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杏林街道加快新城区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要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福建省委、厦门市委、集美区委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的精神,结合我街道的实际,制订杏林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杏林街道概况杏林街道地处厦门市环杏林湾,东南两面临海,经集杏海堤与集美街道相连,经高浦海堤和杏林大桥与厦门岛相接,西邻杏滨街道,北与后溪镇接壤,辖区总面积24.7平方公里,下辖宁宝、纺织、曾营、杏北、高浦、杏林、西亭、内林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93705人,其中其中常住人口89177人。(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1、经济在困境中求得发展“十一五”期间,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形势带来的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街道以“保经济增长、保重点建设、保和谐稳定”为工作主线,迎难而上,扎实工2作,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困境中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率9.7%。工业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率5.8%。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8.13亿元。2010年财政总收入4.14亿元,其中街道本级财政收入7281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3%。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00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0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2%。2010年实现国内招商引资总额6.5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4361万美元。这些都为今后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利,为辖区内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十一五”期间,街道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开发、大建设时期,面对项目多、任务重,情况复杂等困难,街道建立健全并坚持领导挂钩重点项目、重点社区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街道全面工作的抓手,努力解决征地拆迁和重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全力以赴保障园博苑、福厦铁路、杏林大桥、海翔大道、杏北路延伸段、杏林北外环路、杏林城区市政道路改造、杏林湾防洪排涝及渡汛工作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2010年集美新城西亭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一个文化品位高尚、人居环境优美、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已经初现轮廓。3、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3“十一五”期间,街道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工作重点,注重挖掘、盘活辖区的商业地产资源,一批餐饮、高级酒店、休闲娱乐场所相继开业。按照“招商资源促意向、在谈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动工、动工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促增资”的思路,在做好工业企业跟踪服务的同时,引进了一批新客商、新项目落户辖区,培育了辖区经济新的增长点。4、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十一五”期间,街道的教育、民政、人口计生、社区建设、文体等社会民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1)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至十一五期末,小学入学率99.70%,初中入学率98.60%,高中阶段入学率90.12%。先后完成厦门十中、内林小学、轻工学校扩建项目与杏林中心幼儿园迁建项目。实现了“村改居”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等民生项目,社区教育得到新的发展。(2)大力实施区政府出台的“绿洲计划”,民生得到持续改善。以弱势群体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双拥优抚、残疾人帮扶等工作。十一五期间,街道共发放低保金380万元。对4146户次困难老人发放困难补助。发放困难群众医疗补助、临时救助金达79万元,为126户发放《社会救助证》。(3)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进一步加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稳定低生育率水平,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突出问题,推进优生优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合率达100%。4(4)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街道将社区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管理,五年来街道共投入资金3461.65万元,全面解决了社区无办公用房或面积不足500平方米的问题。成立社区工作站并配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实现了社区工作站的全覆盖。“村改居”社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曾营社区集体资产改制取得重要进展。宁宝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2009年,街道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荣誉称号,成为厦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街道。(5)文化体育工作取得明显提高。依托建成的区文化中心,发挥街道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室、杏东文化广场的作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辖区单位广泛参与、共创社区文化的浓厚氛围,2007年获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三)“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1、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杏林街道加快发展的黄金发展机遇期。随着国务院出台支持海西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正式签署,海西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由岛内扩展到全市,厦门市委提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加速岛内外一体化城市建设的目标,把投资重点移向岛外;集美作为厦门市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枢纽,迎来了加速发展时期。杏林街道所辖的集美新城西亭核心区要在五年内实现“基本建成”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杏林街道必将迎5来经济结构大调整、全面推进城市化、社会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速的重要机遇。