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规划区域发展(浙大教授讲义)
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杨建军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内容:一、城市规划与区域的关系二、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四个议题三、多规合一四、城乡发展转型与规划理念转变一、城市规划与区域的关系(一)城乡规划体系构成规划编制体系:不同层次的规划组成:(1)城镇体系规划(省域)(2)城市总体规划(3)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4)镇规划(5)乡规划(6)村庄规划城乡(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规划体系的必要性完善体系是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任务。首先,要重视区域发展问题,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加强各级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二)城市发展和规划研究的区域化方向规划界把以区域研究方法为特征的城市及其群体规划提高到规划研究方向的地位,城市群体发展和规划的新阶段、新特点成为研究的热点吴良镛先生在纪念芒福德诞辰100周年的文章中关于“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论断,在规划界引起了不小的震撼(二)城市发展和规划研究的区域化方向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抛弃“市域体系规划——总体规划”的经典方法•把中心城的发展与整个市域的发展融入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城市各功能组团的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城镇建设和乡村建设,明确了对乡村地区发展保护,同时注意城市对外交通、给排水系统如何与周边其它城市的协调。评价很高,规划设计优秀一等奖争议: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其说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然是区域规划,不如说是贯穿了区域观念的规划更好。•区域与城市一体考虑,以区域论城市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三)城市与区域的关系(1)“中心”与“腹地”、“点”与“面”的关系•不能只局限于城市本身条件就城市论城市,必须将其放在与它有关的整个区域的开发过程中来进行考察(以区域论城市)(三)城市与区域的关系(2)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部门迫切要求开展区域规划,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必须以区域规划为依据,从区域性的经济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着眼,否则,就城市论城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难以把握城市基本的发展方向、性质和规模以及布局结构形态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的原方案作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城市网络(网络城市)全球化、城市关联性、城市网络化“地方空间”(等级体系)、“流动空间”(扁平体系)“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平的吗?”“中国的杭州、浙江的金华、世界的义乌”低等级城市的机会多中心城市、网络城市、多中心均衡发展(合作)、多层次治理(四)区域研究的意义区域问题引发对区域规划的需求•例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个人流动性增大所引起的城市区域问题。(四)区域研究的意义(1)区域规划研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观,进而实现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随着全球进入城市化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平衡发展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目标。•区域规划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以“城市—区域”为范围,在研究内容上以“多元性、综合性”为目标,在研究方法上以“社会调查——系统分析——动态模型”为技术路线,从而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观,并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角度定位区域规划,实现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经济(Economy)和环境(Environment)的良性互动,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区域研究的意义(2)区域规划树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观•大城市的不断膨胀给城市发展的前景笼罩一层阴影,特别是城乡差异的逐步扩大。•区域规划研究认为,城市发展的最终出路是将城市放到区域中分析和研究,这是“城市规划就是区域规划”的科学解释。•区域规划作为对社会的一种规划形式,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大城市发展问题的出路。•通过区域规划研究,将城市研究延伸到区域研究的范畴,由人工环境、次生自然环境、郊区环境和区域环境构成城市生态系统,将有助于树立城乡一体化观念,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四)区域研究的意义20世纪最后10年,美国规划师、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及忽视都市区域的人,承认:区域是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新经济秩序的基本单位:全球化,区域而非国家,支配经济环境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一个社会单位:已经放弃了自给自足的城区、镇、郊区的概念新区域主义(四)区域研究的意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城市群是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二、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四个议题议题一:集中与分散•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两种趋势:集聚与分散•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规划的空间结构核心问题•战略:集中式发展、分散式发展、集中与分散整合发展•1.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1990年《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50万人)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10—20万人)”•1950年代“集中”,“重点建设,稳步前进”;60年代转向“分散”,对国际形势的估计(中国与西方关系、中苏关系、大陆与台湾的关系)。1.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1980年代,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的焦点: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几种观点:•①小城镇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城市化的不同类型(1)以大城市和城市连绵区为主的城市化大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2)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有些西欧国家,如德国、荷兰、奥地利、瑞士等国家,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而城市体系以中、小规模的为主,只有个别大城市。