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宝鸡市首届“炎帝节”民间祭祀活动调查报告
1宝鸡市首届“炎帝节”民间祭祀活动调查报告杨斌2011.4一、前言炎帝神农氏生于宝鸡,长于宝鸡,宝鸡的祭炎活动也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自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在吴山之阳设“下畤”以祭炎帝以来,宝鸡官民祭祀历来互动交错,并且地处多方。原宝鸡古县城有神农庙官祭;城南郊有“九龙泉神农庙”民祭;相邻村姜城堡有“圣母庙”民祭;再往南有濛峪沟、茹家庄村的“炎帝出生地”民祭,再南远郊山区有“天台山炎帝逝世地”民祭。这些都成为这里历代官方和民间节日中的一件大事。新中国建立后,历史原因,这些祭祀活动曾一度淡漠。到1993年正式命名的“中国宝鸡炎帝节”民间祭祀活动酝酿之际,社会各界踊跃支持。因为以上几处地方除县城外,都基本处在今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的辖界内,在学者的倡导和市政府相关方面大力支持下,当时的神农乡政府把几处予以整合,在濛峪沟村的常羊山上重新修复祭祀地,举办大型民间祭祀活动。1993年8月25日“中国宝鸡炎帝节”民间祭祀活动首次在这里举行,当时周近民众广泛参与,各级政府都有人莅临观摩,规模宏大,情景动人。后经历年相沿,文字、影像资料多有所备。现在这里的祭炎活动已成为宝鸡的一个盛大节日,海内外人士也不断前来参加,中央和省电视台都做过全程播放,盛况空前。这次根据《中国节日志·祭炎帝》课题的要求,我们开展了比较深入的调查,虽隔18年之久,但当年及以后参与祭祀组织的人员很多还健在,资料还比较完整。调查组经过查阅有关资料,走访了一些当事人,如1992年开始主持修建炎帝陵、时任铁道部宝鸡桥梁工厂厂长的周连山,时任当地神农乡乡长的高宝玉,乡长助理、主管文化的杨安立,主管乡干部冯茂生,当时的民间祭祀活动理事会会长、濛峪沟村的陈生泰,副会长、陈家村的杨茂林,副会长、姜城村的王金保,乐队人员王明星等人,以及调查组的杨斌本人就是当年民间祭祀活动礼仪的策划修撰者。经众人共同记忆互补后,对当年的民间祭祀活动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回顾。2二、缘起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宝鸡炎帝节”民间祭祀活动举行于1993年8月25日,也即农历的七月初八日(前一天是市上在“炎帝祠”的公祭)。地点在神农镇濛峪沟村之常羊山上的炎帝陵。这次活动是在宝鸡市和渭滨区政府的关注支持下,在当时的神农乡和宝鸡桥梁工厂的全力助推下,由神农乡各村的民间人士协调组织进行的。此前的1993年4月18前后,此地还进行了一次“炎帝安陵仪式大典”,是为炎帝节的前奏。宝鸡是中华始祖祭祀最早的地区。周在这里祭姜嫄、后稷;秦灵公在吴阳设上、下畤祭祀黄帝、炎帝;秦在这里设“四畤”祭炎、黄、青、白四帝;汉增加高祖刘邦,在这里设“五畤”以祭五帝。④史料记载炎帝就生于宝鸡的姜水。⑤同时宝鸡关于炎帝的民间传说又特别丰富,从生到逝不下数十则。⑥所以祭炎在宝鸡民间历代相沿,就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炎帝不是一村一地的始祖,所以宝鸡民间祭炎涉及面比较大,核心区域在今宝鸡的市区南片、渭河与秦岭之间的神农乡一带。呼应区域包括今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等县。在民间祭炎核心地区,又有四处地方最重要。一是濛峪沟畔、茹家庄南的常羊山,民间传为炎帝的出生之地;二是峪泉村的九龙泉,传为炎帝“洗三”并沐浴之所;三是姜城堡和清姜河,即史料记载的“姜氏城”及“姜水”,是炎帝建都立业的地方;四是天台山,传为炎帝去世的地方。这四个地方既与炎帝有关系,也是很久以来民间分别祭祀炎帝的之地。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几年,这些地方的祭祀场所和设施多数还在,祭祀活动也在持续开展。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活动逐渐中断停止,设施也基本湮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关于炎帝的传说,不断在地方报刊成版刊出,民间和机关单位都有人在不同场合,采取不同方式,开始了恢复祭炎的呼吁。