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橡胶制品加工与检测专业方向)-高分子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橡胶制品加工与检测专业方向)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一、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2006年7月,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后,院、系领导高度重视。我们认真学习了相关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分析了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在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领域的理论认识,以及近30年来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通过企业调研、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我们几拟其稿,最后确定了“品牌专业”――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橡胶制品加工与检测专业方向)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在院、系领导下,其它部门配合下,专业负责人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师生共同努力,认真执行“专业建设方案”,目前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二、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所做的工作(一)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由以下几点。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师资队伍建设3、实验实训基地建设4、教材建设5、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6、科学研究和服务企业(二)所做的主要工作1、认真学习、广泛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认真学习、广泛调研为了提高理论水平,我们先后学习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引导》(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2006)、《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马树超,范唯,2009)、《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雷正光郭杨2009)等文件、专著和文章十余种,理论知识有较大提高,为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了找出与其它院校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的差距,我们先后走访、调研了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青岛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6所开设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的院校,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经验,找出了我们的不足和长处。为了使我们的专业建设紧跟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更好地培养企业适用的、深受企业欢迎的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橡胶制品加工与检测专业方向)人才,我们按照“专业建设方案”要求,每年进行两次以上的专业调研,特别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训中心建设、课程改革等过程中,最先做的工作就是企业调研,我们先后走访了中国橡胶协会、江苏省橡胶协会、徐工轮胎有限公司、徐州汉邦轮胎有限公司、安徽绿源实业集团、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常州胜威塑料有限公司、山东永盛橡胶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锦湖轮胎(中国)公司、韩泰轮胎(江苏)公司、爱得士鞋业(江苏)有限公司等企业20多个单位企业,广泛与行业和企业领导、专家座谈,认真听取他们对专业建设的意见,调研结束后,认真总结和梳理,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作为专业建设的依据。(2)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拓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凸显技能培养,把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有机整合,形成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为最大限度地强化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的衔接,我们专门派出老师深入到各个橡胶企业去做深度的调研,与行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企业的真实想法,明确橡胶企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把企业用工标准与教学培养标准相结合,整合和优化相应的课程,制定以岗位为课程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根据高分子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三个方面,设置相关模块,它们各自独立,又互渗透,有机结合,形成交叉网络式的教学体系。设置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其中专业模块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与岗位对应的工学结合式模块)、专业技术应用模块(与岗位对应的工学结合式模块)。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按照这样的课程结构设计相关课程。专业模块为“活模块”,根据社会需求还可选用活模块部分的任一“专业模块”进行教学,使得课程形式灵活化。起草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而定稿。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每年对方案“滚动修改”,并在当年新生教学中执行。2007年-2008年我们承接了教育部高职高专材料类专业教指委的“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范研究”课题,2008年11月12日教育部材料类教指委主持了结题会议,与会十多所设有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院校的专家、老师认真审查了我们的材料,对我们的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一致同意结题。结题后,我们接受教指委任务,由我院牵头起草制定了全国高职高专高分子材料应用专业建设规范、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教学资料,于2009年6月,由教指委主持了审定会,目前即将出版。2、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我们知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教师教学思想和学术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及治学的作风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只有一批事业心强,教学、科研与动手水平高的双师队伍才能促进专业建设,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年青教师的培养)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按常规的方式进行外,我们重点采用了“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强双师队伍培养”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对中年教师,采用科研开发和企业实践进修为主的培养形式,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实际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对青年老师,实行导师制,新老教师共同承担科研课题,通过“老带新、新促老”方式,密切了相互协作关系,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另外,还引进和培养技师型、高级技师型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高技能能力的形成。