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我国花生种植模式及农艺要求 万书波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万书波主要内容:一、我国花生生产情况及主要分布二、国内花生种植模式分类三、花生主要种植模式存在的问题四、农机农艺融合五、我国花生生产的发展对策一、我国花生生产情况及主要分布花生是我国传统的油料作物,与大豆、油菜共同构成我国三大主要食用油源。在当前国内大豆产业逐渐滑坡、油菜籽进口量激增的大背景下,花生产业能否持续发展不仅关系我国的出口创汇能力,更直接影响到我国油料的战略安全问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国植物油及原料年进口额占进口农产品的50%以上。2012/2013年度我国食用油人均年消费量为22.5公斤,按2020年人均年植物油需求量为25公斤测算,需求总量将达到3525万吨。巨大的社会需求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大豆、油菜等产业近几年逐年下滑,为花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花生地位1、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十五”以来,播种面积达到7000万亩左右,总产约1500万吨,单产200公斤/亩。2009年,花生种植面积6500万亩,总产1470.79万吨,面积仅次于油菜和大豆,但总产和单产位居全国油料作物之首,占油料作物总产量的50%左右;2010年花生总产1564.39万吨,种植面积6790万亩;2011年总产1604.64万吨,种植面积6870万亩;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6960万亩;2013年总产1697.22万吨,面积为6965万亩。国内花生种植以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广东、江苏、湖北、四川、广西等9省为主,总产约占全国的90%,各省份年均产量均在50万吨以上,其中河南、山东产量最大,均超过300万吨,两省的花生产量之和约占全国的52%。2013年,花生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为河南460万吨、山东349万吨和河北126万吨,而近几年新兴的花生种植大省辽宁产量为120万吨。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5010015020025030035080010001200140050100150200250300350800100012001400面积/万亩单产/公斤单产面积总产/万吨总产山东花生生产情况全国花生生产情况花生年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的省份有14个,合计占全国花生面积的86%,其中黄淮、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是三片相对集中的主产区,尤其以河南、山东、河北、广东、四川、广西、安徽的种植面积较大,各省年均超过300万亩,其中河南和山东两省约2700万亩,占全国花生面积的36%。2、我国花生主产区发展及演变趋势与主要油料作物对比,花生亩产油量最高花生亩产油最高约73.5公斤,约为大豆的4倍,油菜籽的2倍。亩产量(公斤/亩)平均出油率(%)亩产油量(公斤/亩)花生233.54573.5大豆11717-1820.48油菜121.832-3842.63与主要大田作物对比,花生亩产值最高花生亩产值最高,为小麦的2.17倍,为玉米的1.59倍,为油菜的2.3倍,为大豆的2.18倍。亩产量(公斤/亩)单价(元/公斤)亩产值(元/亩)花生233.561401小麦322.52645玉米383.22.3881.4稻谷445.82.91292.8油菜121.85609大豆1175.5643.5(1)种植范围更广。改革开放以来,花生种植面积在不同区域发生了消长不同的变化。花生种植省份由改革开放初的22个增加到目前的28个。花生年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的省份由4个发展到14个。由于花生生产效益显著,加上大豆、油菜和棉花等作物由于种植效益下降而造成的面积减少,使花生主产区的发展出现新的趋势,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不同省份花生播种面积出现分化。在经济发达的花生生产省份,花生播种面积从不同年份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如:北京市花生播种面积受蔬菜挤压下降幅度很大。主产区的花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如:山东省花生播种面积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200万亩左右。新兴花生产区面积扩大迅速,东北和新疆地区种植热情高,发展速度很快。(3)主产区有向东北和西部扩大的趋势。东北三省种植面积占全国比重由2.6%上升到9.5%,西部地区种植面积占全国比重由0.4%上升到1%。虽然这些地区花生种植面积与全国相比仍较小,但这些地区种植热情高,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东北三省和新疆地区,有望成为我国新的花生主产区。新疆伊犁(4)主产区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了花生种植面积增加。在我国黄淮花生主产区,花生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主要伴随着大豆面积的减少,近年来棉花面积的减少对于花生种植面积的增加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5)面积的增加促进了主产区花生产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产区先后从美国、德国引进花生加工生产线。同时已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花生加工名牌企业。随着企业的加入,促进了优质花生生产的发展,目前高油高产花生已成为花生主产区追求的主要目标。棉花面积和产量出现大幅下降我国花生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我国花生产业也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花生产业机遇:巨大的市场需求—油料安全问题花生自身的优势—种植效益高、适应性广、管理简单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花生面积扩大花生产业新的挑战:花生产业要积极稳妥推进,要健康发展产业链脱节—加工能力、新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低机械化水平有待于提高政策扶持力度较小二、国内花生种植模式分类种植模式种植方式植株配置方式栽培方式花生适宜的种植模式应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地力,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1、种植方式平作。即地面开穴或开沟播种,行距大小可调整,便于安排,不受起垄限制。平作的优点是利于抗旱保墒,减少了起垄工序,省时省工,宜于密植,但排灌不方便,昼夜温差小。平作是旱薄地花生产区的一种种植方式。新疆膜下滴灌—平作垄作。起垄播种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对提高地温和昼夜温差有利,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同时排灌亦较方便,能防止积水烂果;在丘陵地上起垄还可相应加厚土层,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有利于荚果发育。畦作。亦称高畦种植。