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修学佛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先有正知正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第二步,为自净其意必须降服其心。第三步,降服其心须去掉自己的执着和妄想。第四步,为了去掉自己的执着和妄想必须选择适合一个自己的法门,一门深入。先由信开始,你不信佛,不会学佛。建立起信来,就要发愿。发愿就像出门到某个地方去,有个目的地。然后就脚踏实地地去行。佛是觉,法是转,佛法不二。觉是佛,转是法,觉转如一。•学佛居士在家修行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家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分别心以及对一切财色名利的执着心。•“放下”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心一意地去做任何事,但对任何事情都不染着,保持当下一念清净。•在家修行要切记佛法的根本教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学佛最容易的入手处在哪里?•僧问和尚曰:学佛最容易入手处在哪里?•和尚云:学佛没有容易处,你所学的世间的一切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息心妄念就能当下得到智能。•僧不解,和尚之弟子马上云:“静观其心,开发智能”。•和尚听后打弟子,因弟子一言就已为对方种下知见。真正的学佛不是运用我们的思想和思维就能搞明白的,应该切实的去做,知见立即无明本。•当有了自己的知见就已经有了无明,也叫做无始无明。•当无明不觉时即是三途六道,我们人都是因为执着于我,所以人生百年无了期,生死业不亡。执着于生死,你死了业也不亡。•如何解脱?•昔一僧遍参高僧问如何解脱?•高僧均云:放下,放下,放下。•其实真正的放下是让我们关注六门、不纳六尘、不出六贼。•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的大密咒、是无上禅、是最上乘禅、是一真法界也是净土。•三轮体空的布施胜过世间一切的福报,何谓三轮,即布施时不执着布施的财相,亦不着布施的人相以及能布施的我相。•破除四相也既能者我、所者人,能所之众生,能所双忘之寿者,如此布施则可获无量之功德矣。•二六时中只提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绵绵密密只此一念。如此则天地万物与我无二,制心一处事事一心,这也叫做念念分明。•当你在一件事上透脱了以后,则件件事情做的都圆满。•修行是让我们明心,通过一心让你去认识宇宙人生一切的真相,也即祖师所说的制心一处万事休。•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是我们修行中的指月标,月亮是表我们的真心。•穷尽三藏十二部及世间所有的文化和学科,也不及这个如如不动的佛性的百分之一。•海水是永远平等的•人总是要求别人能给他平等,但他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平等。•我们这个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即如如不动的佛性,慈悲永远都是平等的。•我们平等无二的佛性喻如海水、鲸鱼,一口能喝下几吨的海水,而鱼虫一口喝的不到一滴。他们都是同样在饮,因各自的承受力不同所以在现象上出现了差别,但海水是永远平等的。•我们人也是如此,一切本来就是平等的,只是自己造作了不平等,当你要求平等的同时就已经不平等了,不明了平等,滥说平等就是祸害。•所谓上师的加持也是平等的,只是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而已。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皆有因缘,这也是每个人的善根、福报决定的,因缘互不相同。•我们凡夫散乱的心就如同一群羊,我们应把散乱的羊聚起来,一头一头的从桥上过去,从此岸到彼岸,然后再从彼岸回到此岸,回来以后就是智能了。•这也即物理所说的从散序走向隐序,然后再从隐序走向有序。那时你所运用的一切都是智能。••什么是方便接引众生•我们大殿供奉的佛像是表法的,是有为法。•如地藏菩萨代表的是孝贤,是真正的智能行愿;观音菩萨代表的是慈悲平等利乐有情;大势至菩萨表的是勇猛和精进;普贤菩萨所表的回小向大,通过有为的现象用菩萨的精神来激励我们趣入无为而运用有为。•我们依普贤之行运用文殊的智能去倒驾慈航这才叫真正的慈悲,这才是真正的方便接引众生。•认识自己才是本份事•没有烦恼历炼不了人生,没有历炼人生就没有智能。