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中美文化交际中有关的一些事例。著名美国社会研究专家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说:“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不!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1]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迥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常会产生误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如果外出路上碰到朋友,会关切地问道:“上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areyougoing?或者Wherehaveyoubeen?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心里可能在说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1]通常,美国人的问候语很简单,如果是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用Howdoyoudo?如果是熟人,会说Howareyou?或者干脆是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宴客会谈习俗中,如果是两个中国人,谈话很可能是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你们家的汽车真漂亮啊,在哪儿买的?花了多少钱呢?”如果在客人家里碰到一个自己不认识而又不得不与之谈话的人,话题又变成另一种情形了“,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有孩子吗,几岁了?你丈夫是干什么的?”但是这样的开场白和话题在美国人看来是十分别扭的,西方人的会话常常是从“天气”开始的。拜访结束,中国主人必得再三挽留,如若客人决意要走,必要送客到门外,甚至是屋外大道上或者车站附近。同样是结束会谈和分别的场景,美国主人通常引客人到门外,就此分别,一般主人不会把客人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二、不同的价值观念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其实,案例一中的那位美国主妇的回答并非不谦虚,中国女翻译的回答也不是不诚恳,西方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自己认为对方的称赞是诚心诚意的,是对自己的才能的肯定,何况自己也的确是付出了努力的,因此,面对称赞,不应该“假装自卑”或者“故作谦虚”。可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听到别人赞扬自己,应表示谦虚,或者受之有愧,做得不够,总之,在中国人潜意识中,人的成绩相对于集体总是渺小的,而且个人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和帮助。所以,中国人的谦虚实际上也是在诚恳地向对方表明和谐集体或者他人的帮助是自己成就的一部分。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常用“您上哪儿去?”事实上并不是真正关心对方究竟去什么地方,更不会是乱管闲事,这种问候语实际也是说话人向对方表明自己对对方的热忱和关心。对方只须微笑点头或者大概地回答说出去走走。当然这样的问候语在美国人眼里是十分别扭的,因为,美国人认为这些问题是自己的隐私,他人是无权过问的。中国人珍视家庭的温馨和亲切,因此在宴客过程中,他们希望客人在主人家里如同在客人自己家一样感到亲切、自然。会谈中,关心地询问对方的家庭近况反映的是相互之间的关切和帮助,而决非侦探似的查询、调查。而美国人对此看法就不同了,虽然,主人对客人也是非常热情好客,但是一般来说,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收入等等属于隐私,不能干涉。同时,主人十分尊重客人的意愿,不强行劝客、留客,在西方人看来,每个人都是有着独立思想意识和隐私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这一价值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2]三、价值观念差异的社会文化根源1.中国文化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1)哲学宗教信仰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成果,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莫过于儒家学说。儒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每个人要从全局和整体上来看待一切事物;凡事首先要想到别人,关爱他人,要拼弃私心杂念,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除了儒家学说,道教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道教由老子创立,它认为,万物皆有阴阳、善恶、正反、动静两极,物极必反,所以道教强调克制和“度”,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常常谦虚谨慎,做事考虑周全,不瘟不火,协调能力强的原因。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后又被传入中国,同样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教强调“隐忍”。它认为,人的能力克服尘世的痛苦,要修炼,忘掉自我(ego),才能得到幸福。很多中国人信奉的准则如“活着就是受苦”,“欲望是万恶之源”,等等都是来自于佛教的教义。这些宗教文化归结到一点,就是强调人是众多复杂关系中的一员,忘掉自我,无欲无求,才能超脱今生的痛苦,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价值的理念(collectivism)形成的主要根源。2)地理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国自古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们习惯于群居、混居。在漫长的集体生活中,邻里关系变得十分亲密,“远亲不如近邻”。像北方地区的“四合院”,众多人口居住在一片狭小的天地里,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强烈的集体归属意识。在经济形态上,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发展史,具有强烈竞争特点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始终没有冲破封建社会的障碍而得到充分发展。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越来越深刻;再加上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约束人民,更好地实施统治,长期奉行“重农轻商”的政策,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个人放在集体中去衡量他/她的成就。2.个人主义价值(collectivism)和美国文化。1)哲学宗教信仰的影响。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根源后追溯到整个欧洲文化的基础———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古希腊哲学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认为,人是理性的个体,人的理性来自于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中世纪后,伴随着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humanism)为旗帜,力图复古中世纪前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以人性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全面自由解放,追求人的才智的全面发挥以及自我尊严、意识的培养。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文化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于西方文化个人主义价值理念的形成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基督教作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形式,对于西方文化也给予深刻的影响。基督教认为,个个都有追求个人幸福和成就的权利,这种权利应该予以保护;人是至高无上的,人的力量是强大的,人能够凭借个人才智战胜自然;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然后才会去爱别人。[3]在近代新教与旧天主教斗争过程中,有一支教派教徒———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最后辗转逃到美国(美洲新大陆),他们不仅带来了欧洲文明和基督思想,清教自身的教义,同时也对后来美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清教徒生活俭朴,崇尚勤奋工作劳动。他们认为自己是神选派来改造新世界的,因而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依赖自我力量,为早期新大陆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英语中许多词汇:selfOconfidence,selfOesteem,selfOrespect,就来源于此。2)历史地理渊源。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封建社会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以资本主义精神立国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美国历史上,众多出自寒微的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来到美国创业、发展。他们期待着依靠个人不懈的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这些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广泛发展。此外,美国的地理概貌特点是地广人稀。驱车行驶在美国广袤的土地上,除了大片相连的田野和土地之外,很难看到像中国“四合院”式的热热闹闹聚族而居的村落。美国人的住处之间相隔甚远,即使是住在附近,也是独门独户,相互之间很少来往。当然邻里之间也几乎不可能像中国人那样形成紧密而又依赖的关系。四、总结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中国和美国价值观念的精髓,集中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认为哪一种价值观念更好,因为他们是各自历史文化的产物。在中国文化里,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如果一个中国人抛开集体和国家,刻意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也许他的“个人主义”在其他人眼里就成了自私自利的行为;同样,假设一个美国人在美国奉行“集体主义”原则,或许他会被认为是毫无个性,个人能力低下的庸者。因此可见,不同文化观念是有其各自的土壤的。外语学习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从文化角度来深入学习语言现象。
本文标题: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1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