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1城市的概念城市的定义非常难讲,因为城市规划本身属于横断学科,至今各门学科各持一隅,从不同范畴角度出发,对城市有不同理解;而且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含义是不同的,具有动态的含义。按现代角度看,“现代城市”的含义:以第三产业人口结构为主≥30%,具有现代城市人口;作为区域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生活中心的集聚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城市的定义:“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综合而言,城市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城市是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1.02城市形成的最初条件城市形成的最初条件包括:生态基础、人口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技术基础、文化基础。1.03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1.04背景知识1760年以后,(1781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机车)世界开始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力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飞跃,并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革。1.052000年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200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37.7%。1.06城市发展的因素城市发展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封建社会,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中心,而欧洲往往是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1.07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本理论:城市经济,可以分为基本的和从属的两种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即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活动,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类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种放大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非基本经济部类: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城市发展过程:专门化、综合化、成熟化、区域化。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城市人口增长比郊区人口增长多。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期,郊区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各地同时出现,而只能以不同的强度发生在有限的区域极点内,然后以不同的程度扩散到周围地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比分散状态能形成更快、更有效的区域发展。区域中各个城市发展并不是均衡的。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与全球化直接相关的研究是城市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工业化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使制造业成本降低,因此,在新一轮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成为生产/装配基地,在世界范围内呈扩散式空间分布;发达国家成为控制/管理中心,呈集聚式空间分布。1.08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地区需要)、服务性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1.09城市物质构成城市物质构成包括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其中公共领域的开发起主导作用。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两方面。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从水平方面:从中心到边缘可达性降低,物质环境分布为商业/商、居住、工业;从垂直方面:从下部到上部可达性下降。外部效应:城市经济学的一个突出表现,有正负两种外部效应。1.10城市物质环境的深化方式1.城市物质环境的深化方式:成长期表现为以向外扩展为主:城市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增长较快。成熟期表现为以内部重组为主:城市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增长趋于稳定,城市发展以城市内部再开发、协调为主。2.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城市更新指的是对城市中陈旧、衰退的地区进行改造,以便根本改善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的条件,达到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更加强化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组与重构这一过程。其物质环境的更新时机取决于现实的建筑物价值和潜在的地块价值之间的相对变化趋势。1.11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产业经济结构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第一类产业:人类的生产生活直接与大自然结合的,农、林、牧、渔、采矿业。第二类产业:运用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第三类产业:服务流通部门。2.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1)农业社会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工业社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2)从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3)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1.12城市产业构成及其变化趋势:1.产业经济结构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第一类产业:人类的生产生活直接与大自然结合的,农、林、牧、渔、采矿业。第二类产业:运用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第三类产业:服务流通部门。2.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1)农业社会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工业社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2)从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3)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1.13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克拉克将经济活动分为3种部类。1.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2.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3.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1.14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有一定的规律。城市化就是向城市发展,是人口集中到城市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加,乡村城市化。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经济结构城市化,社会结构城市化,文化结构城市化,空间建设环境城市化,城市职能结构与内在结构的城市化。1.15城市化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16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城市化进程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达到30%。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不长时期就达70%左右。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已转化为城市人口。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产业革命前,城市化发展缓慢,局部城市化;产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急进,城市化普遍发展,原因是生产力的急进。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1.1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1.1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现代化社会与人类所追求的目的是吻合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有效综合的手段就是城市化,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现代化。现代化标志的外在存在形态,通过城市化的过程得到发展和强化,并通过城市化的过程向乡村传播和扩散。1.19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1.20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新中国成立后,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发展;2.城市化速度与世界进程相比较为缓慢,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3.城市化过程的反复性和曲折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见的;4.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没有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的现象;5.城镇化不是伴随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展开的,而是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本质特点。苏南模式城市化道路: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小城镇发展模式,称为地方推动型。温州模式城市化道路: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称为市场推动型。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称为外资促进型。1.21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区域有中心,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中心城市有层级;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镇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这些区域条件包括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联系,区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1.22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也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城镇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心,也是财富创造的中心。1.23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城镇体系不是简单的机械系统或自然系统,也不是严格的经济系统或政治系统,而是兼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社会系统。群体性指城镇体系是由一群或一组城镇共同构成的整体;关联性指各城镇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相互依赖、互为依存,彼此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层次性指各个城镇在规模级别、功能大小,作用强弱等方面呈现出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组织特征;开放性是指城镇体系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城镇体系内外部因素及时间因素产生种种变化;整体性指所有城镇共同担负着区域社会经济运行和区域发展的任务,并形成统一体。1.24城镇体系的规划目标城镇体系规划目标是通过合理组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1.24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宏观与微观影响因素、结构与功能影响因素、物质与非物质影响因素、自然与人为影响因素。城镇体系发展机制:城镇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集聚与辐射作用无不发挥着关键的功能,并成为城镇体系发展变化的机制所在。即城镇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城市核心增长和城市离心增长。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0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最初的城市规划表现在对住所空间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复杂化,逐渐形成城市居住环境。2.0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管子》: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2.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3.典型城市(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7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