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dentition)牙列时位于上颌骨和下颌骨上的牙的集合,咬合时是上下颌骨的接触状态牙列(牙弓):牙根排列有序牙冠按一定顺序方向位置形成弓形整体上牙列下牙列牙列内容:牙列的外形及生理意义牙排列的倾斜情况纵、横牙合曲线及牙合平面一、牙列分类(一)牙列的外形(二)牙列的生理意义1、按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型分类(1)恒牙列上颌较下颌略宽,略长上颌宽约55mm,长约50mm,下颌长约52mm,宽约41mm牙列的外形(2).乳牙列2.5岁—6岁,形态接近半圆形乳牙早期乳牙晚期牙列的外形3.混合牙列6岁—12岁暂时性的错牙合2、按牙列的牙列形态特征分类基本类型:尖圆形椭圆形方圆形切牙略为平直,尖牙远中才转向远端侧切牙即明显转向远端侧切牙远中逐渐转向远端(另有混合形)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方式分类(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包括牙数异常(牙数过多或过少)和牙列异常(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味牙和转位牙)。(二)牙列的生理意义1.分散牙合力2.防止食嵌3.保持面形4.利于舌的活动三、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牙的倾斜方向与咀嚼所产生的力的方向相适应,使咀嚼力可以沿牙体长轴方向传导,有利于发挥咀嚼作用并保护和维持牙及牙周组织的健康。使牙广泛而紧密的接触,增大上下牙接触面积,避免咬唇颊舌,保持面下1/3的形态。牙排列的倾斜情况以牙体长轴冠方来描述(一)近远中向(二)唇颊舌向向近中倾斜向唇侧倾斜1、近远中向倾斜2、唇颊舌向倾斜3、垂直向关系(一)近远中向倾斜•牙冠倾斜方向表示牙长轴倾斜方向,牙长轴与垂线的交角表示牙倾斜程度•1︱1:较正或稍近中倾斜,3︱3:近中倾斜,2︱2近中倾斜最大•下颌切牙、尖牙:近远中倾斜度较小。•上、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牙长轴较正,近远中倾斜小•上、下颌第二、三磨牙向近中倾斜程度依次增大(二)唇颊舌侧倾斜唇舌向倾斜度是指以牙冠方向表示的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上、下颌切牙唇侧倾斜、下切牙较上小。尖、上颌前磨牙、第一磨牙较正,下颌前磨牙略舌侧倾斜上颌第二、三磨牙向颊侧倾斜,下颌舌倾斜(三)垂直向关系牙合平面的定义:由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假想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该平面基本上平分上下颌颌间距离。全口义齿合堤排列人弓牙根据以上颌牙列为基准的称解剖合平面,上颌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各牙与该平面的位置关系是:四、牙列牙合面形态特征在弓形的牙列中,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位于牙弓的转弯处,无论是上颌还是下颌的第一前磨牙,颊面明显宽与舌面,尤其是下颌第一前磨牙舌,舌尖很小,宽大的颊尖与窄小的舌尖代偿着牙弓内外半径的差异。下颌磨牙呈长圆形或方圆形,远中尖使近远中径大于上颌同名磨牙。上颌磨牙多见斜方形,代偿上下颌磨牙近远中径的差异,以及上下牙列长度的差异,有助于建立上下磨牙间良好的尖窝对应接触关系。纵合曲线:矢状方向横合曲线:冠状方向(一)纵牙合曲线1、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定义:连接下颌切牙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颊尖及磨牙近远中颊尖从前向后一条凹向上曲线-Spee曲线。特点:1切牙段平直2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第一磨牙远颊尖逐渐降低3第二、第三磨牙的颊尖又逐渐升高2、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定义连接上颌切牙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颊尖以及磨牙近远中颊尖的从前向后一条凸向下曲线特点:从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从第一磨牙近颊尖至最后磨牙的远颊尖段逐渐向上弯曲-补偿曲线(二)横牙合曲线(wilson曲线)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所形成凸向下曲线-上颌的横牙合曲线由于上颌磨牙的牙长轴向颊侧倾斜,下颌磨牙向舌侧倾斜,故上颌的凸向下,下颌的凹向上。下颌磨牙颊尖磨耗后,下颌横合曲线为凸向上(三)牙合曲线的生理意义1.