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1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概述曹晔要目一、课程含义二、职业教育课程内涵、特征与课程观三、当代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四、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含义(一)课程的词源分析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从拉丁文“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这个词译成中文是“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进程”(courseofstudy)。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辞典中很普遍,无论是英国的牛津辞典,美国的韦伯辞典,以及一些教育专业辞典,都是这样解释的。课程定义主要包括两层涵义,即给学生提供哪些学习内容,以及让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内容。有了这两个要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有了依据,他们就获得了通过学习达到目标的“跑道”。按照这种课程定义,课程开发只要获得上述两个课程要素就可以了。(二)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各门学科课程的内容选自相应的学科,按照学科的独立性加以逻辑的组织,并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开设学科。学科课程的最大优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学科课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局限性:第一,学科课程强调学科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不适合对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智能结构要求;第二,学科课程突出理论性,不适合职业教育应用性的要求;第三,科学课程之间相互割裂,不利于培养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二)课程类型2、活动课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为主,课程依据认知的心理顺序安排,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是课程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即“动手做”来获取直接经验。活动课程的优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职业技能训练最有条件采用活动课程的形式。课程实施可以采取项目法、设计法等教学方法,采用个人计划的独立作业、小组计划的独立作业、小组计划的分步作业等教学形式。(二)课程类型3、综合课程,这是一种在学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课程类型。综合课程在选择内容时,采取的方法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配合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组成一门课程。综合课程的内容编排首先要考虑课程的横向组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纵向组织。横向组织应以认知的心理顺序为原则,而纵向组织的原则应是知识的逻辑顺序。优点:对学生而言,知识获得的总体性;对教师而言,教学具有综合性。由于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因此是职业教育培训常采用的一种课程形式。(二)课程类型4、核心课程,这是一种在活动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在选择内容时,不以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而以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顺序为逻辑主线。因此,以问题为中心,凡是与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就成为课程的中心内容。核心课程是一种在吸收活动课程与科学课程各自优点的基础上,以横向心理顺序为主(难易),纵向逻辑顺序(深浅)为辅形成的跨学科的活动课程。优点: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是系统的。5、模块课程,这是一种兼有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长处的课程类型。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一般不能再进一步划分。模块引入教育领域,指的是一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整的学习内容和确定的考核标准,常称之为教学模块。“模块”最初是建筑、家具、计算机等行业的术语,它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它是一个部件、组件,其大小介于整体与零件之间,是整体的基本组成部分;(2)每一个模块本身是独立的,可以将其进行不同的组合;(3)每一个模块都是标准化的,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否则就无法对模块进行不同组合。职业教育模块课程的开发,是在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基础上得到的技能或能力模块,再进行教学分析得到教学模块(教学单元)。然后将教学模块按照职业需求的原则与教育规律的原则进行组合和叠加形成课程。通过水平方向的组合确定职业能力的广度,通过垂直方向逻辑顺序的叠加确定职业能力的深度。可以组成以纵向组织为主、横向组织为辅的学科型的模块课程,适用于技术类、管理类职业;也可以组成以横向为主、纵向组织为辅的活动型的模块课程,适用于操作型、技艺型和服务型职业。模块课程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二、职业教育课程内涵、特征与课程观(一)内涵职业教育课程内涵:职业学校为实现特点的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及其安排的总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二)职业教育课程特征包括定向性、应用性、实践性、灵活性以及昂贵性等。1、定向性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课程是定向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出现了新的方向,这一新的方向被称为新职业主义。新职业主义的“新”是相对于过去狭隘的、针对某一具体岗位进行训练的旧职业主义来说的,它主张要构建一个培养高技能的、拥有较多理论知识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劳动力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即使是在新职业主义框架下,职业教育课程也不能放弃其定向性特征。只不过其定向性要由原来的具体职业定向变为职业群定向,由动作技能定向变为心智技能定向。2、应用性应用性是指职业教育课程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课程的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职业实践,课程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度(理论以够用为度)。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既有别于高教课程的理论性,有不同于普教课程的基础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突出具备从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知识的传授,强调成熟技术的掌握。职业实践所需的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点。而针对这些技能所进行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态度行为方式的培养,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3、实践性职业教育不同于以传授科学知识、掌握符号知识为目标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为具体工作做准备的教育,传授的是技术知识,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为此,不仅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要求他们掌握实践知识。实践性成为另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一种以实践知识为主的课程。实践知识学习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实践过程,因此把工作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要求,这是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性的另一重要体现。