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1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地质矿产部1980年颁布实施)第一章总则一、资料综合整理是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通过这一工作,编制出必要的综合图表,提出各种研究成果,以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并据以编制地质报告和科研报告。二、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综合整理研究,才能把野外和实验室所获得的丰富感性认识,上升成为理性认识,逐步提高对区域及矿区地质矿产情况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客观地质规律办事,合理部署各项地质工作,及时提交合乎质量要求的地质报告,达到以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大的地质成果,多快好省地完成地质任务的目的。三、资料综合整理是地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它贯穿于整个普查勘探工作的始终。在整个地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边调查施工、边整理资料、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交地质成果。按资料整理的程序、工作性质和时间要求可分为:当日资料整理,阶段性资料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以及报告编制时的资料整理。后者是在各项原始料齐备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编制出各种图件、表格和文字报告。以上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经常性的资料综合整理整个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必须切实认真的抓好,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指导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四、资料综合整理要注意点(矿区或矿点)与面(区域)的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要不断提高工作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为工作部署和指导普查勘探工作提供较可靠的地质依据。为此,大队与分队(工区)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应各有侧重。分队是从事经常性综合整理工作的基本单位,要根据地质工作的任务,合理安排综合整理研究内容或课题,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区域或矿区(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矿产分布和赋存条件及成矿规律,矿石质量,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普查勘探方法和储量计算等方面的问题。有条件时也可对地质矿产理论问题作一些研究与探讨。大队主要研究工作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分布规律,进行远景预测,搞好选区工作,指导普查勘探工作部署、提出地质工作规划,并根据实践结果进行修正补充,不断提高地质2研究程度。有条件的大队还应对区内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问题进行专门性工作。五、各地质大队要安排足够的力量和时间进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应在大队主任工程师(技术负责)和分队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所有地质(物化探、水文地质等)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地质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中应明确规定相应的综合整理研究任务,大型复杂的勘探矿区或区域地质矿产普查项目,可针对特定问题成立专题组进行研究,但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必要的野外工作,并与有关野外作业人员共同进行。大队根据需要可成立综合研究组,由大队主任工程师(技术负责)或地质科领导,负责进行区域性的地质研究和成矿远景区划以及其它专门性的研究工作。其力量配备可根据技术力量和地质任务确定。综合研究组人员须经常深入实际,与分队地质组(普查组)紧密配合共同研究。六、供综合整理研究用的原始资料,都应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必要时整理研究人员还需对其中重要内容再作检查或到现场核对,确认合格,方能应用。在工作开始时,应按上级颁发的有关规范要求,结合工作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统一的图表格式及图例,必要时可制定资料整理工作细则。上述格式、图例、细则,一旦确定后,未经大队主任工程师或分队技术负责人同意,不得随意修改。七、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在有一定实际资料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讨论和争鸣,在作结论时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要把各项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加深认识,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八、地质工作的探索性很强,要求在资料综合整理工作中自觉地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既要提倡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又要鼓励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在工作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第二章工作内容九、标本和样品分析、鉴定、测试结果的资料整理1、标本(1)采集标本应在原始资料上注明采集人,采集位置和编号。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填写标签和进行登记,并在标本上编号以防混乱。对于特殊岩矿标本或易磨损的标本,应妥善保存,如对易脱水、易潮解、氧化的某些标本应密封包装。需外送试验、鉴定的标本,应按有关规定及时送出。分队(工区)要尽早配备显微镜等必要的仪器工具,力争做到野外地质人员作一般的岩矿、化石鉴定。阶段地质工作结束后,选留有代表性和有意义的标本保存,其余3的可精简处理。标本是实物资料,地质大队和矿区都应有符合规格要求的标本盒,标本架(或柜)和标本陈列室。(2)各种标本(包括岩石、矿石、矿物、化石和表示构造等现象的标本)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并进行观察描述,对有重要意义的标本应绘制素描图。根据标本的试验、鉴定资料,建立地层、含矿层带(包括矿石、矿物)柱状,确定其时代、层序、含矿特征、蚀变类型及找矿标志等。随着工作的进展,逐步充实、完善。2、样品(包括矿石、矿化或含矿样品)(1)样品采集后,要仔细检查、整理采样原始资料。在送样前要确认采样目的达到设计和有关规定要求;样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客观实际;采样原则、方法和规格符合要求;各项编录资料齐全准确;确定合理的分析、测试项目;样品的包装、运送方法符合要求。