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滕绍华》作者:卜一峰.Cute.™住宅在规划、建筑、装修设计等方面都有完备的国家规范,在这些方面也有不胜枚数的成功实例和典范,这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学习的楷模。本文拟就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住宅建筑设计的细节思考、住宅装修设计的本源等问题进行探索,以寻觅住宅建设的新趋向,研讨住宅设计的超前性和适用性。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因经济社会、自然历史、风土民情、地域气候、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此仅对当代大中城市的住宅区规划设计中新的取向、一般性的发展规律,略举其中的一些较为普遍关注的观点,与同业专家讨论。1、规划理论的创新居住区在整体结构的架构上有了许多新的突破。首先,“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组织结构的单一模式已被打破,依业主的生活水平、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特点为主题的居住社区受到欢迎,尤其是健身、健康型的社区楼市红火;其次,单一居住的区域规划遇到挑战,居住与从业相结合的区域规划开始萌生,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近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所设产业的就近招工问题,并可减小城市人流交叉对交通的压力;再有,对集中规划大面积的居住区提出质疑,居住区过小配套项目发挥不出作用,但居住过大也会造成上、下班时城市干道的单向交通负荷过重,以及商品房销售困难等问题;高层和超高层不应作为居住区的景观点缀,因为高层不但居住不方便,还会将高空强风引至地面及热岛效应等环境灾害问题。为此,许多城市已不再建造高层住宅;住宅区的交通组织影响居住质量,路网规划应给住宅建筑以好的朝向,干道应以东西向为主,使楼间距加大,居民的视界开阔。甬道以南北向为主,山墙间距小不影响使用与视觉。进入居住区的机动车应适当限制,庭院中应“人车分流”,车不进庭院,但在需要时车可以到单元门前,如病人救护、搬家等情况。居住区的干道应“人车混行”,但要通而不畅,既照顾乘车者方便,又保障居住区安全和安静。城市元素的利用与引进。所谓城市元素是指构成城市功能的诸多因素,具体的如医疗卫生、环卫环保、道路交通、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邮电通信、商业购物、体育健身、就学就业等等,抽象的如繁华景致、商贸环境、文化氛围、民风民俗等等。概括起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配套设施及城市气氛,这些都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城镇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居住区郊区化已在大中城市开始,为满足居民的需求与生活方便,一个居住区的规划首先应考虑周边可利用的城市元素,以节省投资,并繁荣现有业界,再考虑居住区内的配套设施完善,所引进的业界应注意选优的原则,如重点学校、知名医院、热销商场等等。住宅区的配套项目一定要列入规划,包括选择对象的洽谈,并且应先于住宅工程建设,以利居民入住后的生活,这也会促进住宅的销售。同时,规划中应注意营造城市氛围,以尽快形成“人气”足的社区。住宅区规划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我国近几年引进国外设计,规划出一些学习发达国家住区的实例,但在理论上还缺少研究。首先,我们应充分注意到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坚持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研究应用不能耕种的荒地建住宅的措施。并要限制大量占用土地的“豪宅”,反对恣意扩大住宅面积,减少资源浪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住宅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家园,尽量不设计成高楼大厦,应以小尺度亲近居民为原则,每户能有独立的庭院最好,人们向往的是有自己的“天”、自己的“地”私密性好的居住空间,为达到这个目的哪怕密度大些也情愿;住宅区建设要弘扬本民族、本土、本国的建筑文化,给居民以归属感、亲切感。盲目引进的“欧风”虽富丽堂皇,是否有流落他乡的感觉呢。青瓦粉墙小桥流水是江南水乡的特色,青砖瓦舍则是北方的传统民居,希望我们的住宅建设能更多的体现民族与地方的文化、风俗、习惯,多采用传统的住宅风格,让我们有一个从精神到物质都有归属感的温馨的家,唤起民众对传统的记忆,振奋民族的精神。在建筑风格上也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才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而不是形式主义的“接轨”。