2、优势首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杏林街道环拥着杏林湾和马銮湾,是进出厦门岛的交通门户,向内通过厦门大桥、杏林大桥及BRT快速公交与厦门本岛快速连接,向外通过福厦铁路、沈海高速公路、国道324线迅速辐射闽南金三角地区。辖区到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东渡港、海沧港、厦门客运码头、高崎火车货运站等交通枢纽都不超过30分钟的车程,为人流、物流的聚集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人居品位进一步提升。随着园博苑、集杏海堤开口和海域清淤、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先后开工建设,一大批配套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教育等设施不断的完善,在厦门西海域构筑了一条富有魅力的杏林湾滨水岸线。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和安居置业者,提升了杏林街道整体的区位优势和竞争力。第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初具领先优势和带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辖区经济总量连年大幅攀升,第三产业突出,并在发展空间上逐渐呈现了以杏东路为轴的繁荣商业圈、以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圈、以杏滨路为线的高尚人文商住区等三个板块并进发展的格局。第四,集美新城核心区建设全面铺开。集美新城,位于厦门城市的几何中心、环绕6平方公里的杏林湾水域,规划6总用地面积44.2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48万。未来将成为一个集商务、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西亭核心区,被看做是集美新城的“心脏”,总用地6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7万人。2010年2月启动以来,基本实现了全面启动的目标。今后五年这里将建成以商务办公功能为核心,集生态公园、生活居住、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区。3、面临的主要问题(1)经济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目前街道三产比例为0.03:61.34:38.63,第三产业比重比“十一五”初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上第三产业产值不大。街道辖区现有服务业市场建设培育滞后,普遍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特别是缺乏具有较强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大型商业设施,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商业中心区。(2)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一是受缺乏工业用地影响,新的工业项目引进难度加大,工业招商基本依靠增资;二是受被征地拆迁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陆续外迁;三是辖区工业企业除路达等几家总产值上亿元企业外,其余的规模相对偏小,创新能力较弱。四是大多为产品外销型企业,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企业产值不稳定。(3)财政收入增长困难。街道财政收入构成中营业税所占比重大,固定税源较少,收入不稳定。辖区在售商品房源大部分是区属国有企业开发的项目,未能形成街道本级收入。街道财政面临收入增长困难、本级财力紧张、刚性支出增长较快的严峻形势。7(4)维护稳定压力较大。一是征地拆迁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直接影响社会环境稳定。二是村改居过程中一些村集体资产改制中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三是街道辖区内流动人口多,管理难,也给维稳工作带来了压力。(5)失地失海农民转产转业难度增大。今后五年西亭核心区建设及集杏海堤开口围堰清淤等项目将使被征地拆迁居民面临失地失渔的问题。在被征地拆迁社区,加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和开展就业培训的压力增大,难度增加。二、“十二五”期间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杏林街道在集美新城区建设中的区位优势,抓住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带来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实现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二)总体目标大力推进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带动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总部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发展现代工业;落实“绿洲计划”,更好地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完成“村改居”转型工作;进一步发展街道的教育、文体、卫生事业;8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建设文明街道、平安街道、和谐街道。经过五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街道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4亿元,年均增长18.5%;工业总产值达到88.6亿元,年均增长10%;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29.2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01:43.09:56.9;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7万元,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万元,年均增长10%。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水平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更加良好。(三)基本原则——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发展质量,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街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保障民生:在街道层面构筑强有力的民生保障体系,特别是要维护和保障困难及弱势群体的利益。——统筹协调:以建设和谐杏林为目标,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三、以新城区建设为契机推进产业发展9(一)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全力保障和推进集美新城核心区建设。集美区十二五规划将集美新城区定位为“一心四片”的蝶形格局,西亭6平方公里被规划为集美新城区的核心区。按照上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建设要求,集美新城要“一年全面启动、两年形成规模、三年核心区轮廓成形、五年基本建成”,要建成和乐路、和美路、和悦路和新洲路“三纵一横”为主要骨干道路,迅速拉开城市框架;要打造环杏林湾城市景观,培育城市中心区形态特色;要建成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及厦门书城、科技馆、市民中心、艺术中心等大型公建项目,至“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集高端商务、办公、科研、教育、居住、休闲为一体,多功能、生态化的城市中心区。街道要全力配合做好征地拆迁和保障建设的工作,全力以赴保障新城区建设特别是西亭核心区开展建设的用地需求。要不断完善负责制、协同制、通报制、例会制、奖惩制、规范制等工作制度,力促科学、人性、和谐征地拆迁,协调征地拆迁涉及的历史问题,尽早为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抓好杏林湾片区一大批计划经营性土地的出让和杏滨-杏东南新城区建设,努
本文标题: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4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