到九十年代初,宝鸡召开了几个关于“宝鸡是炎帝故乡”的探索与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几册关于炎帝的传说、炎帝的足迹和有关炎帝的史料书籍⑦。于是市政府把原在峪泉村的“神农庙”迁建在市区中心的河滨公园,是为“炎帝祠”;3民间也把原在天台山已经湮没无迹的“炎帝陵”,安放重建在炎帝出生地的常羊山,两处都在1993年8月份完工。这年年初,市政府正式确定,把传说中炎帝的忌日,即农历七月七日作为“中国宝鸡炎帝节”日,在炎帝祠、炎帝陵分别进行隆重的官方和民间祭祀活动。正式拉开了“中国宝鸡炎帝节”的帷幕。对于民间来说,这次“炎帝节”是把原分散在天台山、濛峪沟及茹家庄、峪泉村和姜城堡的祭炎活动聚合在一起进行的。所以祭祀活动也分为三个步骤,即建陵、安陵和祭祀。建陵工作是由宝鸡桥梁工厂在神农乡政府的协调配合下完成的;安陵和祭祀是在神农乡政府的指导支持下,由民间人士组织完成的。三、祭炎核心区的历史和社会状况1、天台山庙会天台山祭炎庙会,是很久以来宝鸡民间最大的庙会,乾隆年间记载,就有60个村参与供奉。⑧这些村分布在今神农乡及毗邻石坝河乡和高家村乡部分村。神农乡在1939年“改联保为乡”时就名之神农乡,⑨新中国成立后,原称“益门乡”、“姜城乡”等,区划分合数次,1992年4月经省批准,终称神农乡(现已改乡为镇)。其时该乡共有18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20136口人。这里北临渭河,南靠秦岭,南高北低,沟壑遍布。过渭河再北为高原区,二十公里外即原“西镇吴山”,地处“八百里秦川”最西端。地势狭长,土层肥厚,水资源丰富,自古即是人类宜居区。该乡有耕地11905亩,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水稻、豆类、油菜等二十多种,1990年代粮食总产4070吨。有蔬菜面积2964亩,总产11915吨。农业总产值94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101万元。境内有省属马头滩林场,面积18万亩。中小学校15所,学生1440人。还有大散关、诸葛山、常羊山、九龙泉等名胜景观。这个乡的十八个行政村从北到南有姜城堡、峪泉、陈家村、冯家原、茹家庄、濛峪沟、夏岈河、益门堡、太平庄、任家湾、大弯铺、邵家山、竹园沟、安沟、刘家槽、二里关、杨家湾、观音山等村。这些村古来大多就是天台山祭炎庙会的参与村。这里很久以来就浓厚流传着妇孺皆知的炎帝初始生4活轨迹:“生于濛峪,长于瓦峪,成于姜水,逝于天台”的民间传说。被访问的农村几人及笔者从小都是在这种反复讲诵的氛围中长大的。天台山庙会的会首也都由这些村的德高望重人士轮流担当。天台山庙会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天台山又称“终南天台”。地处秦岭北腹,南北长约25公里,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主峰莲花山海拔2198米。北距宝鸡市区中心约30公里。东临鸡峰山(陈仓山),西接散关岭。由市区进天台山,沿途要经过烧香台、玄女洞、白马关、跌马崖、荞麦山。这里每一处地方都有一些与炎帝神农相关的传说。比如烧香台是黄帝在涿鹿战蚩尤不胜,到天台山向炎帝求救,于烧香台点香致信之处。而炎帝派在玄女洞修炼的九天玄女授黄帝以兵法技艺,最终战胜了蚩尤。炎帝在天台山中毒去世后,坐下白马仍行走山岭,为人造福,一日不幸跌落山崖,此地即是白马关、跌马崖。炎帝在天台山采药时,尝到一种植物颗粒可食用,就捋了一把撒在山上,第二天就成熟了,这就是荞麦,此地也就叫荞麦山等等。天台山腹地有新修的山门。原山门及宏伟的殿院,据说建于唐代,清乾隆年间曾多次维修,后焚毁于民国23年。这里现有个玄王洞,供奉的是九天玄女圣母。洞内有清乾隆年间的重修刻碑,记载原有盛况,主修者共60个村。向前有神农寝殿,殿前有流传不知多少年代的神农“骨寝台”,台面长2.5米,宽1.4米,为汉白玉板。传说神农尝百草,验医药,误食“火焰子”,肝肠寸断,逝于此处,曾在“骨寝台”停尸10日以祭奠。这里也就成为后代祭祀场所。此地也被命名为“cai陵”、“嘉陵”、“蟠冢”。神农寝殿内有炎帝神农坐像,其左是玉皇殿,右是九天圣母和三圣母合殿。西边还有黄老真人庙。再上行到老君顶,还有一座庙宇供有玉皇、老君、如来、姜尚等神祇。三教合供是西北一些山庙的特征,大山一般很少一山供一神,这里也是如此。