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区)降雨量较多,易受涝害,尤其是水稻、花生轮作田,更容易积水,多采取开沟作畦,作成抗旱防涝、能排能灌的高畦;北方的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土层浅,易涝的丘陵旱地,也有高畦种植的习惯。19单作。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清种、净种。如大面积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这种方式作物群体结构单一作物生长进程一致。耕作栽培技术单纯,便于统一管理。间作。在同一田地上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如玉米间作大豆,记为“玉米‖大豆”。所谓相间种植,有两种方式,一是隔行间作,即间作作物单行相间种植,如1行大豆和1行玉米间作;二是带状间作,即间作作物各有一定幅宽,多成带相间种植,如2行棉花间作4行甘薯,2行玉米间作4行大豆等。与隔行间作相比,作物分行或分带种植可以方便管理,易于操作,提高劳动工效。20混作。在同一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如小麦与豌豆混作,记为“小麦x豌豆”。混合种植可以同时撒播于田地里或种在一行内,芝麻与绿豆、小麦与豌豆混作;也可以一种作物成行种植,另一种作物撒播于其行内或行间,如玉米条播后撒播绿豆等。套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如小麦套作玉米,记为“小麦/玉米”。如6行小麦套种2行棉花。套作比单作能够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套作和间作都是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两者都有共生期。2、植株配置方式等行双粒穴播。这种方式的前提是等行距。一般每穴播2粒,单株有效分枝、有效花的百分率高,前期田间布局合理,光能利用率较好,幼苗健壮,发展均衡,在生产上应用较普遍。但在高肥水条件下,密度较大,则田间通风透光受阻较大,易造成中下部郁闭,达不到高产之目的。宽窄行单(双)粒直播。因株距的配置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宽窄行单粒播和宽窄行双粒穴播。该方式由于宽窄行相间,操作比较便利,并可减轻操作时对植株及果针的损伤,同时也有利于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发挥边行优势的作用。但在密度较大,土壤肥力高的情况下,应注意宽窄行的行距不宜相差过大,否则会因小行过早封行而影响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平衡。单粒双粒3、栽培方式目前我国花生在不同地区与其他作物通过轮作、间作和套作等方式,组成: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一年二熟或三熟的栽培制度从而有春花生、麦套花生、夏花生、秋花生和冬花生之分。(1)春花生主要分布区域春花生是指在“立春”至“立夏”播种的花生。属短光照性较弱的早熟或中早熟类型农作物。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山东丘陵、华北平原等暖温带花生产区。主要轮作方式是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或夏甘薯等其他夏播作物)。在一些老花生产区的丘陵旱薄地、花生集中产区也存在着连作问题。生产状况春花生播种面积较大的省份有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广东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江西省和辽宁省。据花生主产区的生产调查,花生单产为250kg/亩,最高可达500kg/亩以上。春花生栽培的类型品种较多,一般北方寒冷和高寒无霜期短的地区种植多粒型品种为主;北方花生区多种植普通型品种,其次为珍珠豆型品种;长江流域花生区;种植珍珠豆型品种为主。普通型珍珠豆型主要栽培技术演变清棵蹲苗技术。这项措施是在花生基本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时,用小锄在花生幼苗周围将土向四外扒开,使两片子叶和子叶叶腋间的侧芽露出土外见阳光,以利于第一对侧枝的发育,使幼苗生长健壮,起到蹲苗的作用。实践证明,花生清棵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据各地试验对比结果,增产效果可以达到6.6%~23.0%,成为花生高产栽培一项不可缺少的传统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到全国各花生产区。化控技术。20世纪70年代,化控技术在花生生产上特别是高产田块得到了全面推广。该技术是春播花生栽培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在花生盛花末期或植株长到35cm以上时喷施调节剂。研究表明,高产花生最适化控高度为30cm。该项技术在把握好喷施时期和用药量的基础上,可以达到使单产提高10%~20%的增产效果。随着新的植物调节剂的开发和深入研究,化控技术已从单一控制花生徒长的阶段,逐步发展到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全程控制,使其向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达到高效高产的目的。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是1978年由日本引入我国。1979年,首先在辽宁和山东花生种植区进行试点,试验面积仅为10亩。随后,花生覆膜栽培面积逐年增长,到2002年达到1886万亩,推广到27个省(市、区),成为我国花生高产栽培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近几年来,山东等花生主产区还进行了花生地膜覆盖超高产的研究,小面积单产达到了600~750kg/亩。各省(市)也都根据各自的特点总结出了花生覆膜高产栽培的规律及其配套技术。连作高产技术。花生连作可导致植株发育不良,产量降低,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仍有不少花生主产区不得不连作,并且我国花生的连作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较为复杂,随着最近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方法的改进,认为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分泌物的化感自毒作用也是造成花生大量减产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降低土壤中化感自毒作用物质的含量是解决花生连作障碍的新思路。连作花生发病严重单粒精播技术。传统上人们习惯于每穴双粒播种花生,播种密度1万穴/亩左右,用种量大花生一般需20~25kg/亩,小花生一般需15~17.5kg/亩。全国每年用于做种的花生约为15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用种量大造成高密度条件下群体和个体的矛盾突出,群体质量下降,产量降低。研究认为,高产条件下,改每穴双粒植为单粒植,可以充分发挥单株生产力,更有利于群体高产。大田试验和生产示范证明,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该技术在节种1/4左右的前提下,可增产10%左右,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2)麦田套种和夏直播花生主要分布区域麦套花生,旨在提高复种指数、充
本文标题:我国花生种植模式及农艺要求 万书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8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