必须委托专职岩矿人员进行鉴定的样品,在送样前也须做好上述准备工作。(2)收到各种分析、鉴定或其它测试结果后,先作综合核对,注意成果是否齐全,号码有无错乱,分析、鉴定、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如发现有缺项,则要测试单位尽快补齐,如出现错乱或与实际不符等情况,应及时补救或纠正,有时须重采或补采样品,再作分析或鉴定。在确认资料无误后,才登入有关图表,交付使用。(3)对分析、鉴定的成果资料要按类别、项目进行整理。一般先进行单项的分析研究。找出其具体的特征,再进行项目的综合分析,相互关系的研究,编制相应的图件、表格。同时校正岩石、矿物的野外定名,进一步研究地层、岩石、矿化带的划分和矿体的圈定与分带,以及确定找矿标志等。必要时,对已编制的图件的地质界限和矿层(体)界线进行修正。(4)内、外检分析结果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计算(可能时每季度计算一次),编制误差计算对照表,以便及时了解加工、分析质量,如发现偶然误差超限或有系统误差时,即应向有关试验单位反映,同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5)鉴于样品的化验、鉴定成果对综合整理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在项目多,工种复杂,样品数量较大的分队(工区),可设专人负责管理这项工作。十、地质填图(包括地貌、第四纪地质图等)的资料整理1、资料整理研究的一般程序是: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实测(或补测)剖面成果,编制地层柱状图,在利用航空照片(卫星照片)填图时,应编制影像柱状剖面图。通过不同地段的地层柱状剖面的对比,确定填图单位,并尽可能地找出全区性或局部性的标志层。通过侵入体的剖面资料研究,确定相带划分原则。通过火山岩系剖面及路线对比资料,确定火山岩的填图单位和可能的火山机制。通过变质岩剖面资料的研究,在确定变质带和变4质相的基础上,根据物质成份和岩石变质特征进一步细分其变质相带或岩性段,以作为填图单位。结合物化探和航空照片解释等资料,订正路线地质,最后成图。在矿区(床)地质图成图过程中须综合考虑探矿工程所揭露的深部地质情况,避免作出片面的结论。2、地质填图过程中的日常性资料整理主要是检查、完善,整饰野外记录和校对原始图件;整理分析路线剖面图、素描图、地质图和野外图件的着墨,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综合研究,并进行必要的小结。根据各项实际资料,编制实际材料图,并逐步完善。工作进行到某一具体的阶段或隔一定的时间,应综合整理、校对各种资料,深入研究各种地质现象,编制各种图件、表格,检查填图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及其效果,检查各项原始资料是否完备等。并写出阶段填图工作小结和专题研究简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制定下阶段填图工作计划和资料整理、综合研究内容。3、1:5万或小于I:5万地质填图的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可参照有关区调要求或规范、规定。1:2.5万或大于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成矿地质条件不同的矿区(床),其资料整理研究内容应有所侧重。如以沉积(层状)矿床及层控型后生矿床为主的矿区,要对含矿岩层层序、岩性,岩相及接触关系等进行详细对比和划分,对控制矿化富集的构造作深入研究,并标在图上。以内生作用为主的矿区(床),重点应详细划分侵入岩(特别是和矿有关的侵入岩)的期次和相带,近矿蚀变作用,容矿岩层及储矿构造等。对与火山成矿作用有关的矿区(床)应确定火山岩系(火山沉积岩系)层序、岩性和岩相,以及喷发-沉积旋回,尽可能地圈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机制以及其它各种控矿-储矿构造。变质矿床或受变质矿床要确定变质岩系层序、岩性和相带,区分不同期次构造,重点突出含矿岩层(或某一相带)及与矿化富集有密切关系的不同变质作用或迭加的变质作用与构造作用。4、利用航空照片(卫星照片)进行地质填图时,应根据已取得的区域地层剖面等资料,确定地质解译标志,编出象片解译地质草图,再结合适当的野外地质路线、观察点和实测剖面作补充修改,编制成地质图。5、视工作项目或矿种的需要,可根据地面观测,航空照片解译资料,编制地貌图。如第四纪地层发育,还应编制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貌剖面图、第四纪沉积综合剖面图等。十一、探矿工程资料整理1、在全面核对各类探矿工程和测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矿区(床)勘探工程分布图。工程数量较少的矿区,可将其有关内容合并到矿区(床)地质图上,但以不造成地质图的图面负担过重为原则。2、钻孔的方位角和弯曲度测量资料,要及时检查校对,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及时制5作钻孔歪斜校正图。对其矿层顶底板、标志层、主要构造线位置和终孔位置等的高程、座标进行校正计算。将计算结果和钻孔实际弯曲情况如实地投影在有关的平、剖面图上,分析研究其对矿区(床)控制程度的影响,并提出处理解决的意见。3、根据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资料,地表地质观察记录,样品化验(或测定)结果,结合物化探资料,编制采样平面图、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及中段地质平面图。它们是了解和掌握矿体(层)变化和勘探进度及效果的基本图件,必须随着钻探、坑探工程的进展而及时整理,并根据新资料和新认识随时加以修正补充,作为指导普查勘探工作的主要依据。4、为了进一步研究矿层(体)特征,有时还要编制一些辅助性图件。当矿床主要由钻孔控制时,可切制不同标高的水平断面图和纵剖面图,以研究矿体的形态和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明显地受一定层位或岩相控制的多层状矿层(体),应编制含矿地层柱状对比图。对结构复杂的矿层(体),须编制矿层对比图。此外,还可以根据工程的控制程度和研究的需要编制矿体立体投影图;矿层(体)等厚线图等。十二、矿石质量研究1、根据不同矿床的矿石特点,合理选定各种测试项目,并随着工作的深入,作必要的修改或调整。2、根据任务和设计要求。及时研究矿石物质成份,对有些矿种还应着重研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和某些物理性能,并应用测试结果,编制1—3条有用组分变化规律剖面图和必要的综合图表或变化曲线图,以及开展如相关分析、品位变化系数、数理统计等的分析计算工作,了解矿石中有益、有害组分在不同部位、不同深度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以及其它一些特性或指标的分布和变化特征。3、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矿石加工技术特性,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分布规律和所占比例,作为进一步采取加工技术试验样品和分类型或品级进行储量计算的依据。并将划分的情况在勘探线剖面图,矿层(体)投影图或有关平面图上作适当的表示。4、加工技术试验一般在勘探阶段进行,对复杂或新类型的矿石,要在详细普查阶段即进行研究,以作出合理的评价。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加工技术研究也将逐步深入,试验规模也将加大,除主体矿石类型外,技术性能较特殊的类型也应作较详细的研究。同时应收集矿区内开采生产过程中的选矿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应
本文标题: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1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