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七章 培养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培养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认识到市场经济需要每个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而增强法律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之一,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德治国的方针。目的要求名人名言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名人名言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名人名言明智的创制者也并不从制订良好的法律本身关手,而是事先要考察一下,他要崐为之而立法的那些人民是否适宜于接受那些法律。[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名人名言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英】培根《论司法》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教学内容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一)法律的概念(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教学内容(一)法律的概念教学内容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2)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3)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宪法(二)行政法教学内容(三)民商法(四)经济法(五)刑法(六)程序法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一)法律制定(二)法律遵守(三)法律执行教学内容(四)法律适用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六)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教学内容(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四)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五)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第二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与特征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符合民主本意的民主,它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教学内容2、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1)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2)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3)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4)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1、法治的基本观念教学内容法治观念在社会领域,它表现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治领域,它就表现为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司法、依法监督等等。(1)民主法治的观念。(2)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3)公平正义的观念。(4)平等自由的观念。(5)保障人权的观念。(6)安定有序的观念。(7)良法善治的观念。(8)共同富裕的观念。2、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教学内容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二)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概括起来主要有结构上的相互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教学内容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涵义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点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教学内容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教学内容(四)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五)生态安全法律制度(六)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一)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法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四)国家秘密(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二)国家安全的种类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五)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谋器材的义务(四)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教学内容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一)法律思维方式的概念教学内容(二)法律思维的特征(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一)法律思维方式的概念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讲法律2、讲证据(二)法律思维的特征3、讲程序4、讲法理(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一)法律权威的概念(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学内容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九届第3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00年3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2000年3月15日课堂点击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法律第一节立法权限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第三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第四节法律解释第五节其他规定第三章行政法规第四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第一节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第二节规章第五章适用与备案第六章附则课堂点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3年10月28日课堂点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车辆和驾驶人第一节机动车、非机动车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第三章道路通行条件第四章道路通行规定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机动车通行规定第三节非机动车通行规定第四节行人和乘车人通行规定第五节高速公路的特别规定第五章交通事故处理第六章执法监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课堂点击1.试述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2.依法治国的内涵?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必要性?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公民应如何维护国家安全?5.什么是法律意识?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问题探索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和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与特征,明确我们的权利与义务,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培养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课堂小结
本文标题:第七章 培养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0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