天台祭炎庙会一般进行三到五天左右。盛世丰年,庙会还有皮影、木偶、乱弹等小戏助兴,前来朝祭过会者,包括周围岐山、凤翔、眉县、扶风等县的群众,络绎不绝。天台山盛会历久不衰,除民众对炎帝神迹传说充满兴趣和信仰外,这里的一些“灵应”现象,似乎也是引起人们的兴趣的原因。据志书记载,天台山还供有“湫神”,即水神,到此祈雨非常灵验。同时乡民到这5里求嗣也很应验,明、清和民国时期这种风气很盛,至今有附近不少老人都说自己是从天台山求得的。这里据说还有其他一些神异现象,比如神鸡空鸣、灵蛇带路等等,未考究竟,但人们总是信奉。有诸如此类信仰和神秘现象的烘托,这里的祭炎活动,过去年年积热不退,是四乡八邻的一个重大节日。陈生泰讲,濛峪沟村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天台山庙会的会首,杨茂林讲他们陈家村及桑园铺村,民国时都有人担任过天台山的会首。2、常羊山神农城及庙会常羊山下的祭炎庙会过去也是农历七月初七日,分别由濛峪沟村和毗邻的茹家庄村主持。濛峪沟村是宝鸡民间世代相传的炎帝出生地。该村由高家庄、陈家半坡、茹家堡三个自然村组成,***亩耕地,***口人,分别有高、陈、于、茹诸姓。村处在一山一条沟中,山即常羊山,沟右塬上为冯家塬村。常羊山下西南临川陕公路和清姜河(即古谓“姜水”)。山上旧有“神农城”,⑩建城很古,年月不清。城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百余米。城已久毁,只余断垣残壁。1993年在这里重修炎帝陵时,曾出土嘉庆三年刻石“山海镇——嘉庆三年重修城池”碑和“常羊羽殿”碑。山腰还分布着“神农坑”,为炎帝诞生处;圣母池,为炎帝母亲为人治病熬药的灵池;圣母庙,为供奉炎帝母亲的地方。圣母池的水据说能怯邪治病,祈雨也很灵,过去常有很多人到这里来提水。茹家庄村含茹家庄、宁家坡、南庄、北庄、蒙峪河五个自然村,耕地***亩,***口人,多姓茹、于、宁、杨等。地处常羊山北山脚,在常羊山上也有一部分土地。这个村原与濛峪沟村是一个行政村,“文革”后分设。现在常羊山北山腰有一院规模比较宏大的“炎帝行宫”,有大殿三间,洞府十余。这个“炎帝行宫”,据说原建于茹家庄南、濛峪沟口一带,始创于汉文帝之世,重修于明永乐三年,续修于光绪七年。有座东向西大殿三间,上悬烫金大匾:“炎帝行宫”。宫前间隔三十余米长宽的广场有一座戏楼,⑾是祭祀日演戏酬神之所。“文革”中碑失殿毁,地作他用。传说炎母在生炎帝之前,行走在这里发生“血晕”,曾在这里休息过。现在的行宫是1990年代初,由茹家庄村重建的。63、峪泉村庙会峪泉村南距常羊山约3公里,北距市中心约2公里。含瓦峪寺、瓦峪寺堡、九龙泉三个自然村。村北崖下旧有“九龙泉”,为石砌方方两米一池,泉质凛洌清甜,四季温润,旱涝不枯不溢。传说炎帝之母女登在常羊山感龙而孕,三年后生孩,头有角、面似龙、浑身疥癣如鳞。父亲少典弃之于野,有凤鸟羽翼、虎豹饲奶,炎帝母三天后找见,洗于一泉,泉中有九条小龙为炎帝喷水,随即角脱面变疮平,十天后即能说话,这个泉就是“九龙泉”,亦曰“浴泉”。峪泉村旧有“神农庙”,其祭炎活动另有文叙述。4、姜城村庙会姜城堡村,《大明一统志》认此即古“姜氏城”,城西的清姜河即古之“姜水”。《国语·晋语》:“炎帝成于姜水”即此水,传炎帝成年后即建都筑城于此。这里也为省颁“新石器遗址”保护区。姜城堡村过去也是宝鸡民间祭炎活动场所之一,庙会相当火爆。姜城堡是个大村,有姜大堡、姜小堡、上庄、下庄、上场五个聚落。总户数为691户,总人口为3764人。建国初有土地2000余亩,经工业占用,1990年代约剩400余亩。比较富裕。自古以来,若无年馑,每年必定过一次庙会。这里村西有一较大的广场,场西头有个座西面东的戏楼,戏楼对面的台地上,有三间“圣母殿”,殿北还有后建的菩萨殿、关公殿。殿前有钟鼓楼、韦陀殿和山门。“圣母”有说是炎帝之母“安登”的,也有说是后稷之母“姜嫄”的。农村的人,一般对“安登”和“姜嫄”多混而言之,不少人以为姜嫄就是神农炎帝的母亲。但姜城堡庙会时间也为炎帝忌日农历七月初七。据村史记载,民国时期有一次庙会规模最大。仅戏班就请了五家,有两家大戏(秦腔舞台剧),三家小戏(木偶,皮影)互相唱“斗台”。周围跟会者人山人海,方圆二、三十里的人都来这里看戏。新中国建立后,姜城村有了自己的业
本文标题:宝鸡市首届“炎帝节”民间祭祀活动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6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