱼执法为例II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andpenetration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Pathandmethodofinformationcommunicationwasdeeplyinfluencedbyit.Virtualcommunityisaopen,interactive,equivalentspacewhichattractmoreandmorepeoplebecomingnetizen.Thenetworkpublicsphereresearchbecomesoneofthehottestissuesinacademiccircles.Theunprecedentedfunctionofpublicopinionwasenlargedincyberspace.Atthesametime,althoughhavetakenpartinresearchonpoliticsscience,masscommunication,psychologyandsoon,thethesisislacksofthecasedepthdescriptionanalysisonatypicalnetworkeventtorevealconstructingChina’spublicsphere.ThisresearchbasedonHabermas’stheoryofpublicsphere,mainlyencompassing“constructionofnetworkpublicsphereunderpublicopinion”,pickingShanghaientrapmentscandalastheobservationcase,usingtheCourse—Accidentanalysis.ToshowthewholeprotestprocessofZhangHuiandSunZhongjieonBBS,Agreatnumberofnetizenfulfilledcyberjusticebykeyboardandmodifiedthedeservedendingforthiskindofissue.Itisnotonlythepublicopinion’svictorybutalsothenet’s.Asaresult,networkpublicspherehadbeenbuilt.KeyWords:publicopinion,Shanghaientrapmentscandal,virtualcommunity,publicsphere承诺书本人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作者签名:日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第一章研究的缘起和意义1.1研究背景2008年被国内外媒体舆论称为“中国网络问政元年”,从开创网络言论影响社会公共事件先河的“周老虎”案件之后,互联网上延续了公共事件的高发态势:南京天价烟局长、云南“躲猫猫”、湖北邓玉娇案、杭州70码事件、重庆打黑律师门等等,无一不是一时激起千层浪的社会热点。这些事件不仅是人们街头巷议的话题,更是公共舆论发育成长的里程碑。网络的勃兴带来的数字化与信息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这种影响效应我们每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后工业社会”(贝尔,1973)、“第三次浪潮”(托夫勒,1981)、“地球村”(麦克卢汉,2003)等概念的出现都是这场革命性社会变革的反映。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的媒介平台对政治与社会影响作用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并尝试将其理论化(Chunetal.,2006),网络自身独具的特性使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达到的事情在信息空间(Cyberspace)中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网民(netizen)透过虚拟生活的体验践行了社会公民的角色。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显示1,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而在1997年,我国第一次发布这份时,上网计算机仅为29.9万台,上网用户也不过62万。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本身就具有市场体制与社会形态的双重意涵(沈原,2006),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作为传播的媒介,较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而言,自身附着了科技的属性,实际上,它降低了信息发布与收集的成本,增加了信息流动量,为一般民众提供了这样一个话语平台的可能:相对自由讨论社会公共事务的空间,意见表达渠道拓宽了,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便得到了实践性的落实,最终对政治参与产生正面作用(黄荣贵,2010)。在过去一年中,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30%是由网络率先公开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2。网络世界汹涌的舆情,引起了政府对网民影响力的重视:各地掀起了研究治理互联网公共舆论的高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人民网等权威媒体也纷纷对网络舆情的予以了积极地关注与回应。2009年6月《瞭望》新闻周刊登载专文《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评述时下这种发端于网络,能引起极大公众影响力现象为“网上群体性事件”,并剖析了这种现象的特征及政府部门的防控措施;传统主流舆论对网络民意的关注由此可见一斑。网络媒介颠覆了资讯流动的方向:今天的人们已不满足是单纯的“围观者”,而且试图成为大大小小新闻事件中积极的“播报员”。如2010年2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址发生严重火,1《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发布2《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虚拟社区中公共领域的建构——以上海钓鱼执法为例2扑救达6小时之久。从火灾发生的那一刻起,民众就利用手机、互联网等手段报道火灾过程,随后围绕火灾原因、损失和责任人等几个核心议题在互联网上展开讨论、问责,在几天时间里始终是民间最关注的话题,尽管新闻媒体对这场火灾的报道进行了刻意的“淡化”处理,但民众却借助互联网和手机实现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全民传播。公共舆论在网络中的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重构着话语的秩序,其对当下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作用也成了人们不能忽视的问题。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网上购物、博客论坛……信息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进步是基于传播方式的改变:通过网上与网下之间的互动,逐渐淡化并有可能消弭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沟壑。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网络冲在了公众话语表达的前台3,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是:网络做为新的媒介形式已扎根于日常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之中。哈贝马斯用“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概念来描述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公众可以在其中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自由地讨论和评判。诸多学者认为,大众媒介应该是公共领域的提供者,构筑公共的论坛,让不同群体、意识形态的声音都能经由媒体表达与沟通(Habermas,1989;Curran,1995;Thompson,1995)。在网络化的今天,民众的舆论为公共领域在虚拟社区中的构建创造了条件,促成权威与草根、网上与网下、官方与民众的新型互动关系,是民众进行充权(empowerment)的工具,它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诉求,形成协商的中介机制,有助于弥合长期以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沟通管道的缺位,又能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约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诚然,网络存在的本身并不能意味着公共领域的必然出现,不过,一件公共议题在网络媒介中进行传播时,展现出了与传统媒介不同的形塑发展过程,网络所蕴含的交互讨论精神是其他话语平台不具备的。尽管信息技术的升级在不断加剧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的幅度,技术统治导致权利集中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网络至今为止尚且没有完全被商业的接入而造成系统性的扭曲。本文藉由公共领域这一理论分析工具,以实证研究为依据,对网络公共舆论的发育形成及内在机理的探究,试图实现与哈氏经典理论的对话:虚拟世界中的交流主体的去中心化、沟通话语的异质性,其实反映了现代社会多元复杂的特质,人们依据不同的事态脉络、社会文化背景或意识形态偏好,透过网络话语论述,构建不同的社会真实,藉此能够揭示中国公共领域建构的图景。这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新环境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命题均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也是积极的尝试。3喻国明:“当前中国传播业客观趋势解读”,《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第3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3文献探讨1.3.1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综述“公共领域”做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发端与上个世纪中期,其中影响最大者首推哈贝马斯。1962年哈贝马斯的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对这一理论的详细阐释而基本成形,但直到1989年该著作的第一个英文译本在美国问世后,才在英语世界掀起了一股探讨“公共领域”的热潮,并使该概念风靡全球;当代一些知名学者如阿伦特(HannahArendt)最早提出了该概念并做了富有原创性的研究;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雅诺斯基(ThomasJanoski)4等人的研究更使之大增其色,Benhabib(1992)认为西方的公共领域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竞技式的公共空间(agonisticmodel)、法律式的公共空间(legalisticmodel)、对谈式的公共空间(discursivemodel)5。公共领域的研究涵盖多个交叉的社会科学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热点研究课题,对于概念本身也有不同的解读:Fraser认为公共领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场域,政治参与者透过对话的媒介而相互推论、互动的制度化场域,公共领域在概念上与政治和经济是分离的,是一个推论、辩论、审议的场所(Fraser,1992);Price则视其为一个测量民主社会进步程度的技术,用以评估言论自由与媒体结构,他认为公共领域的最初渴望是拥有一个充分接触信息的地带,让理性的论述与道德的追求在此产生(Price,1995)。而Dahlgren等人则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大众媒体如何利用它们的新闻角色,来帮助民众学习有关世界的各项事务,并通过辩论的过程达
本文标题:虚拟社区中公共领域的建构以上海“钓鱼执法”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