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案例十一《燃烧与灭火》
探究案例8-14燃烧与灭火教学思路《燃烧与灭火》是《空气》单元中的一课,在认识《空气成分》、《氧气》、《二氧化碳》三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本课我们的两位执教教师经过20多次的试教,最终把教学思路定为:通过实验认识燃烧现象,探索燃烧的条件,研究灭火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突出抓了三方面的工作。1、建立“燃烧”的初步概念,明确判断燃烧的标准在前面多次的试教中,我们发现,不论怎样改变教学程序,改变教法,在指导学生自行探索燃烧条件中,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特别是“一定的温度”条件的获取上,学生的思路总是不清晰,教师教得很吃力。我们又做了许多设想,改变一些实验及材料,教师适时引导,结果还是不行,改来改去,基本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经过研究,发现原因是在对燃烧的标准判断上,也就是“燃烧”的概念上。从教材看,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四课,在前面三课的教材和教学中,已经多次接触过“燃烧”这一概念,好似“燃烧”这一概念学生已经明确,已经在不同情况下反复运用,已经掌握了。所以教材在这一课才安排研究燃烧条件。作为教材的编者,可能认为“燃烧”概念,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非常熟悉的,不需要再定义或证明了,所以没有单独建立概念。以前,由于习惯采用旧教法或经改良的牵着学生走的教法,教学矛盾基本未显露出来,现在观念转变了,用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精神教学,学生由于对燃烧的认识没有到位,许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如:木炭在蜡烛火焰上被烧红了,木炭在燃烧吗?铁丝在火焰上也烧红了,铁丝也是在燃烧吗,等等。就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分辨可燃物与非可燃物就出现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在探索燃烧条件前,应该使学生具有前概念水平的燃烧概念。对于燃烧,从化学的观点看,是剧烈的氧化反应,同时有发出光和热的现象;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燃烧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或超过该物体的燃点的现象。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看,不可能了解到氧化反应和燃点等知识。因此我们从实践中摸索到小学生可以达到“燃烧是物体达到一定的温度,自己发热、发光,烧完后变成其他东西的现象”的前概念水平。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在探索燃烧条件前,首先设计一个教学环节来认识“燃烧”现象。我们设计在本课开始时,就组织学生做点燃木条的分组实验,然后全班研讨,描述发现的事实,整理形成燃烧的初步概念。结果学生都清楚认识到:木条离开火焰后继续发光、发热,燃完后变成一些气体和白色的灰,没有燃完的是黑色的、木条燃烧时冒烟等等。达到前概念水平的认识层次。这样设计,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为后面的自行获取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为后面探索燃烧条件,打好知识上的基础,有一个辨别是否燃烧的标准。2、要选择、运用好有结构的材料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获取燃烧的三个条件,让材料引导学生探索,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是关键。为此,我们选择了燃点不同的可燃物:木炭、焦炭、纸条、蜡烛、木条和小石头、瓦片以及较为特殊的铁丝等非可燃物作为实验的材料。这些有结构的材料,通过多重反复组合,就可以顺利地探索出燃烧的三个条件。选择好有结构的材料,这仅仅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还必须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找到探索的路线,用材料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经过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探索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这里的主导作用怎样发挥?在保证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能动性,独立自主地探索的前提下,我们根据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的高低,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在认识可燃物,并将物体分为可燃物和非可燃物两类的活动中,由于所选的材料很有典型性和结构性,在学生通过近10分钟的动手操作材料,认真细致地观察,加之用5分多钟时间描述所有的发现,充分用材料引导探索,很容易得到燃烧的第一个条件:可燃物。