使牙齿牙合面上的曲面形态(尖、窝、沟、嵴等)在咀嚼中能更好地发挥功能,提高咀嚼效率:若是两个平面接触,在运动中就不能广泛密切接触,会形成较多的空隙;而两个曲面接触,牙合曲线在各个方向上的不同运动过程中,可以有许多接触小面,从而提高咀嚼效率。2.牙合曲线与下颌运动是协调的。3.从牙合面上看,还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即颊尖、舌尖、中央窝各成一条曲线,而邻接点位于中央窝连线之颊侧;一方面连成曲线,便于整体发挥咀嚼功能,另一方面舌侧楔状隙较大,便于食物向舌侧溢出。牙合:上颌牙与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包括运动和静止时候的。第二节牙合(occlusion)牙与牙的接触关系基本牙合型:牙尖交错牙合前伸牙合侧牙合牙合一、牙尖交错牙合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pidedocclusion,ICO):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是上下牙咬合接触最密切和最广泛的牙合。以理想合为标准进行描述二、ICO的咬合接触特征(1)上下牙的对位关系一牙对二牙(上颌牙与下颌同名牙的远中部分接触,下颌牙与上颌同名牙的近中部分接触)牙尖交错接触(除了下颌中切牙与上颌最后一个磨牙)(一)近远中向关系上下牙列中线对正,一般正对着上唇系带临床常以尖牙和第一磨牙接触关系为标志①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对位关系②上下颌尖牙的对位关系(2)、牙列特征⑴尖牙接触关系反应了前牙的近远中向接触关系上颌尖牙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⑵第一磨牙关系反应了后牙的近远中向接触关系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第一磨牙近颊尖对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合(侧)楔状隙中性关系最早萌出、尖窝多,稳定,是其它牙牙合关系正常前提根多,粗、长大,于致密颧弓根,位置固定-引导因素牙列中段,近咀嚼肌附丽部位,肌作用点与此牙接近承受牙合力最大,且该牙的形态特征(牙合面大尖窝及斜面较多、牙根粗壮)是牙列中承受咀嚼负荷最重要牙第一磨牙关系对咬合关系重要,称为牙合关键(1)上下牙列间存在着覆牙合、覆盖(二)唇(颊)舌向关系1、覆牙合的定义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方向距离。前牙:上颌切牙切缘与下颌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为2~4mm。后牙:上颌后牙颊尖顶与下颌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距离。覆牙合的分类正常覆牙合为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切1/3内,超过者为深覆牙合Ⅰ°深覆合咬在切1/3-中1/3间Ⅱ°深覆合咬在中1/3-颈1/3间Ⅲ°深覆合超过颈1/3达牙龈部位2、覆盖的定义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水平距离前牙,上前牙切缘与下前牙唇面间前后向水平距离。正常2~4mm后牙,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颊侧,两颊尖顶之间水平距离覆盖的分类切1/3内-浅覆盖(正常覆盖)1/3-2/3内-中(度)覆盖2/3以上-深覆盖1、提高咀嚼食物的效能2、上牙列切缘与颊尖覆盖着下,唇颊组织受保护不致咬伤3、下后牙舌尖覆盖着上,保护舌缘,咀嚼食物不被咬伤覆牙合、覆盖的意义3、前牙的覆盖覆关系分类Abcd、深覆盖ef、开合(1)正常覆合、覆盖:浅覆合、浅覆盖(2)对刃合:牙尖交错合时覆合覆盖为零,对切割和面型有影响。(3)深覆合:上切牙盖过下切牙超过2/3。对颞下颌关节功能有影响。(4)深覆盖:下切牙咬在上颌切牙的切2/3以上。上前牙向唇侧倾斜度较大。咬至上腭粘膜称重度深覆盖。上颌前突影响美观。唇齿音发音影响。可伴有或不伴有深覆合。(5)反合: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唇侧,覆盖值为负数。无切割功能,对面型发音影响较大。(6)开合: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切割能力丧失,面型发音都有影响。4、后牙覆合覆盖关系正常合反牙合锁牙合(1)后牙正常覆合、覆盖:上牙列包盖在下牙列的颊侧,下牙列包盖在上牙列舌侧,上下颌牙尖交错嵌合,密切接触。