我们应怀一颗清净平等慈悲的心,在恶劣的环境中去历炼,才能真正历炼我们的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智能。•法无高下,是因为人的心有高下所以显出来有高下。佛教的三藏十二部都是最主要的。我们看经应先明理,明白我们学佛是干什么的,学佛就是要认识自己,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也就了脱了生死。这才叫真正的本份。•我们三界以内所有的物质和现象都是不圆满的,当我们运用绝对的思想去做相对的事,去做这些物质现象所产生不圆满的事时,就已经圆满了,因为你的心是圆满的。•学佛的目的是要我们明白和认识生的本来和死的归宿,当我们明白了生死,就不会被贪嗔痴慢疑喜怒哀乐忧所困惑了。•杀人的武器不是刀和剑,而是我们的心,人的心念力和透摄力是很强的。•何谓无心?何谓修行?•无心并非是没有心,而是在这一心上再也不生心了,即是无心。•修正自私的思想,改变自私的行为,即是修行。•去除执着,去除我执则回归本来,即是本自圆明、本自具足。•佛教的三归五戒,念佛、诵经、打坐、持咒都是运用方法来降伏我们散乱的心,使散乱的心清净不乱,才可以得到永恒的真理。•心静则身上的物质自然改变。•心无挂碍心量才能扩大,通达一切天文地理,一通一切通。•忍耐是痛的,但它的结果是甜的,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对已发生的事心甘情愿吧!•每个众生当不执着自己有用时,则真有大用了,当一个众生执着自己有用时,就恰恰无用了。•有求皆苦•甲:有求皆苦,苦从心生,还向心灭,返照内心,清澈了然,只学做个无事人。•乙:无事人就不苦吗?若我相人相皆空时,无事有事又有区别吗?•鄙人倒觉得,众生皆苦,有求无求都苦。境遇面前,是逼你去求,不求就要抵受这逆境之苦。能做到求与不求都与心无挂碍,这可能就是修行吧?•甲:无事人处八风中不被境风所迫,故随缘自在也。有事无事乃因缘相对之说,若真达性空,则无此说。•有不好的境界现前之时,内心愁苦即发。此乃苦一。去求,则勤苦劳作,也有求而不得之苦。故处处有心,处处苦也。若空切身心,妙现缘起差别,培养福德能力,则开现福慧人生也。•乙:有时觉得若想着事事与自己无关,则不愿意努力去做,好象缺少了一些动力呀!•甲:事与自己无关?断见啊!事与自己有关?常见啊!都是我执。不落两边。平常心吧。•禅定中能看到东西•问:昨天遇到一个人公开说自己在禅定中所看到的东西,您说这样很不好吧?•答:禅定是要熄灭境界。•问:他倒是没声称自己证到什么了,但对普通人那样说总是不好。•答:他是落在能见所见上,内心有这个东西忘不掉。在与人交流中也是诚心去谈,但是总要说一些神通话,与他人不融洽。•问:的确,总喜欢说玄虚的东西,他就是讲金刚经。如果和他说戒律,断恶修善,就不屑一顾了。这样的人就有问题了。•答:是的,因为他的注意力在他的那些境界上,其它善法就抛弃了。•破迷消障•在本性来言,无智也无得。•故立智也是相对于痴,不觉在迷失的时候,往往心地有迷情和所迷失的对境。•在意识而言,则有各种见和思的集中。•在不迷的时候,心地归于寂朗,无对境界的反复思虑迷情和粘附。•没有这个心地,则会充满各种烦恼,各种迷思困惑。•故保持心地的寂朗平静或者一念清净是学修的基础。•烦恼的特征大都是与境界有关,与各种知见、概念、胡乱的思索有关。•离境歇心归于寂朗和一念清净心是修持中破迷消障的很重要的要点。•另外意识上的混乱,还要通过闻思来透彻正见而达到。•(寂朗是心地的一种离开妄想尘劳的心地的状态,粗浅的表现是平静)•论贪•只因从不愿舍其所好,染于事相之深也,于心喜则喜,于心恶则恶,顺逆之境,取舍不止。•贪好而生我相,只这一念染心难消。消去,境何关汝事?净心念佛,常觉自心。••你还信佛法吗?•面对万事万物谁都有自己的认为和看法,对与错、好和坏、善和恶等等,要不咋能讲?怎么引起的争论?•道德二字,道为自然规律,德为不违背自然规律。或者说道是佛性,德就是法。•对的须遵守之,错的也须遵守之。就是说对的是佛法,错的也是佛法。所以我说三藏不是佛法,是规律,是自然规律,何况讨论对错?文字游戏而已,别拿佛法太值钱。谁对谁错没关系,只是因缘不同,随缘便是。何谓大根性:听了就信。信了就做。没有明师你也开悟。你信吗?你还信佛法吗?••本源自性天真佛•甲:认识本源舍弃一切相,那是法身佛,法身佛彻底了,五智就本来在法身里面,色受想行识都转为智能大光明。•乙:我在修行的路上,深深体会到菩萨的加持力,只要你对三宝生起信心,就能得到加持。•甲:是的,其实也是自性流露出的,因为您的心田有三宝的种子。•乙:照见五蕴皆空,其实色空不二,在修行的高处,空有不二。•甲:是的,就是这样,照本身就是不二。•乙:缘起性空。•甲:是的•乙:什么是佛?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法,本源自性,这就是真相,即一合相。•甲:本来就是一个觉,其它相和想都是自心生起的虚幻。•乙:与法不说断灭义。