先后选派本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12人次出国到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培训,每年都选派专业老师到企业锻炼,到目前为止,共有46人次去山东永盛橡胶集团、江苏通用科技有限公司、无锡美峰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徐州汉邦轮胎有限公司、徐轮橡胶有限公司等企业锻炼,部分教师在我院实训中心培训。通过三年多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基本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团队人员中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2人,院级名师1人。校内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0人,高级职称占44.44%,45岁以下年轻老师有博士1人,硕士11人,硕士学位以上比例52.18%。双师比例达到85.18%。另外有校外兼职教师15名,其中8人具有高级职称、占53.3%。超过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专业教学团队也于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3、建设融教学、生产、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求,我们在省级实训中心、省级工程中心基础上,利用中央财政拨款和学校的投入,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设备配置上,其水平与企业现有先进设备一致,有些设备仪器还超前于企业;在实训设备仪器数量上满足实际“需求”。同时重点引进仿真实训设备项目。几年来增加了四个实训项目,新上设备仪器三十多台套。2006年开始,将企业引入实训中心,即实训中心既是实训教学基地,也是生产产品的工厂,使学生在校内就能亲临实际生产现场,感受企业氛围,真刀实枪完成实训项目,还能解决实训经费不足的瓶颈。2007年通过江苏省实训基地建设验收、2008年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08年4月获得中国石油化工协会颁发的高分子材料示范培训基地称号,2009年5月成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在科研和对外服务方面,利用实训中心和省级工程中心平台,承接了三十多项纵横向课题,通过省市级鉴定验收课题近十项,获国家专利十多项。在培训方面,除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鉴定工作外,还承接了六批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2009年还完成了全国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的培训任务。2009年基地生产塑料、橡胶制品品种达到十多个、产值150多万元。校内实训基地已经具备融教学、生产、科研、培训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在原有徐州轮胎有限公司、徐州汉邦轮胎公司等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又与山东永盛橡胶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伊若华橡胶(浙江)有限公司、正新橡胶(昆山)有限公司等六家知名橡胶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共享实验、实习设备。二十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了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4、改革教学内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教学质量管理(1)精品课程建设我们按照学院“关于教学内容改革及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意见”要求,我们先进行课程内容改革,课题结题后,再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先进行院内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再生进行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建设。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自2006年起,有《橡胶配制与塑混炼操作技术》、《橡胶材料与配方》、《橡胶压延挤出操作技术》、《橡胶硫化与性能测试技术》、《橡胶制品工艺》等5门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结题后,均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为了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先后去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院校学习,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现场指导等。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我们集成、整合、优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特别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有五门课程评为精品课程,其中三项为院级、一项为省级、一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上,我们有较好的基础,全国第一套高职高专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橡胶制品加工与检测专业方向)专业的5种专业教材,均为我院教师主编。由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变,原来的教材已不适用教学需要,对此,我们2006年8月,积极组织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修订和编写工作,教育部高职高专材料类专业教指委、高分子材料专业分委员会非常支持该套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化工出版社也积极指导,近几年相继出版了由我院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师主编的专业教材五种,并在全国使用。其中有三种被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进行了“边讲边练”“教、学、评、训”、“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的改进。这些教学模式是针对“四大技术训练模块”、“五大技能操作模块”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对毕业设计等设计和专题类实践环节教学我们均紧密结合实际,进行“实用型”、“应用型”等教学模式。“边讲边练”教学方法是在专业模块教学中进行的,而专业模块的教学是按周集中进行教学,每周约20-24学时。教学中把每个模块分成多个小专题,讲授后,学生马上练习;在巩固前一专题后,再进行下一专题的讲授与训练,有时第一节课是讲授,第二节就让学生做练习;有时讲20分钟后,就把学生带到实训现场动手操作,操作后再回到教室进行讲授总结,学生熟练后,即进入实训中心的生产车间“顶岗操作”,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等。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将实训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学、评、训”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主要在“五大技能操作模块”课程中的采用,教学场地为实训基地。教:指教师使用多媒体在实训中心的三楼专业教室讲授实验、操作原理,设备仪器结构,用动画或录象讲授各操作步骤与方法。学:学生在专业教室学习教师讲授内容。评:指教师讲授结束,学生掌握原理、结构、操作步骤和方法、注意事项等知识后,选几位学生(根据操作要求,如炼胶操作,为2人等),去一楼的生产实训中心
本文标题: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橡胶制品加工与检测专业方向)-高分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