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哲学导论(摘录自张世英先生版《哲学导论》)1.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最高最大的普遍性问题。(2)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早期思想家认为哲学是爱智,“爱”是指事物之间和谐一致、相互适应的意思,“智慧”是指所有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中于存在之中(存在又译作“是”,“是”在希腊文中是及物动词“聚集”“集合”之意)把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集合为一。“爱智慧”在赫拉克里特那里,就是指人与万物(一切存在者)合而为一的一种和谐一致的意识。(3)哲学思考来源于惊异,惊异是从无知到知的“中间状态”。(4)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时期哲学是把存在当作独立于人之外的概念加以追问的学问。(5)在黑格尔死后至现当代哲学家认为哲学是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和学问。(6)张世英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之学,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和关系。2.哲学的特点?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3哲学的分类?西方主要哲学家分类法:(1)亚里士多德:一、针对理论和认识活动的理论学科,其中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针对实践活动(包括政治方面和伦理方面的活动)的实践学科,其中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针对创造活动的创造性学科,包括诗学和修辞学。(逻辑学放在三类之外,称为工具学科)(2)古希腊晚期斯多亚派: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3)中世纪的神学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物理学,数学,神学(形而上学)。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形而上学(树根),物理学(树干),伦理学在内的各门具体学科(树枝)。(4)17世纪到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沃尔夫:理论哲学(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神学,又统称为形而上学),实践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是一切学科的导论)。(5)黑格尔:与形而上学合流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继承斯多亚三分法)。(6)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克罗齐:理论哲学(美学和逻辑学),实践哲学(经济学和伦理学)。一般流行分类法:本体论:关于存在本身的理论或研究。(本体论包括宇宙论:关于宇宙的起源,结构,发生史和归宿等的研究。)知识论(又称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能力、范围、限度和真伪标准的研究。价值论:关于事物满足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的意义的研究。3.主客二分是指?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题凭着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是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4.主客二分的特点?(1)外在性(2)人类中心论(3)认识桥梁型25.“自我——世界”结构是指?没有世界万物就没有人,没有人则世界万物是没有意义的。人是世界万物的灵魂,万物是肉体,人与万物是灵与肉的关系。6.“自我——世界”结构的特点?(1)内在性(2)非对象性(3)人与天地万物想通相融7.两种在世结构的关系?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与世界融合的大前提下。人才可能作为主体而认识客体,没有这个大前提,主体是不可能越出自己的范围而认识客体,也就是说,不可能达到主客统一。主客的统一根植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合一。8.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两个阶段:“人——世界”结构,“主体——客体”结构第一个阶段:不包括主客关系在内的“天人合一”第二个阶段:主客二分第三个阶段:扬弃了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9.主客二分的优点与缺点?优点:一、发挥了人的主体性,推翻教会神权;二、现代科学的发展,客体得到了主体的尊重。缺点:一、把主体与客体看成是彼此外在的实体,这就很自然地会产生一个超乎感性之上和之外的独立永恒的概念王国,把哲学引向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苍白乏味的境地:二、主体——客体式在西方近代史上发展的结果是越来越被抬高到唯一的至尊的地位,以致造成物欲横流、精神境界低下和自然对人惊醒报复的恶果。10.克罗齐关于精神阶段的划分?认识:直觉——美学的对象;概念——逻辑学的对象。实践:经济活动——经济学的对象;道德活动——伦理学的对象。11.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1)原始的人与世界的合一—感受(原始的本能活动:无功利意义);(2)“主体——客体”关系(广义的认识):意识(自我意识的开始)、认识(直觉、思维)、实践(自然科学的实践、经济的政治的实践、道德的实践);(3)超主客关系的人与世界的合一—审美意识(超知识、超功利、超道德)。12.纵向超越是指?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所采用的由感性中的东西到理性中的东西的追问。13.横向超越是指?从当前在场的东西超越到其背后未出场的东西。14.有底论是指?把概念哲学或旧形而上学以“理念”、“自在世界”、“绝对理念”之类的东西作为根底的“纵向超越”理论叫作“有底论”。15.无底论是指?“横向超越”的理论叫作“无底论”,无底论所讲的底是无底之底。16抽象概念是指?通过认识的抽象活动,撇开相异的方面,抽取其相同的、彼此相同之处,构成抽象的普遍性、共同性、同一性或者说是相同性。17不相同而相同是指?“相同”是指“纵向超越”所要达到的抽象的同一性或普遍性概念;“相通”是指“横向超越”所要达到的不同现实事物(包括在场的鱼不在场的)之间的相互3融通的整体。相通的关键在于全宇宙的唯一性。“不相同而相通”是指彼此不同的东西而又能相互沟通。18.科学是指?把万物相通、相融的整体分裂为主体和客体,主体将客体作为外在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条件,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发现真理,就是科学。19.思维是指?摆脱了直观的图像的抽象活动。20.想象是指?一、是把外在对象看成是原本,而意识中对原本的摹仿或影像就是想象的东西。