•甲:本源自性天真佛,如是。法不存在,就是一个觉性,还有什么?•乙:阿弥陀佛,不然我们哪里明白。•甲:是的,就是一个真,其它皆虚妄,禅门的祖师经常挂个O形图,就是说明这个觉,就是一个空空大觉。•乙:超越一切相而只有觉。•甲:无相!•修的是心,去的是相的粘着•当面对境界的时候检查自己的心平等不平等,当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修的是心,去的是相的粘着.悟的是悟那个无取无舍来去自由的真心。•不被任何理论所左右.不产生对与错的分别,只是理与事的印合无二。•识玄识妙正是无明。多少人在玄妙里脱不开身?平等才好。••孙悟空缘何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问: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却没跑出如来佛的手掌,被压在了五指山下,长达五百年。这个公案,真实意是什么?•愚人:“孙悟空大闹天宫”这是最大的欲望,引欲望而有无明,无明即无知,五指即无知。实际上是被自己的无知压了五百年,五百者即无百也。大多数修行者一开始都能得到很高的境界,因做圣解而坠入无明,提此公案是提醒修行人莫有妄心。不做圣解就没有那五百年。••平凡的境界•开悟的境界;得道的境界;涅槃的境界。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平凡的境界。•以前觉得学佛很稀奇,好多佛经要看、要学,现在我觉得其实就是告诉你,把你的思维心停止下来,把外界的一切都放下来,就这样停在当下,物我双忘。•物我双忘故,哪有什么烦恼?哪有什么恐惧?哪有什么修行?哪有什么世界?(我这些话也是多余的)这就是不生不灭!•净土在哪里?•甲:当下是净土,视众生平等无差别,不管六道哪一道。•乙:三界唯你心,何来净土?•甲:土即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乙:大便是净土吗?•甲:未悟之时,佛是众生,悟了之时,众生是佛。佛无分别,大便与净土何异?•其实死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享受•这种享受建立在死亡前极度害怕的基础上,如果不是一个修行人,四大分散后,害怕的状态过去,突然觉得身体轻安,身体的病苦与不适瞬间消失,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在这种欢快中进入中阴。•修行人在这种轻安的状态下,便能见到西方三圣接引到极乐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法言说的快乐自在,在这自在中,莲台的花瓣慢慢合拢,通过花瓣透到内部的光线,是那么柔和,那么清凉,这种光线变化成美妙的音乐,在这种音乐中,能够透过整个身体的念佛声,其美妙程度无法言说。•此中境界是在念佛念到圣号脱落之时,约半小时之后,感受到的。•在此戏论不必当真。(因为人与人的境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如何理解?•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如何理解?•无情有佛性,但不能成佛,因为它没有成佛的欲望。•关于同圆种智的问题,不知道你会做梦不?•如果你会,那么你梦中的山、梦中的水是你想象出来的?•用你梦中的石头去砸梦中的你,会不会砸死?•梦中的你死了,做梦的你会不会醒呀?•梦中的山、梦中的水、不是你又是谁?•自性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这个娑婆世界,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没有佛性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真实意?•泰山客: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花不停在转动,当花突然停止时,大众茫然,迦叶微笑。花为心花,动为心动,花停则是心静,这是表面意义。•其实我们的思维活动有两种: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图像思维。•图像思维的条件是在极其清静的状态下才能做到(主动性)。我们的做梦也是图像思维,但非主动性。•当花突然停止时,佛祖以他一尘不染的清静心为载体,传递了他发给大众的思维图像,大众茫然,只有迦叶才能够接收到这种图像思维,迦叶也用同样的方式回
本文标题:修学佛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5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