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沉积相及油层对比参考
0目录前言....................................................................1第一章结构构造及古地貌特征...............................................8第一节结构构造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重点构造带及演化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古地貌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沉积微相展布及演化特征.............................................9第一节钻井沉积微相特征.................................................9第二节复合沉积微相展布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沉积体系控制因素及沉积演化规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储层展布及评价....................................................35第一节储层展布特征....................................................35第二节储层微观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探明储量分布特征及规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典型油气藏解剖...................................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勘探潜力评价与目标优选.............................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勘探潜力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目标评价与优选...................................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勘探效果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下步勘探部署及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潜东南新沟嘴组沉积微相研究与勘探目标优选》附图册1前言一、项目概况潜东南地区新沟嘴组是江汉盆地重要的勘探层系之一,截至目前,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21×104t,占整个盆地新沟嘴组探明储量的60.7%。该区新沟嘴组下段油气资源较丰富,资源量为6220×104t,资源探明率为43.7%,剩余资源量为3499×104t。勘探实践表明潜东南地区新沟嘴组成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剩余石油资源较丰富,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要深化该区的油气勘探,必须深化对该区精细沉积微相的认识,评价勘探潜力,优选有利勘探目标,有效地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为此,江汉油田分公司科技处下达了《潜东南新沟嘴组沉积微相研究与勘探目标优选》课题,研究周期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主要研究内容为:①分析区域结构构造特征和重点构造单元结构构造及演化特征,明确新沟嘴组沉积古地貌特征;②研究沉积体系类型及区域展布,分析沉积体系控制因素、沉积演化规律及沉积模式;③开展精细沉积微相研究和地震储层预测,研究储层展布规律;④分析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成藏主控因素;⑤评价勘探潜力,指出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及目标。主要研究目的和任务:本项目通过运用构造古地貌分析、精细沉积微相识别、复合相控砂体预测等技术方法,弄清潜东南地区新沟嘴组各油组及重点砂组沉积体系及储层展布特征,在解剖已知油藏的基础上明确新沟嘴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指出有利勘探区和重点勘探目标,指导油气勘探。二、勘探及研究现状1、勘探现状研究工区位于江汉盆地中部,处于潜江凹陷、丫新低凸起南部,面积2040km2(图1)。截至目前,区内共完成二维地震5419.69km,测网密度0.5×0.5km,三维地震1504.29km210块。钻各类探井282口,其中新下段完钻井49口,沙市组完钻井204口,白垩系完钻井18口,前白垩系完钻井4口,总进尺593579.78m,探井取芯103口,进尺3837.02m,芯长3331.60m,油砂长284.34m,有73口井获工业油流,发现了马王庙、老新、拖市、新沟四个油田,探明含油面积57.6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21×104t,勘探实践表明潜东南地区新沟嘴组成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剩余石油资源较丰富,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2图1工区位置图2、研究现状“九五”以来,应用油气勘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地质研究,1996年完成《马王庙地区油藏描述及油气富集规律》、1999年完成《江汉盆地东部白垩系区域勘探评价》、2000年完成《潜东南地区成藏模式及勘探目标评价研究》、2003年完成《江汉盆地古潜山成藏条件及勘探目标评价》、2004年完成《潜南地区深层油气勘探评价》、2006年完成《江汉盆地分析及勘探方向》、2007年完成《潜东南地区勘探潜力及目标评价研究》等项目在构造演化、沉积充填、沉积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勘探实践中初见成效,为本项目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地指导了勘探。但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暴露出了过去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当时的地震、地质资料限制。课题开展前,工区地震以二维资料为主,工区地质结构不清,圈闭落实程度差,且资料质量差,如:拖谢三维,相距很近的拖17井和拖18井,地震解释新沟嘴组底界面T0相差130ms,实钻仅相差1m。近三年,区内新增了大量地震、地质资料,同时,地震资料无论在资料采集,还是在资料处理技术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大为改善,为进一步深化沉积相、落实目标圈闭提供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受研究理论、技术条件限制。