城市化的不同类型(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特点:①在集中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下,城市发展按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实现。②由于经济发展长期强调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因此城市体系结构以工业职能分工为主。③强调地区平衡发展,严格控制大城市增长,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注意缩小城乡差别。④首都发展过于集中,城市规模过大。⑤城镇集聚区形式有很大发展。1.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评论:前提不同不相互对立“规模方针”的片面性2、健康城镇化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健康城镇化的理念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过程、各种相关要素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有序运行的状态。协调的方面: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镇化的拉力和推力相协调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全面、稳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城镇化——坚持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各级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各级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因地制宜,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城市之间地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以及地区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城镇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中国特色城镇化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大城市和城镇密集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为农村提供服务大城市地区处于集聚阶段,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讨论集聚规律:大城市的竞争力:集聚经济、创新性、世界性(交往)、生活条件集聚力大于分散力国际现象:英、美、法、日、韩;(德、荷)命题:“人的繁荣与地点的繁荣”——地方主义淡化(着眼于福利目标)需要与发展潜力“大城市病”后天,“农村病”先天城市模式(结构,交通方式)例:云和:“小县大城”模式:产业、人口向县城集中欠发达山城的特色城镇化之路木制玩具雪梨黑木耳荸荠“小县名城”云和:“小县大城”模式:《云和县域总体规划》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170个行政村,到2020年规划保留为9个集镇型中心村,12个一般中心村;57个基层村,共78个。浙江省促进小城镇建设的举措:•1998年,设立100多个中心镇•2010年,(小城镇)培育小城市,27个城镇化的战略思路:•大都市为核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要素、辐射带动功能•承载力出现问题:城市病的防治:交通、房价、房地产投资偏向,激励实体经济•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力(分担吸纳人口潜力所在,投资规模);•小城镇增强增长动力(适宜的产业,服务乡村);•乡村农业现代化(人口迁出,乡村风貌特色,村庄整治、宅基地政策);地域推进战略思路:•都市区、城镇群、城镇密集区为重心(小城镇依托其发展),一体化发展规划(轨道交通联系,改变原有的竞合分工、布局结构)。小城镇的吸引力(发展动力):城镇质量提高,生态建设。新一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方针:•优先推进城市化,区域发展差别化,建设模式集约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城市、农民工),(密集、疏松),(城市集约,区域开敞),(服务均等,特色乡村)议题二:区域合作与竞争•区域性规划的“尴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北•环杭州湾、温台、金衢丽产业带(城市群)规划、浙中城市群、台州城市群规划、杭州市域规划•规划效果?三门湾地区产业布局引导图区域战略:基于合作?竞争?可能是竞争为主导区域的本质是各种活动的利益的相互依赖,做到外部影响内部化•任何联盟首先必须明确各方在其中的利益•区域整合的利益,来自于资源的互补•区域竞争与国家利益:•区域竞争的“零和竞赛”Zero-sumGame。•国家政策有助于更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区域失业率,增加人的机会区域规划的作用:让领导者和民众了解发展战略和规划导向,影响其决策推动社会各界形成区域意识空间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问题的关键:政府事权的合理划分和现行的制度基础;规划转变为实际行动方面缺乏新的规划思路:立足于实施:有限目标、具体行动立足于协调:卓有成效的区域协调十分迫切和必要——协调和沟通、有效破除行政区划的限制大都市区(圈)1、概念大都市区(圈):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中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基本上非农化的邻接城镇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一种功能体:大城市地区(METROPOLITANAREA)。在一日的周期里,都市区为人们提供居住、工作、购物、医疗、游憩等基本功能。一种体制:它主要不是一级行政,而是一种协调机构,用来协调不同市县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日本首都圈地域构成区域圈层范围依据面积(km2)人口(万人)东京区部20km23区2013年首都圈整备年度报告圈层划分629894.5东京大都市圈50km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和茨城县南部2012通勤通学范围为距离都心50km圈域163823760.2日本首都圈100km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山梨县1965年《首都圈整备法(修正)》368884292.01997-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长三角现状/规划建设用地分布单核心与多核心10-50个不等的功能性城市区域,每个功能性城市区域围绕一个城市或城镇,在实体空间上彼此分离但在功能上形成网络,且围绕一个或多个更大的中心城市集聚,通过一种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拉动经济增长(HallandPain,2006)。巨型城市区(mega-cityregion,MCR):是一个转型时期,许多单中心的城市区域被逐步吸纳和组合到一个多中心的城市体系之中,这个体系的扩展相对紧凑、人口密度高,其人口甚至可以达到5000万或更多。这样的城市系统很难用传统的城市定义加以概括,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栖息、集聚的形式。“后城市时代”(“post-urban”era)“超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区域发展(浙大教授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1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