2、“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内涵可以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去分析,通俗简要的解释就是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设计的宗旨就是满足用户的使用功能和精神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从更广泛,更深入的范围和层面对设计思想的更高要求。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规划不是追求豪华,而是营造适用、舒适的温馨家园。景观应尽量保持原基地的生态环境,如树木、水池等,通过巧妙的整合与补充完善,产生不是天然胜似天然的效果。增设景观的设计要充分注意人性化,尽度宜人,体量得当,使居民有亲和感,具有观赏与使用的双重功能,以供居民休息、交往、娱乐需要。每个居住区均应有自己的个性,最忌相互抄袭,认为好就抄,结果抄出不伦不类的“国际脸”。要具备个性必须下功夫研究项目的地域性、基地条件、项目发售方向等诸多条件,拿出适合当地民风民俗、建筑风格、经济条件的规划方案,规划师除按开发商的条件设计外、应听取当地居民代表的意见,以创造被广大用户认知的居住环境,其结果必将具有独到的个性。“以人为本”还应体现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关怀。首先是要注重居住安全,居住安全是安居乐业的根本,居住安全有多方面,如治安防盗、防病减灾、环境治理、邻里关系、环保装修等等。自2003年春季的“非典”疫情之后,居住区人烟密聚防止疾病传染纳入到规划设计的范畴,健康社区、健康住宅成为居民的关注重点。当然,其他各方面的安全防范都不能忽视;其次是居住社区环境,这里所谓环境是指社会环境,物业管理是保障居住环境的基本条件,还应大力提倡“志愿者”精神,提倡住区居民的互帮互助的精神文明。在规划居住区时要考虑为融洽的社会环境创造条件;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对弱势人群的关爱上,无障碍设计我国早已有设计规范,但实施的不够好,或是作了些表面文章。居住区内景观设计大做文章,不惜工本,都忽略了以居住区为主要活动场所的老人、儿童,缺少场地、设施。室内的扶老设施就更少见了。“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应是亲情化的社区。中国几千年的家庭伦理道德堪称人类的风范,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亲情化的社区是最基础而重要的涵义。倡导亲情住宅的重点应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子女亲属的老人不宜去养老院,在那里老人有被抛弃的感觉、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应通过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创造“三代居”或“同区异楼”的居住条件,让老年人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亲情社区还包括邻里的亲情,俗语“远新不如近邻”道出了邻里关系的重要。过去住平房大杂院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可说亲情融融,孩子们都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互无猜忌。如今条件大大改善都住上了单元楼房,却邻里极少来往久居不相识,让人反倒怀念贫穷的过去来。这就是要强化亲情社区建设,改善邻里关系,消除这些“社会关系死角”,倡导新时期的精神文明的规划重任。努力使亲情社区建设成为居住区建设的又一个新亮点。物业规划概念的引入是实现“以人为本”居住区建设的保障。居住区的管理归根到底还需要完善的物业管理,而物业管理的理念不应仅限于建成就区的服务,而应纳入项目开发的体系,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应定位,从规划阶段就应全面介入,以保障“以人为本”内涵的全面实现。现有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内容少,居民仍有许多困难需自己去解决,如各类收费各行其是,居民稍有疏漏就面临某配套设施停用的危机。再如住户的家庭保洁服务、老人病人的护理服务、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代购服务等等便民措施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如此等等诸多社会服务内容均应纳入物业的管理范涛,有偿服务是市场经济规律,只要合理方便安全,居民会选用、支持的。而这些项目的策划应从项目伊始就同步入手,物业规划应提前介入,并作为主要内容来实施。3、回归自然是发展的大趋势人居环境建设的概念应成为居住区规划建设的指南。人居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经济社会、人文伦理、建筑景观、环境保护等等方面,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所在地域空间都涵概其中,不仅仅是居住区规划建设的狭义概念。但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必须遵循这个总纲领,并为其作出贡献。人居环境建设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认为需要增大造价,用高档的建材,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建优美的园林等等。