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源厅二○○六年元月1目录前言………………………………………………………………11总则………………………………………………………………22术语………………………………………………………………23评估工作任务………………………………………………………44评估工作主要内容…………………………………………………55评估工作级别划分…………………………………………56评估工作程序……………………………………………………107各级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118评估工作技术要求…………………………………………………12附录A(标准附录)人居因素分级表…………………………………11附录B(标准附录)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12附录C(标准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14附录D(标准附录)矿山建设规模分类表………………………14附录E(标准附录)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16附录F(标准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16附录G(标准附录)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标准………………17附录H(标准附录)报告书及图件要求………………………17附录I(提示附录)报告编写提纲………………………………21附录J(提示附录)矿业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分类表……………232前言为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评估工作任务、评估工作主要内容、评估工作级别划分、评估工作程序、各级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评估工作技术要求和附录。本技术要求的附录A、B、C、D、E、F、G、H为标准附录,I、J为提示附录。本技术要求编写组织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杨顺泉、龙服忠、罗仕康、邱业惠、李贵仁、李佐海、徐水辉、陈平、冯东霞。本技术要求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3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1.总则1.1为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制定本技术要求;1.2新建矿山、延续登记或改扩建矿山必须按照采矿登记管理机关的要求,按本技术要求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编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1.3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新建矿山、生产矿山、改扩建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煤层气、地热及矿泉水等水气矿产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可参照使用。1.4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湖南省行政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1.5根据本技术要求进行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可以替代矿山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但不能替代矿山常规的勘查和评价工作,也不能替代矿山生产安全评估工作。2.术语2.1矿山地质环境:指矿区矿业活动所影响到的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质作用和现象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2.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指矿业活动与矿区的地质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变化、破坏。如水、土、岩石环境污染和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2.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指以搜集资料、现场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对矿山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造成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地质环境对矿山建设及生产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评估工作;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包含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全部内容。2.4地质灾害:指由于自然因素产生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2.5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地质灾害危险性是指地质灾害可能的危害程度。2.6地下水资源枯竭:指过量抽排地下水,地下水位超常降低,使含水层中储存量及补给量被消耗,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恢复的现象,包括井泉干涸、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降低、地表水漏失及不蓄水等问题(现象)。2.7含水层疏干:指由于人类抽排地下水,使含水层中一定空间范围内地下水贮存资源和补给资源被消耗,含水层变干涸的现象。2.8井泉干涸: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使原有的泉水断流枯竭、井水干涸的现象。2.9地下水位超常降低:指由于人类抽排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产生远异于自然动态变化幅度的降低。2.10区域地下水均衡破坏:指由于人类大量抽排地下水,使一个较大面积的地区或含水层的地下水总补给量与总消耗量及贮存量的均衡受到破坏的过程和现象。抽排量不超过补给量和可动用的贮存量为均衡,消耗量大于补给量为负均衡。42.11地表水漏失: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地表塌陷、开裂使河、湖、塘、库等水体及田、土中地表水沿这些塌裂产生明显的下渗或下泄,造成地表水资源损耗的现象。2.12地表水或地下水水质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中溶解和悬浮的成分超过国家允许最大浓度含量标准的现象。2.13矿山型水土流失:指由于矿业活动使土壤及其母质岩石的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被水流大量搬动散失的过程和现象。2.14矿山型土地荒漠化:指由于矿业活动使地表翻动,以及产生地面塌陷、开裂、地下水位超常降低及土石污染等使土地荒芜,绿色原野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现象。2.15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受一定的因素诱发,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下滑的现象。2.16崩塌: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支撑不住,产生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现象。2.17泥石(废石、矸石)流:指由于暴雨或其它水源破坏斜坡表层及堆积物的稳定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沙石块(含矿山废石矸石)及植物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2.18岩溶地面塌陷:指岩溶地区(主要是覆盖型地区)隐伏在地下的岩溶洞穴上方的土(岩)体,在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影响下产生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或裂缝的作用和现象。2.19采空区地面塌陷(塌陷—开裂):指地下矿层(体)被采空后,顶板覆岩产生变形破坏波及地表,使地表产生沉陷、地裂缝、塌陷坑及槽状塌陷等非连续变形破坏现象的总称。