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04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四章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一、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自尊(self-esteem)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个人自尊高低所受信息的影响:ﺱ生活中的成败经验ﺱ社会比较得来得信息ﺱ自己的内部标准二、印象——对他人的知觉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心理过程,是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即头脑中认知客体的像,一般是对人、和对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1、印象形成过程中利用的信息♪外表♪非言语线索♪行为2、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整合的一些规律•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描写一个人特征的两组形容词A组: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B组: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做出判断。¤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的形成起较大的作用。晕轮(光环)效应haloeffect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候,我们会推断其也具有其它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三、刻板印象——对群体的知觉对某一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1、形成途径:个人的经验新奇、刺激、突显的刺激容易引起注意群体限制我们对个体的知觉社会学习2、易唤起、使用刻板印象的条件因素对象的类别特征的明显度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时间紧迫,需快速作出判断获得信息复杂,不易分析加工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3、刻板印象的利弊快速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群体的特征ҳ夸大群体成员间的相似性,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ҳ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汇整: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应)»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以先入为主之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人们往往用一些明显的品质和特点,去掩盖其他品质和特征,以致影响对知觉对象本质的了解全面正确评价,产生偏见性。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为深刻难忘,往往会改变人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定型作用)»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定型作用,往往使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形成脸谱化,妨碍人们对事物特殊性的理解,而导致偏见。投射效应个体在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想法与爱好转移到他人身上的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即认为自己有的特征他人也一定有。对比效应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经常是最近接触到的人或事)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选择性知觉观察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对被观察对象进行主动的知觉选择。重显轻潜效应又称煮蛙效应。指对明显的、突发的事件容易察觉,而对于缓慢而来的威胁习而不察。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的知觉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换言之,人们的行为不是直接依赖于现实而是直接依赖于被自己选择了的现实行事。知觉构成了人们行为的直接基础。因此,知觉直接影响着个体行为。知觉并不总能够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现实。社会知觉对个体行为的作用知觉=f(知觉者,知觉对象,知觉情境)哈佛大学交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够多,它只是打开了学生的胸襟,让他们没有成见。——美·历史学家、小说家亨利·亚当斯这样描述他于19世纪50年代在哈佛就读的感觉(摘自2008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四、归因(attribution)(一)含义主体把认知客体某种属性或倾向归于其他属性或倾向,建立其间的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或者说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原因加以推论的过程。(二)归因理论•恒常原则说•对应推论理论•三维归因理论1、海德的恒常原则说以其认知均衡理论为基础、理论假设。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有两种基本的需要:一是与他人认知协调,即取得他人一致的认知。二是在行为协调,即取得同他人行为的一致。因果关系稳定性外在的External内在的Internal稳定的Stability工作难度TaskDifficulty能力Ability不稳定的Instability运气、机会Luck努力、心境Effort行为表现中的不变的、恒常的因果关系,即恒常原则。四种形式中的因果关系,稳定的内在的因果关系是恒常的,能代表行为者属性和行为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三维度内部的外部的稳定的不稳定的稳定的不稳定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八因素自控水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况方法优劣任务难易他助多少运气好坏维纳-成就归因模型图:失败与成功归因2、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相应推断理论)thetheoryofcorrespondentinference关于行为后果与其意图的对应关系。即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的一致性。做什么样的推断,最关键的使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其尺度有二:一是行为后果期待程度的测量。即由行为者选择的特殊后果的数量构成的,也称非共同性效应(独特性)(noncommoneffects)二是对属性价值评价高低的测量,即社会赞许性(socialdesirability)那些合乎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人们往往把越出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个性本质。一般人期待21特殊效果共同效果34一般人不期待3、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归因过程总涉及三个方面:※~客观刺激物;※~行为者;※~所处关系或情景。对于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以下行为的三个变量:特异性(区别性)(distinctiveness),针对客观刺激物(信息),即行为者是否也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若是,则特异性低.一惯性(consensus),针对情景,即行为者是否在任何情景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若是,一贯性高.一致性(consistency),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方式。若是,一致性高.利用三种模式进行归因判断的方式行为信息归因类型一致性一贯性特异性高高高知觉对象低高低行动者低低高情境归因理论的理论意义证明了社会心理过程的可测性和可述性揭示了心理过程的平衡性和开放性4、归因偏差(1)基本的归因错误(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内部或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原因:•人们有一种信念:个人能对自己行为负责•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更为突出(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bias)•行为者比较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时现地;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非常了解,清楚自己做出某一行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self-servingattributionbias)•功劳归自我,失败归外因的倾向。
本文标题:04第四章 社会认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2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