职业教育课程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企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项目往往占很大的比例。4、昂贵性与普通课程相比,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是相当昂贵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不只需要铅笔和纸张,还可能需要厂房、面粉、钢铁、木头以及化肥等,设备的购置、维修及更新,水、电、暖气的供应,以及往返实验基地的旅差费用等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必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现代的技术知识,就必须购置现代化的设备。高质量的设备及其正常运作,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90年代引入加拿大的CBE课程,由于办学条件难以满足要求,所以在实践中没有推广开;相反,近年来引入德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灵活性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职业不断更替,另一方面职业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开发或更新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动态的。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需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必须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灵活地选择和组合课程。三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适应性,要求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课程应有一定的差异性,必要时需开发校本课程。职业教育课程的这一特性与普通教育的相对稳定性、统一性形成鲜明对照。(三)职业教育课程观1、手工业阶段——经验体系——无自觉的课程观工业革命以前:学徒制形态的职业教育;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是经验技术,且是个别化的;学徒制形态的职业教育没有形成课程观,更谈不上自觉地课程观。2、工业化时期——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工业革命后:机器技术取代了手工技术;“科学的技术”代替了“经验的技术”;学校职业教育逐渐代替学徒培训。职业教育以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为主,职业学校以传授职业知识为基础,以实践为辅,其教学形式也过多地依赖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授。这种知识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观仅把学科性教学科目看作是正规课程,生产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处于非正规的从属地位。(三)职业教育课程观3、工业化末期——职业教育体系——能力本位的课程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知识本位培养的人才缺乏技术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开始以具体的岗位为着眼点,以培养劳动力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以北美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为代表的新的职业教育观念逐渐风靡全球。能力本位是以全面分析职业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受教育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培养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种具体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优点:能力本位职业教育采用模块化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岗位操作技能,其成效明显。缺点:由于模块化的技能培养,学生只能掌握分散技能,缺乏对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隐形知识的掌握,学员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适应力和迁移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三)职业教育课程观4、信息化阶段——人本体系(终身学习)——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逐步进入高科技产业化时期,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职业演变和更替加快,工作岗位的转换以及失业后再就业成为普遍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终生教育或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职业教育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界限被淡化,职业教育的目的由单纯的就业目的发展为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随着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分工理论被合工理论所代替,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较低成本,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要求培养多技能的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专业之外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关键能力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等。方法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社会能力: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三、当代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与理论探索,现已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MES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核心阶梯课程模式、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群集课程模式以及工作本位学习等。1、MES课程模式:也称“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70多名专家经过14年努力,并与1983年逐步推广。针对职业领域的某一工作岗位,在需求分析和培训对象技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任务分析和工作职责分析,将职业岗位的某一具体工作任务按实际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分为系列化的工作步骤,每一个工作步骤称为一个技能模块,它包含实现这一工作步骤所必需的技能和相关知识与态度组成的若干学习单元。这些学习单元是一些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习手册。不同的技能模块按工作顺序组合形成的“技能模块组合”就对应于某一具体工作任务。MES采用类似于DACUM中职业能力分析表的任务分析表,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确定该职业或岗位应具备的全部职能,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不同的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那么,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实际需要,确定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后,根据相关职业的各种能力和培训模式的要求,编制若干“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位都有学习目标和考核。在学习前,每个学习者就知道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应掌握哪些知识、具备何种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判断是否具备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最后,
本文标题:职业教育课程开发1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9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