2.20地裂缝:指由于内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地面缝状开裂。形态上有张口状裂缝、压密裂缝及台阶状裂缝等。矿山型地裂缝多为采空区地面塌陷及岩溶地面塌陷中地表变形形态之一,一般应归入该类塌陷中。2.21矿坑突水突泥:指矿山地下井巷及采矿工作面(场)在掘采过程中发生突然大量涌水或涌泥的现象。2.22导水裂缝带:采空区顶板垮落带之上一定高度内的岩体发生断裂,并具有导水性,若发生到上覆含水层,其地下水将流向矿坑,这一断裂导水带称为导水裂缝带。2.23地表移动边界角(δO、βO、γO、λO):指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利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下沉曲线,以下沉值10mm的点作为边界点,其边界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的夹角。边界角分为走向边界角(δO),下山边界角(βO),上山边界角(γO)和急倾斜矿层底板边界角(λO)。2.24地表移动的移动角(δ、β、γ、λ):指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求出的移动盆地外边界倾斜值i=3mm/m、曲率k=0.2×10-3/m、水平变形值ε=2mm/m的点,取其中最外边一个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是一个反映地表移动和变形特征及程度的重要角值参数。2.25地表移动裂缝角(δ//、β//、γ//、λ//):指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盆地最边缘裂缝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δ//为走向裂缝角,β//为下山裂缝角,γ//为上山裂缝角,λ//为急倾斜煤底板裂缝角。2.26挡土(渣、砂、废石)墙:简称挡墙。本要求指为拦挡已堆积之渣、砂、废石和上游冲刷5运移来的固体物质而设置的拦挡建筑物。2.27沉淀池:指为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净化污水的贮水、过水水池。2.28地表排引水沟:本要求指将上方流来或将保护体上的地表水或污水引排流走而修建的水沟。2.29保护矿柱:指为了保护建(构)筑物、水体、公路、铁路及主要井巷而在其下方按一定规则和方法设计和保留不采的矿体(层)或岩层区段。2.30围护带:指设计保护矿柱划定地面受护物范围时,为安全起见,沿受护物四周所增加的带形保护面积区。2.31限采区:指为保护地表一般建(构)筑物和小型水体而对其下方的矿层采用相关的采矿方法进行开采,限制采空区面积,使地表不致出现充分采动变形破坏的开采区段。2.32地表变形监测:指为掌握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表变形破坏的动态而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2.33景观影响:指矿业活动导致的地表自然景观改变并对人们造成视觉污染的影响。3.评估工作任务3.1通过搜集资料(包括矿山建设方案或设计)和实地调查,查明矿山环境地质基本情况。3.2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现状,预测矿业活动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评估。3.3查明矿山建设遭受和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情况。3.4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和矿山建设制约因素做出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结论。3.5对矿业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矿山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提出预防和治理方案。4.评估工作主要内容4.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主要内容包括:(1)查明以往矿业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今后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2)查明矿山建设受到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素;(3)评估矿山建设的适宜性;(4)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4.2新建矿山以地质环境预测评估为主;延续登记或改扩建矿山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并重。5.评估工作级别划分5.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级别综合考虑评估区人居因素、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矿山建设规模等进行划分;5.2评估区人居因素根据区内居民集中居住情况、重要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耕地面积等划分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区三级,分级标准见附录A;5.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别按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归类并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矿区地形地貌、矿山开采情况等划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种级别,复杂程度划分标准见附录B。6.评估工作程序6.1评估工作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制两大部分;66.2接受评估工作任务后要对矿山区进行实地踏勘,了解矿山区自然地理和环境地质情况、矿山开采情况,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6.3评估级别和评估范围初步确定后,要有针对性的对评估区进行细致的野外调查(包括访问当地老百姓),全面查明评估区存在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和其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照片拍摄、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实地论证等;6.4在掌握大量野外实际资料后再进行室内综合研究和评估报告编制等工作。评估工作程序详见框图。评估工作程序框图7.各级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7.1一级评估:对评估区内的地质环境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调查,查明环境地质现状及问题;对矿山建设及开发利用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分析预测可能出现、加剧和引发的环境地质问接受评估委托全面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矿山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矿山地质环境实地调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确定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含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编写、提交评估报告书适宜类矿山同时提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7题(含地质灾害),对其影响程度做出定量—半定量评估并据此做出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具体要求是:7.1.1查明评估区内的地质环境情况,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对与矿区环境地质问题相关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与阐述。7.1.2查明和预测矿业活动引发和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影响、破坏土地和植被资源,影响、破坏水均衡及地下水系统,污染水土环
本文标题: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2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