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2014年城市规划原理学期重点城市的起源、概念、职能,三个不同时期城市及城市规划的功能1起源:随着社会大分工逐渐形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不仅产生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而且带来了产品剩余,创造了交换的前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金属工具制造和使用,引起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使固定居民点脱离了农业土地的束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促使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出现,从而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并形成城市和乡村的分离。2概念: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3职能:城市是工商业活动聚集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4三个时期城市的职能①农业社会时期:手工业生产、军事防御以及交易市场。②工业社会时期:人类社会的主要聚居形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③后工业社会时期:以科技和现代服务职能为主,以高科技作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更加注重生态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的适居性、可持续发展等被置为城市发展的中心问题。世界六大都市带(城市群)①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区;②中国长三角都市带;③日本太平洋沿岸;④欧洲西北部城市群;⑤英国英格兰大都市带;⑥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水平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概念: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2城市化水平:将城镇常住人口占总区域人口的比重作为反映城市化过程的最主要的指标,通称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和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3计算方法: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至少包括城市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方面。城市化率(PU)=城镇常住人口(U)/区域总人数(P)〔①PU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城市人口的增加②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a:农村人口流入城市;b: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根据书本适当扩充)1.中国城市化的特征:从1980年代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带动了城市化空前发展。概括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呈现以下基本特征:(1)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实现了持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地方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1980年代以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城市密集地区的发展形态,它们虽然形态各异、阶段不同,但都已成为区域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国际化城市一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和广泛的经济贸易联系,在国际交往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以某一方面或综合的功能突出得服务于国际社会等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来看,除了香港已经是我国重要的国际城市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有可能最先进入国际城市行列。沿海各大港口城市如如大连、天津、青岛、宁波以致厦门等,内陆城市如武汉、郑州、南京等,也有相对较高的国际性成分。随着中国和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中国的开放度更高,中国的大城市将会更多的进入国际城市的行列或者成为单一功能性质的国际性城市。2.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国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且又积累了体制创新的种种优势,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并通过外地吸纳人口等,城市规模都有向更高一级城市发展的趋势。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拉开,在未来的半个世纪里,中西部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都会有较大的提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提高城市化的效益,区域中心城市、大城市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化中的主要角色。(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市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主要选择。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就业机会、文化生活等方面都高于中小城市,更高于农村。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城市仍然具有很强的拉力。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还存在巨大的推力,大量农村人口还会向大城市流动。大城市人口实际增长率虽然还将大幅度上升,但更重要的是扮演经济发展主要基地的角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成为吸收农村人口实现城市化的主战场。(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市化的重要空间单元。面对全球日益竞争的环境,一定区域内的城镇群体通过空间整合的方式谋求共同的、更高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出现了若干大城市群,例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它们不仅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枢,正在积极与世界城市体系接轨。(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尽管我国城市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但是在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特大城市中由于社会阶层收入差异加大已经出现了居住地域的明显社会分化。而一部分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外迁的“郊区化”趋势,对城乡空间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社会公平的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几个阶段及其特征),S型曲线(图)郊区化、逆城市化与城市化的关系1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进程概括为四个基本阶段:⑴集聚城市化阶段:城市规模与数量急剧扩张,人口与产业从乡村向城市集聚。(聚集)⑵郊区化阶段:中产阶级以上由城市向郊区迁移。(疏散)⑶逆城市化: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由城市向农林迁移。(疏散)(郊区住宅、办公场所)⑷再城市化阶段:由人口构成的中产阶级为主,重塑城市活力、挖掘城市。城市人口开始回迁,恢复增长。(集聚)2S型曲线:分三个阶段⑴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级阶段;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中期加速阶段;⑶进去高度城市化以后城市化水平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3.郊区化、逆城市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郊区化:1950年代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环境日益恶化,社会富裕阶层为了改善生活水平而追求郊区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加之汽车的广泛使用、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等原因,郊区化进程不断加速。(在城市经济部门中,首先迁往郊区的是商业服务部门,紧接着是大量难以承受城市中心高昂地价的事务部门,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事务部门迁往郊区办公成为可能。在商业部门外迁的同时,工厂为了降低土地成本、减轻环境保护压力,公路运输系统的现代化,也为工厂在郊区集聚提供了便利条件。)逆城市化:进入19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党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也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持续减少,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城市化:从工业革命开始,持续到二战结束。其显著特征是人口与产业从乡村向城市的集聚。工业革命催生了近代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的就急剧扩张。工业建设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数量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而由于城市现对于农村在生活、就业、社会地位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优越地位,使之对乡村地区的人口产生了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导致了农业人口持续不断的向城市集聚。加之大工业生产对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追求,共同带来了城市规模与数量的急剧扩张。关系:郊区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逆城市化的前提条件。逆城市化是城市郊区化的结果,是城市化的后期想象,一种高级形式。城市规划的概念、作用及特点1概念: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是一项重要公共政策。2城市规划的作用:①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②作为一种明确的公共政策;③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平的重要途径;④作为城市空间架构的控制。3城市规划的特点:⑴综合性⑵政策性(3)地方性⑷长期性⑸实践性西方规划思想部分:按照各时期特征——主要规划思想整理1古希腊的主要规划思想特点:①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②人本主义的生活形态:有神化,但人神同形同性,没有了强大政权和干预政治生活的宗教,相信人重视人。③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缺乏城墙防御体系狭小简朴的住宅,发达的广场、宏伟的卫城,物质生活的贫乏与精神生活的丰富。2古罗马:①世俗化;②军事化;③军权化物质繁荣,精神空虚城市带、带形城市、田园城市、卫星城、花园城市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带形城市:1882年,带形城市理论提出。建立一个城市与自然始终可以保持亲密的接触不受其规模影响的新型模式。在这个城市中,各种空间要素紧靠着一高速度、高运量的交通轴线聚集并无限向两端延展,甚至可以横跨欧洲。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卫星城: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卫星城的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在其功能上强调中心城的疏解。花园城市: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目标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花园城市”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一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区,然后在一定距离上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市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人口容量限制(约30000人左右)近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任务、思想)1背景①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急剧爆炸;②恶化的生态环境、退化的城市景观;③相对滞后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匮乏的规划理论;④社会矛盾激化。2影响(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推翻、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消除剥削的民主社会。虽然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但是其进步思想对后来的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发展却产生了重要的作用。(2)公司城: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力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这类城镇在19世纪中叶后在西方各国都有众多的实例,并在此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经验,为以后的田园城市的设计建设提供基础。(3)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标志着近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其对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①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就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②针对工业社会中出现的严峻、复杂的城市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启蒙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1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