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李金中首次接触效应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氨基苷类、喹诺酮类一天一次用药,间隔1天,第2、3天应用仍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一天3次用药,间隔8小时,一天内第2、3次应用,无首次接触效应,),才会再起作用。氨基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亚胺培南无首次接触效应,为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建议q8h用药,有较强抗生素后遗效应(PAE)(抗生素停用后,仍有较强的杀菌效应,停用抗生素后,症状复发不会立即出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一日给药一次,不仅疗效与一日2~3次静点疗效相同,而且耳肾毒性也有所减轻。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有首次接触效应,有较长的抗生素后遗效应。时间依赖型抗生素:阿奇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无首次接触效应,有较强的抗生素后遗效应。“浓度依赖型”抗生素:范围: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定义: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特点:⑴有首次接触效应(firstexposureeffect)⑵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因此这类药物临床疗效的关键是提高药物浓度,所以给药的关键是剂量,给药的时间间隔也逐渐转向一天一次疗法。因为药物毒性与峰值浓度相关,故一天一次给药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其安全性。“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范围: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定义:当4×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再增加特点:无首次接触效应,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时间依赖性(短PAE)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时间依赖性(长PAE,抗生素停用后,仍有较强的杀菌效应,停用抗生素后,症状复发不会立即出现)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氨曲南属于哪类抗生素:氨曲南属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种杀菌药。其抗菌作用特点是抗菌谱较窄,仅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具抗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与头孢他啶相似,对部分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头孢菌素类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仅有部分交叉过敏性,对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稳定性。本类药物为杀菌药,抗菌机制与青霉素类相似,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类为繁殖期杀菌药,仅在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其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时对治疗有利。氨曲南对大多数需氧革兰阴性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属的肺炎杆菌和奥克西托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以及流感杆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其对铜绿假单胞菌也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某些除铜绿假单胞菌以外的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抗菌作用较差,对某些除铜绿假单胞菌以外的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抗菌作用较差,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需氧革兰阳性菌以及厌氧菌无抗菌活性。医学界公认院外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主要为肺炎球菌),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院内获得性感染约60%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最多的是绿脓杆菌。为什么区分院外及院内感染:因感染病原体不同。喹诺酮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其具有组织浓度高、最低抑菌浓度低等特点。该药在支气管黏膜中的浓度比血液中高2倍,在肺泡上皮中比血液中高2~3倍,在肺泡巨噬细胞中比血液中高9~15倍。甲硝唑、奥硝唑是时间依赖型还是浓度依赖型?是浓度依赖型的,但是不良反应业随浓度增加而增加,所以如果每天一次给药可能很多患者耐受不了,所以选择一天多次给药(常见的还有左氧氟沙星)。一、浓度依赖型抗菌药定义:浓度依赖型,指抗菌药的抗菌强度与药物的血药浓度成正比,即血药浓度越高,抗菌力越强。分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类、(第三代大环内酯类)。特点:①抑菌活性随药物的浓度升高而增强,当达峰浓度(Cmax)大于致病菌MIC的8~10倍时,抑菌活性最强。②有较显著的PAE。③血药浓度低于MIC时对致病菌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举例:氨基糖苷类日剂量1次使用与传统方案相比,疗效不变或有所加强而耳、肾毒性显著降低。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定义:时间依赖型是用药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当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抗菌药浓度并不能增强其抗菌活性。分类:半衰期较短:青霉素、头孢菌素、氨曲南、林可胺类。半衰期较长:大环内酯类、碳青酶烯类、糖肽类(如万古霉素)、唑类抗真菌药特点:①当C超过对致病菌的MIC以后,其抑菌作用不随浓度的升高而有显著的增强,而与C超过MIC的时间密切相关。一般24小时的时间应维持在50%~60%以上。②仅有一定的PAE或没有PAE。③低于MIC的C一般无显著的抑菌作用。举例:半衰期较短:①t1/22h的β内酰胺类(头孢替坦、头孢尼西),给药1~2g,可使TMIC达12h到24h。②t1/2介于1~2h的β内酰胺类(头孢唑啉、头孢他啶、氨曲南),每日给药2~3次,即可使大部分给药间隔时间中的药物浓度高于MIC。③其他头孢菌素和大多数青霉素t1/2为30~60min,推荐用法为4~6g/次,需每日超过三次给药。④头孢噻肟的效价甚高,只需q12h给药就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半衰期较长: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又显示较长的PAE,所以该类药物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注:①C:药物浓度;②t1/2:半衰期;③MIC:药物最小抑菌浓度;④PAE:抗菌药后效应;⑤TMIC:指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时间;⑥酮内酯: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耐大环内酯的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较高效价的抗菌活性,代表药泰利霉素、喹红霉素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时间依赖型、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有哪些?答案:时间依赖型: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林可霉素类(Bid、q8h)、糖肽类。浓度依赖型:克拉霉素(根除幽门螺杆菌1000mg/d)、阿奇霉素、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氟喹诺酮类。能产生双硫仑样反应的抗菌药物有哪些?答案:(1)头孢菌素类: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哌酮、头孢甲肟、头孢匹胺、头孢曲松;(2)其他β-内酰胺类: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米诺、拉氧头孢、氟氧头孢;(3)氯霉素;(4)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5)呋喃唑酮。林可胺类(该类药物有林可霉素和其半合成衍生物克林霉素两个品种,本类药物主要用于厌氧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不同的抗菌药分布特点不同,不同部位的感染应选择相应部位药物浓度高的抗菌药。脑膜炎:青霉素、SD、三代头孢。骨:克林、林可、琳、氧氟、伊诺、环丙。前列腺:氟喹诺酮、红、SMZ、TMP、四。胆汁:大环内酯、林可、利福、哌酮、曲松、庆大、氨苄哌拉。根据药物排泄特点选药:泌尿道感染:主要以原形从肾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尿药浓度比血药浓度高数十倍以上。胆道感染:胆汁浓度较高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林可、克林、氨苄、三代头孢,可达血药浓度的数倍以上。
本文标题:39抗生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5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