近几年,地质理论和研究技术方法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在沉积和储层研究方面,以油组为单元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组建发展为以砂组为单元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和对比;研究技术方法上,古地貌控制下的沉积相展布、地震储层预测、复合相控砂体预测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储层改造上,油层保护和压裂工艺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深化了储层的认识。3三、研究思路本项目以盆地分析、现代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成藏动力学和成藏组合体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地震、地质和分析化验资料,充分应用构造古地貌分析、沉积微相识别、复合相控砂体预测等技术,弄清潜东南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Ⅰ、Ⅱ、Ⅲ油组及重点砂组沉积体系及储层展布特征,明确新沟嘴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指出有利勘探区和重点勘探目标,指导油气勘探,挖掘老区剩余油气资源。(图2)。图2研究流程图四、关键技术及技术指标:关键技术:1、精细沉积微相识别技术;2、地震储层预测技术;3、相控砂体预测技术。技术指标:1、研究潜东南新沟嘴组精细沉积微相及储层展布特征,明确新沟嘴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2、指出有利勘探区带2-3个,提出重点勘探目标6-10个,新增石油地质储量300-400×104t。潜东南新沟嘴组沉积微相研究与勘探目标优选勘探潜力评价与目标优选剩余油气资源的潜在分布圈闭发育特征有利砂体分布规律有利区带预测目标研究与优选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探明储量分布特征及规律典型油气藏解剖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精细沉积微相及储层预测精细沉积微相地震储层预测储层展布规律结构构造及沉积充填特征结构构造特征古地貌研究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规律沉积体系控制因素分析重点构造单元演化特征4五、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在深江站、马王庙、张家湖地区开展了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共解释三维1080km2,二维287km(表1),编制完成了各三维区地震T8’、T8”、T9反射层构造图。2、编制完成了全区地震T8’、T8”、T9反射层构造图,开展了断裂发育史及重点构造带构造演化的研究,分析了断裂发育的应力机制及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工区的结构特征,完成相关图件30多张;3、利用钻井、地震资料编制完成了新沟嘴组下段及其各油组地层等厚图4张;并从重矿物组合及含量、砂地比等方面对物源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91口井1200个样品的重矿物特征,明确了工区的物源体系及物源方向,完成重矿物特征图、含砂率等值线图21张;4、开展了工区内新沟嘴组下段测井相、地震相、岩心相分析,观察取心井20口,选送分析化验样品17口井1306个(表2),编制了24口井的500个样品的粒度概率曲线图,进一步明确了工区内沉积相类型,建立了主要油组和砂组的沉积微相的模式;表1潜东南地区地震解释工作量统计表序号地区二维(km)三维(km2)备注1深江站412新三维2马王庙287280新三维3张家湖388新三维合计28710805表22008-2009年潜东南地区分析样品统计表序号项目样品块数序号项目样品块数1普通薄片鉴定22115阴极发光172铸体薄片鉴定4916X衍射粘土矿物173薄片粒度1117X衍射全岩(常见矿物)174扫描电镜2218碳酸盐1105荧光薄片1719饱和度206有机质类型2520毛管压力(压汞)377镜质体反射率2521有机碳508热解5022氯仿沥青A299饱和烃色质1223族组分2810饱和烃色谱1224芳烃色质1211粒度12625原油全烃分析512重矿物分析、鉴定7726水分析313孔隙度15714渗透率157合计:17口井1306块5、开展了单井相、剖面相、平面相的分析,编制了10口井单井沉积微相图,6条连井相剖面图以及新沟嘴组下段、三个油组、6个重点砂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10张,系统总结了沉积相在纵向上、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沉积模式;6、完成了四个工区965.5km2新下段三个油组、2个重点砂组储层预测,制作地震属性分析图件64张;完成建新、马王庙、拖市-张家湖三个工区共34口井新下段三个油组的岩石地球物理特征统计分析,完成合成记录制作12口井;完成了单期多支与多分支水下分流河道、滩坝、席状砂3种典型沉积模型的地震正演模型建立,并分析研究了10口井沉积微相的地震微相响应特征,编制地震储层响应特征分析相关图表11张;7、充分利用钻井资料、结合地震储层预测结果,开展了砂体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编制了新沟嘴组下段、各油组及重点砂组砂岩、渗透性砂岩等厚图共计14张,总结了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8、开展了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展布特征研究,重点选取了马王庙、建新、拖市、老新、新沟5个地区的开发井区通过精细的小层对比追踪,进行了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延展性的分析,总结了砂体延展规律,完成单砂体平面展布图、砂岩对比图21张。9、开展了储层微观特征的研究,总结了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油层物性特征,统计分析了248口井3139块薄片样品、73口井1682块粒度样品、103口井3299块物性样品、23口井118块粘土矿物样品,完成图表13张;10、针对四个油田典型的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分别从构造背景、油藏特征、成藏条件、成藏机理与控制因素进行解剖,分析不同类型油藏成藏特点、成藏控制因素,完成各类图表52张;11、通过圈闭评价和地质综合分析,提议圈闭40个,通过25个(表3);提议探井6井位20口,通过12口;钻井12口(表4)。六、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一)主要成果与认识通过两年的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认识:1、明确了工区区域结构特征。工区具有隆凹相间、斜坡相伴、断层
本文标题:沉积相及油层对比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5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