其实,正恰恰相反,人居环境建设要求节约资源,尊重原生态,通过设计手法的创新,塑造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人居环境的实现重在设计而不是投资,如用不同块型和颜色的砌块组合砌筑的清水墙面十分美观,比起抹灰贴面砖来,既省钱,又美观,质量也易保证;再如用河卵石与三合土修筑的小区甬道自然美观有情趣,比起高档地砖来,造价低许多,并受居民欢迎;还如小溪边砾石河滩巧妙地点缀几块大河卵石自然如天生地就,比起混凝土筑的河堤、或大量的石块砌岸来,省钱得多,美观得多。如此等等。人居环境建设需大量投入的不是资金,而是智力与艺术修养,这需要我们设计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生态居住区与生态住宅已成时尚。生态居住区与生态住宅是21世纪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国家有关部门拟订了相关的技术守则与技术要点,但业界对此的理解尚需深化。生态是一个区域概念,一个居住区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有相当的困难,它在这个循环链中由于居民的生活活动成为污染源,对于居住区和住宅的生态概念是要求它自身少产业污染,并采用相应措施治理这些污染。生态居住区和生态住宅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通过对住宅建筑设计上采取的措施,实现住宅生态,通过住宅区环境规划设计实现区域的生态,共同构建出生态居住区。要求设计人员掌握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系统工程和优选原则去设计生态居住区和生态建筑。综合国内外的讨论大至可纳归为以下八方面:一是尊重原生态改善环境。一个居住区的规划必须与基地的原生态和周边环境相协调,注意建筑外簷与邻近大多数建筑的协调,注意小区布局每栋建筑的日照、通风条件,注意植物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营造小区的生态环境。特别要注意各栋建筑、各户位置的均好布局;二是节能环保高效低耗。尽量采用可循环转换的物质、能源,以实现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创造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采取节能、节水、节能的设施,并坚持以住宅的使用功能为主导方向,反对扩大户型浪费有限的资源,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每户以100-120平方米左右比较好。这里强调的是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对居住区环保的理解与支持;三是完善居住区的配套治理污染。居住区的配套也有资源利用和节约的问题,如周边已具备某些适用的配套项目,不应再要求新建居住重复建设居住区的配套项目,应以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为目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居住区应设置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有条件的做到污物不出居住区是对该地域生态环境的最大贡献;四是室内环境清新无污染。保障室内环境的设计应从规划开始、首先要具备通风采光的条件,并设计好住宅的声、光、热环境。建设住宅的建材及填加剂选用环保无污染型,装修及家具选用绿色建材、材料,防止室内环境的污染;五是居住区及庭院景观遵从生态原则。除充分保护原生态外,居住区景观以多软景观(绿化)少硬景观(建筑小品)为好,北方居住区以少设计水景多种树为好,建材与植物材料以本土产为好,少雕琢多自然形态为好。我们设计师的任务是“画蛇”,不是乱“填足”;六是生态居住区和生态住宅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设计人员要掌握建设科技动态,适时适地地选用新技术,对地热、太阳能、风能等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发达国利用范围已很大,我们做为发展中国家更应效仿并发展这些新技术。住宅的智能化已提上建设日程,但应用效果需注意总结,促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服务于居民;七是居住安全要常抓不懈。居住安全包括多方面,如防盗防暴、水电煤气、高空堕落、水景防护、交通组织、防病防灾等等,这些因素设计伊始就应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八是居住区的人文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一个生态居住区应该是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实现这些美好理想的前提条件,这既需要居民的共建,也需项目策划中的关注、规划中设计出的交往条件。景观不是生态但要反映生态。景观设计是将居住环境由室内向室外的延伸,为居民提供“闹中取静”的休闲空间,让人们享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感受阳光、清风
本文标题: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2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