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右边的句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导入新课这些都是些脍炙人口的句子,而它们都是我们的亚圣孟子的“传世名言”!!孟子雕像孟子画像孟子不仅对社会、人生有独到的洞察,而且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把思想有效地传达给读者或听众。在《孟子》一书中,奇妙的文字还有很多。请大家欣赏下面的篇章。1《王好战,请以战喻》2《王何必曰利》3《民为贵》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5《人和》*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国策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其七篇的篇目分别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尽心》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离娄》。南宋时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单元概述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主要是学习孟子的寓言艺术,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第二课:《王何必曰利》主要内容是孟子的义利观。第三课:《民为贵》主要内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主要内容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第五课:《人和》主要内容是孟子“反求诸己”、推己及人、注重和睦团结的思想。第六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主要内容是孟子集义养气的学说。第七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主要内容是孟子的“四端”学说。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画像孟子雕像孟子的成年时代与晚年孟子全书《孟子》卷第六卷(1)为下列字注音:数(cù)罟(ǔ)瞷(jiàn)洿(wū)庠(xiáng)餍(yàn)墦(fán)攘(rǎnɡ)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重点问题解析(2)指明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①是亦走也②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也③未之有也④非我也,岁也⑤非我也,兵也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提示:1、2、4、5、6都是判断句,3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第二课:《王何必曰利》(1)为下列加蓝词语注音。①宋牼将之楚(kēng)②然而不王者(wàng)③孳孳为善者(zī)④蹠之徒也(zhí)⑤利与善之间也(jiàn)第三课:《民为贵》(1)为下列词语注音。稷(jì)粢(chéng)桀(dié)圹(kuàng)谆(zhūn)朝觐(jìn)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为下列加蓝词的注音。直好世俗之乐(zhǐ)王语暴(yù)庶几(shùj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lè)举首蹙頞(cùè)羽旄之美(máo)第五课:《人和》(1)学习和掌握加蓝的重点字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与禽兽奚择哉(区别)于禽兽又何难焉(诘责,计较)我由未免为乡人也(还)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同“无”)第六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学习和掌握加蓝的重点字汇:今日病矣(疲累,卷困)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拔起)芒芒然归(疲倦的样子)贫贱不能移(扰乱)第七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1)学习和掌握加蓝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同“燃”)旷安宅而弗居(空、使空闲)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参考译文第一则选文: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五十步笑百步》视频第二则选文: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译文】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第二课:《王何必曰利》第二则选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遗其君者也。【译文】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第三课:《民为贵》第一则选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第二则选文: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译文】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第三则选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的。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第二则选文: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译文】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第五课:《人和》第四则选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孟子又说:“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第六课:《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第一则选文: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译文】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第七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三则选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译文】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1.儒家义利观①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②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先义后利”。③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资料链接2.诸子义利观①道家倡“无为”、“寡欲”,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②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③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4.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孟子名篇导读:【《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下】拓展阅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陂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害于其事。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撤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下】节选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1)提示:用具有某些类似特点的事物来说明想要说的别一事物,就叫比喻,也就是打比方。比喻常常是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来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深奥的道理。“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可以说是古人对比喻功能的一种认识。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2)提示:由本节第1则选文,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下核心内容。开始时要采取措施,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之“养生丧死无憾”。接下来是要求采取措施,使百姓发展蚕桑生产(前提是给成年男子以五亩地),发展家庭养殖发展农业(前提是给成年男子以百亩之田)。再接着就是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3)于:子路宿于石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在”)当仁,不让于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对,对于)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引进动作趋向的对象,相当于“到”“至”)以: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用)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介词,表示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把”“必以告新令尹”可以理解为“比以之告新令尹”)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介词,表示方式、依凭,相当于“依”“按”)第二课:《王何必曰利》(1)提示: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兵,谈的都是亡郑于秦国不利。墨子说服楚国放弃攻打宋国的行动,根据攻宋“必伤义而不得”,既在义和利两方面都有害无益(当然墨子谈得较多的还是利的问题,他最终使楚王和供述盘放弃了攻宋的打算,也主要是靠厉害方面的算计)。在本节第2则选文中,孟子希望宋轻立足于仁义这一端去制止战争。孟子不仅关注眼前的游说能否成功,而且关注游说是否有高尚的价值依据,是否能够弘扬高尚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才是孟子眼中的更高利益。(2)①罢,停止。②指,意旨,意向。③去,抛弃,舍弃。④徒,指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第三课:《民为贵》(2)①尔,如此,这样。②贼,残害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1)提示:最根本的一点应该是君主与民“同乐”。具体说来,君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在这两者之间,君主“乐民之乐”“忧民之友”是更为根本的。君主做到这一点,就能够赢得民心,成就王业。而即便是天子,如果失去乐民之心就会失去其民,失去其民就会失去天下,如夏桀、殷纣一般。(2)①直,只,仅仅。②举,皆,都。③非,责怪,非难。④省,视察。不给,不足。第五课:《人和》(1)提示:孟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其实是发展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思想。齐宣王跟他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货,财物)。”他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与成就王业一事又有何困难呢)?”齐宣王跟他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他说:“王如
本文标题: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0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