这一阶段,教师完全是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没有作任何提示或暗示,就达到目的了。就是难度大一点的铁丝,虽然在火焰上被烧红了,由于燃烧的前概念基础打得好,学生也认识到发红是在火焰上被烧红的,不是自己燃烧而发红的,所以不是燃烧现象,这里它不是可燃物。对于在蜡烛火焰上没有烧红的焦炭,学生也认识到是温度不够,在更高的温度时,是会自己燃烧的,所以它是可燃物。对于认识一定温度的过程,经过多次试教,因为难度较大,我们采用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可燃物的燃烧情况一样吗?两两对比分析一下,看从中有什么发现?”经过研讨,学生从纸与木条、木炭与焦炭的对比中,认识到,不同可燃物,燃烧的温度不一样;从木条、蜡烛的点燃,总要经过一段时间,认识到同一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从而归纳概括出燃烧的第二条件。教师在这里只提示要求用对比方法,其余就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分析、自行探索获取知识。提示是为学生的自行探索减少困难,降低难度,从而起到引导作用。对于认识需要氧气的过程,因为前面两课已经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师只提出:“有可燃物和一定温度就一定能燃烧吗?”的问题,学生联系前面两课的实验,非常轻松就探索到还需要氧气的条件。针对这三个问题,情况不同,教师的引导方式也不同,但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自主地探索,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磨练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质。3、大胆处理教材这一课原教材的教学目的、要求为:在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并让学生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利用自然规律,进行防火安全教育。经过反复试教,我们仔细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后,把这课的目的改为:通过探索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方法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对教材做了如下大胆的处理:(1)在开始时,增加一次燃烧木条的分组实验,通过全班研讨,把学生对燃烧的认识,提高到前概念水平。弥补教材编排中的“被遗忘的角落”。为后面学生自行探索燃烧的三个条件奠定知识基础。(2)对教材要求的实验材料,由只有酒精灯、铁片、火柴,改为木炭、焦炭、纸条、木条、蜡烛、小石子、瓦片、铁丝,使材料的结构更加丰富,同时每种材料数量充足,使两人一组作实验都得到了满足,人人动手落到实处。(3)在探索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对教材要求的首先通过复习旧知识,知道燃烧需要氧气,再根据已有经验知道需要可燃物,最后通过火柴隔着铁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而认识燃烧还需要一定的温度的程序和做法,作了很大改进。在学生认识到燃烧现象后,让学生一开始就自行用所有材料制造燃烧,在收集事实和整理事实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对比、归纳、概括,自己得出三个条件。培养、训练、发展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的科学精神、品质得到磨练,同时也进行了科学自然观教育。(4)删去教材中对炉火中燃烧煤炭的三个问题的讨论,改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燃烧必须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结论。(5)在探索灭火方法中,改变教材中讨论插图内五种事例的灭火方法的安排,而由实验室灭火到生活、生产中灭火的实际事例,想办法进行分析、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及分析、综合能力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使培养、训练、发展得到落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具体的防火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实录执教:李钧杨建指导:潘云喜董祥英1、了解“燃烧”引出问题师:请各小组同学把桌上的木条点燃,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分组实验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生:我看到它燃了。生:我看到的是:刚开始木条并没有燃,过一会儿才燃。生:我看见木条燃完以后变成了黑炭。生:木条燃了以后,离开火焰还在继续燃。生:能发光。生:烧了以后,原来的木条就没有了,变成了黑色的炭和灰色的灰。生:我觉得燃烧还产生了热。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认识,这种现象叫燃烧,其实燃烧就是一种发光发热的现象,而且原来的东西没有了,变成了别的东西了。(板书:燃烧)评:这个设计很有创造性。