(2)后牙反合:下后牙的颊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3)锁合:上后牙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4)反锁合:下后牙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三)垂直向关系(ICO)1、下颌前牙切端的唇侧与上颌前牙舌面接触2、下颌尖牙位于上颌尖牙的近中舌侧,下颌尖牙远中牙尖嵴唇面与上颌尖牙近中牙尖嵴舌面接触,下颌尖牙近中牙尖嵴唇面与上颌侧切牙唇面远中相接触,上颌尖牙远中牙尖舌面与下颌第一前磨牙近中颊尖颊面相接触上颌前磨牙舌尖与下颌同名前磨牙的远中边缘嵴区域接触下颌前磨牙的颊尖与上颌同名前磨牙近中边缘嵴区域接触3、前磨牙上颌磨牙舌尖和下颌同名磨牙的窝或边缘嵴区域接触下颌磨牙颊尖和上颌同名磨牙的中央窝或边缘嵴区域接触相接触下颌磨牙的远颊尖与上颌同名磨牙的中央窝相接触3、后牙接触特征后牙接触特点①尖与牙尖嵴接触,基本上可看作是与一个较平直的结构对抗,其结果是将食物捣碎,而楔状隙有利于食物溢出;②牙尖与窝接触,即两个曲面相接触,在同一时刻,曲面间仅一小部分保持接触,而另外绝大部分分离,接触部位因牙尖不断变换位置而改变,从而将食物磨细,提高咀嚼效率。实际上尖与窝的接触,并不是尖顶与窝底的接触,而是牙尖以上0.5mm周缘一个接触圈对着相应的窝的一个周缘,二者呈带状接触,从而使咬合接触更加广泛、稳定,提高咀嚼的效率。4、后牙牙尖功能分类支持尖:上颌后牙舌尖下颌后牙的颊尖对咬合高度具有重要意义。1是咀嚼中主要压力实施者2维持咬合关系稳定,支持下面部高度──正中止接触(centricstop)支持尖引导尖引导尖支持尖引导尖:上颌后牙的颊尖和下颌后牙的舌尖在咀嚼过程中起引导下颌运动的作用1功能性接触部位很小,约1mm范围,因而不是主要的施力牙尖2其牙尖内侧面与支持尖的侧面相接触,对稳定咬合关系起重要作用;3在咀嚼时引导下颌运动,并在咀嚼中具有一定的反馈意义;4将食物限定在牙合面上;5“天包地”,保持上牙对下牙的覆盖,保护软组织,避免咬伤唇、颊、舌黏膜,同时衬托唇颊,使上下牙密切接触。尖与窝尖与沟尖与隙牙尖斜面与牙尖斜面等突面结构ICO时,上下颌牙合面关系有多种并存咬合接触形式:牙合学5、后牙咬合接触类型根据后牙牙尖对对峙向的运动以及从牙尖交错合开始的下颌向前、向后、向侧方运动的限制作用,将上下颌牙的不同咬合接触部位分别命名为:正中止接触前止接触后止接触颊止接触舌止接触(1)正中止接触: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的接触,稳定的正中止接触为三点式接触,有利于有效分散合力,减小因咬合力集中而对牙体、牙周组织产生的创伤。正中止接触中的B点接触格外中重要。(2)前止接触:位于上颌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和下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起限制前伸咬合运动的作用。●前止接触●后止接触●颊止接触●舌止接触(3)后止接触:位于上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和下颌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起限制后退咬合运动的作用。●前止接触●后止接触●颊止接触●舌止接触(4)颊止接触:位于上颌后牙颊、舌尖的舌斜面和下颌后牙颊、舌尖的颊斜面,起限制下颌向颊侧运动的作用。●前止接触●后止接触●颊止接触●舌止接触(5)舌止接触:位于上颌后牙舌尖的颊斜面和下颌后牙颊尖的舌斜面,起限制下颌向舌侧运动的作业。●前止接触●后止接触●颊止接触●舌止接触多个且分布广泛而均匀的咬合接触(1)有利于升颌肌的生理收缩活动。(2)有利于下颌骨相对于颅底位置关系的稳定。(3)使双侧颞下颌关节受力均衡,运动光滑无碍。分布不广泛、不均匀、过于集中在某一趋于或明显不对称的咬合接触,可能导致咀嚼肌收缩活动不协调及关节受力不均衡进而形态不对称。(四)牙尖交错合的正常标志⒈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无牙拥挤),正对着上颌唇系带⒉一牙对二牙(除上颌最后磨牙及下1)⒊尖牙关系正常①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下颌尖牙远中唇斜面②下颌尖牙牙尖顶对上颌尖牙近舌斜面⒋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⒌前、后牙的覆合、覆盖关系正常安氏分类(第一磨牙)中性牙合1、I类错合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正对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上颌第一磨牙近中舌尖位于下颌第一磨牙中央窝内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位于上颌第一磨牙中央窝内五、异常牙尖交错合2、II类错合: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近中至少半个牙尖宽度的位置,上牙列相对于下牙列偏向远中,可伴不同程度咬合异常。面型可表现为下颌后缩。(1)II类1分
本文标题:牙列牙合与颌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9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