二、康德: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三、胡塞尔、海德格尔:想象是把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能力。21.想象的重要意义?(1)只有通过现象在能达到最真实而又最现实、最具体、最生动的生活境界;(2)一旦废除了旧形而上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必再到事物以外、人生以外去寻找,而就在事物自身之内,就在人生彼岸;(3)通过想象,超越到事物所“隐蔽”于其中的无穷尽性之中,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达到这种境界,在其中做无穷的玩味。22.真无限是指?任何一个事物都以别物为自己内在的构成要素,从某物过渡到别物不是过渡到自己以外的东西,而是和它自身在一起,是在别物中回到某物自身。是否定的否定,是某物与别物、有限与无限的具体统一,是个至大无外的整体。(绝对完满性)(有底论以抽象的真无限为底)23.坏无限的特点?是对有限者的简单否定、简单抛弃,但有限事物的有限性并没有真正被否定,而是重复发生,这种无穷进展的过程无论推到多么遥远其为有限事物则照旧,这种不断变换从来没有离开有限性的范围而达到无限,无限被置于无法企及的彼岸。(无底论置一切与坏无限的现实中)24.符合说是指?真理是事物观念或理智相符合,或者是观念或理智符合于事物。25.去蔽说是指?真理是人使事物去蔽而显示其本来的要义。26.真理的本质?(1)超越:从个别存在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想象把在场与不在场结合为一,从而达到人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2)自由27.典型说是指?典型说就是以概念哲学为其基础的:典型就是作为普遍性的本质概念,艺术品或诗就在于从特殊的感性事物中见出普遍性、见出本质概念。28显隐说是指?显隐说在于说明事物“怎样”从隐蔽处显现自身。“怎样”则是把在场的东西和不在场的东西和与之不同的、包括不同类的不在场的东西综合为一,它不是在在场和不在场之间找共同性,“怎样”说的是联系,是关系,或者用佛家的话说是“因缘”。29.隐秀说是指?隐与秀其实就是指隐蔽与显现的意思,从“目前的”(在场的)东西中想象到“词外”的(不在场)东西。29.“人类自恋”的三次冲动?4(1)第一次转向是柏拉图《斐多篇》中苏格拉底所说的,从在个别的具体事物中寻找具体事物的根源转向为在“心理世界”(即“理念”)中寻找具体事物的根源,这一转向标志着人类超越物质性和有限性而突出精神性和奔向无限性的第一步;(2)第二次转向: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明确地建立了近代哲学中人的主体性原则,从而进一步推进了人类超越物质性和有限性而突出的精神性和奔向无限性的内在冲动;(3)第三次转向:康德沿着主体性哲学的方向,更进一步把先验性看作是必然性知识的来源,这是人类内在冲动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30.对“人类自恋”的三次打击?(1)哥白尼关于人居住的地球不再是宇宙中心理论;(2)达尔文发现的关于人类由动物演化的理论;(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所发现的关于无意识对于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的重大作用的学说。30.西方当代哲学史上的第四次转向?(哲学从天上回到人间)黑格尔死后的西方现当代哲学,特别是欧洲大陆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大体都以强调超越主客关系,主张人与世界融为一体。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一书中自称他的现象学是这次转向(“革命”)的开创人,胡塞尔不仅想康德那样认为认识形式或范畴的客观性来源于主体性,而且把认识内容的客观性也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之上,他主张认识对象在认识活动中构成自身,这实际上就是说,对象是在人与物的交融中构成的。胡塞尔的这种哲学观点开始把人的注意力从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所主张的抽象的超感性概念世界拉回到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即“生活世界”中来。31.西方传统哲学到现当代哲学(或者粗略地泛称为“后现代哲学”)的转折点是?语言学转向,从此以后,哲学所讨论的重点问题大体上由主客关系转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由主客关系的观点转向人与万物融合的观点。32.语言意义的转换是指?由指向感性对象和抽象对象转换为指向无底深渊的世界(无底论)。33.中西方“知行观”的区别?西方传统哲学:认识与实践,并且认为认识就是指主体认识客体、对象是什么,实践就是指改造世界、改造自然,使其为主体服务;重“为学”:知行相对分离。中国哲学传统所讲的知行主要指到的意义的知和道德意义的行;儒家传统重“为道”:知行统一;王阳明所谓的知是指良知,所谓行主要指致良知,他的知行合一说最明显地表达了它与天人合一说的密切关系。34.三种情理关系?(1)“理”在“情”之上,理是独白式地建立起来的,它压制情,中国正统儒家的“存理去欲”就属于这种;(2)“理”在“情”之中,理是通过交谈、对话建立起来的,情统一于理,哈贝马斯的交谈伦理学属之,中国明清之际的戴震的“理存于欲”说有近似之处;(3)“理”在“情”之外,理不管情,情不属于交谈、对话的内容,自由主义属之,康德的伦理学有近似之处;第一种关系是以普遍性压制了个性,第二种企图把个性结合在普遍性之中,第三种是强调个性和多元性。35.伦理是指?从词源学角度“伦从人,仑声,辈也”,“理字从玉,里声,治玉也”;“理”后引申为道理和准则之意;5“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36.道德是指?(1)以“道”之意释道德: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具有善恶价值属性的行为规范;(2)以“德”之意释道德: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即“道”)内化为自己自觉地行为释放(德行)达到既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同时有利于自己完善自我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需要的主体性追求的行为。37.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伦理”:义、理、伦、人伦、伦常、纲常、仁义、天理,是客观的外在的;“道德”:道、德、仁、仁爱、德行、德性、心性,是主观的。38.何为“道德”、“不道德”、“非道德”?“道德”的意义和“非道德”的意义相对立,这时它的意义是“属于道德评价范畴的”;也和“非道德”的意义相对立,这是它的意思是“有道德的”或“合乎道德的”。39.善?(一)“善的提出”:中国古代文献中,《周易·大有》有“君子以遏恶扬善”之语,意为有学识有修养的人应制止不道德的行为,发扬道德的行为;(二)在希腊语和拉丁文中,“善”从“勇敢”一词来,“恶”由“懦弱”引申而来,亚里士多德将善作为伦理学的核心范畴;(三)历史上伦理学家关于“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基督教神学伦理学家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伦理
本文标题:哲学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6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