它的好处不仅是为学生判断什么是燃烧提供一个前概念水平的标准,避免了一些干扰主要认识目的的枝节问题(这在后面的学生发言中可以看到),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学生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发热发光的现象”出发去研究燃烧的条件。自然课改革不是要改变认识对象吗?这里就得到了体现。师:同学们刚才都制造了燃烧,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注:请一生上台,但不给予任何条件)。生:这样不行。师:由此同学们对燃烧产生了什么问题呢?生:我想了解一下燃烧的知识。生:哪些东西可以燃烧?生: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生:怎样才能产生燃烧?生:我觉得燃烧必须有东西才行,还要有火。生:我觉得燃烧需要摩擦。生:燃烧究竟需要什么条件?生:燃烧究竟是怎么回事?师:同学们对燃烧有这么多问题和想法,总的来看,主要是燃烧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产生,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这个问题。其余的问题以后再来研究。(板书:燃烧条件2、实验收集事实师:要了解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应该怎么来研究呢?生:做实验。生:做实验,观察现象,还要做实验进行分析。师:好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分小组制造燃烧,通过实验研究燃烧需要的条件。(准备材料:可燃物:焦炭、木炭、木条、纸条、蜡烛、火柴。非可燃物:石子、瓦片、细铁丝)评:请大家注意这组材料的结构。这里注意到了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但材料的结构没有包含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意义。这一点,后面还将说到。学生分组实验(每组3人)。师:停止实验,说说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蜡烛燃了,木条燃了,火柴燃了,只有石头没有燃。生:木炭燃了,瓦片没有燃,纸条也燃了。生:我们把铁丝放在蜡烛上烧,发现它也变红了,但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燃烧。生:我们把焦炭放在蜡烛火焰上烧,它没有燃,但我们知道生活中焦炭是能燃烧的,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生:我们烧瓦片没有燃,把木条点燃后离开火焰还继续燃烧。生:我们点纸片,纸片一下就燃了,很快就燃完了,只剩一些灰。生:我们把纸条放在火焰上,一点就燃了,而木条放在火上隔一会儿才点燃,完了只剩一些灰。生:焦炭在火上没有点燃。生:木条燃起来后,火焰很大,发光又发热,还冒烟,烧完后变成灰,没有烧完的变成黑色的木炭,用它在纸上划能写字。生:蜡烛要点一会儿才点燃,很亮,发热,还冒黑烟,石块、瓦片放在火焰上烧多久都没有燃烧。生:细铁丝放在蜡烛火焰上,开始铁丝变成了黑色,过一会儿又是红色了,离开火焰后又不红了。生:木炭在火焰上点几秒钟就燃了,发红了,移开以后还是红的,过一会儿就变成了白灰。生:小石子、瓦片在火焰上始终都烧不燃。评:学生收集到的材料是相当丰富的,有了这个基础,以后的讨论就比较顺利了。3、整理研究事实材料师:刚才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概括一下吗?生:我们可以根据桌上的材料是不是燃烧了,把它们分成两类。师:怎么分?说一说。生:可以把木炭、纸条、木条、蜡烛、火柴分为一类,它们是可以燃烧的,还有焦炭,我认为它也是可以燃烧的,因为我家的焦炭就可以燃。剩下的石头、瓦片、细铁丝是不能燃烧的。生:我觉得细铁丝是能燃烧的,因为我们把铁丝烧红了,而且很热。师:好,下面请同学讨论一下,在实验中,包括日常生活中,铁丝烧红了,是不是燃烧了。(学生分组讨论。)师: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吗?生:我们小组认为铁丝虽然烧红了,也发了热,但它不是燃烧,因为它离开蜡烛火焰就不红了,没有变成别的东西,还是铁丝。所以铁丝不能燃烧。生:我也同意他的意见。生:但《氧气》一课中,老师让铁丝在氧气里燃烧起来了,这说明它也可以燃烧。生:我觉得铁丝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特殊情况下才能燃烧。师:同学们谈得很好,铁丝在特殊条件下能燃烧,而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燃烧的,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不能燃烧的物体。评:这个总结是必要的,然稍嫌简略了一点。学生已经把现在收集的现象和以前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了(一个学生提到《氧气》一课),认识的矛盾也揭露出来了。如果引导他们比较一下两种现象有什么不同,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师:这两类材料对燃烧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呢?生:如果用不能燃烧的物体来制造燃烧的话,是不行的。生:只有
本文标题:案例十一《燃烧与灭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78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