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文化专题第一章:导论•参考书目:•J.B.伯里《思想自由史》;罗素《西方哲学史》;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梯利《西方哲学史》;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和要素•什么是文化。文化和文明之别。•文化的作用和类别。作用:•1、促进人类整体进步(它本身也是人类进步的成果)•2、形成民族的历史意识和观念•3、族群认同的最深厚根基(这种认同超越阶级认同、国家认同、职业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甚至民族和种族认同,“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4、族群礼俗的基础•5、一切竞争的最后竞争,一切力量的最后力量•类别:总体文化的概念和各别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宗教文化、新闻文化乃至家族文化海外企业文化)的概念。•文化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1、要认清文化的本质2、要有综合研究的视野,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可以拆散零卖或取其一部分而舍弃其另一部分)。文化研究的最大误区:泛化(什么东西都可称之为文化?)。第二节西方文化的界定•1、“东”与“西”。既有地理、地缘概念的东、西方,还有自我中心的东西方(中东、远东),更有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东西方(如俄罗斯的东西方,日本是“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成员)。•2、中西方文化的总体比较:农业文明vs工业文明;礼俗宗法vs契约和法制;群体主义vs个人主义;神秘主义(变种为直觉主义、反智主义)vs理性主义;实用理性vs宗教理性。•3、思维方式上的比较:整体思维vs分析思维,直觉思维vs科学思维,体验式思维(个体的、物我不分的、不可言传的、密修的)vs普遍有效性思维(科学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保守式思维(崇古、对先圣、祖训、祖制的崇拜)和开放式思维。基本判断:1、各种文化的本质和体系取决于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历史土壤,后者决定了文化的“质”和基本面貌2、从人类平等、“政治正确”的角度看,各种文化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其存在价值;从科学标准看,文化的“属人性”、适应性、普适性、现代性是明确的3、中国人文科学昌明,科举取士,但是近代科学观念和学科体系没有形成。李约瑟尝言中国有辉煌的技术发明,但没有系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文化冲突加剧,急需增强文化自信。突出的问题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接受度、美誉度与国家形象、发展需要极不相称。目前的诸种手段:1、创办孔子学院;2、在纽约时报广场2号楼播出国家形象宣传片、新华社、著名企业广告等;3、以奥运、青奥、世博会等盛会为抓手;4、扩大海外留学生招生等。效果如何?值得思考。我认为,文化的走出去没有捷径,也不是靠花钱能解决的问题(花钱能解决的都不是大问题、真问题)•扩大文化影响力的正确方法:1、日常生活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思维方式、处事方式、信仰等(国民角度);2、文化的胸怀、格局和气度:是否接受全球化思维、是否承认普世价值、是否对“异质”开放和宽容?是“我走我路”还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制度角度)3、文化产品(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出版物、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可接受性、可共鸣性(产品角度)4、对内、对外宣传、交流中,如何讲述自己的文化和故事?尤其是如何做到文化的自豪感与文化的实体内容、价值的统一?如何理解历史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张力?5、最关键的两点:中国特色与全球化运动并不矛盾;文化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价值观(突出体现在科学、艺术、哲学和宗教这“四维”)。第三节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基本判断:1、中西文化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土壤、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支撑,故有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有多大?我的看法是:差异巨大,但都是人的创造,从逻辑上讲,“同”大于、多于“异”。如否,人如何同为人?文化交流何以成为可能?全球化语境的生成。2、不同文化的交流古已有之,且极为频繁。古希腊文化即受到巴比伦文化、亚述文化、小亚细亚文化以及地中海沿岸包括埃及文化的巨大影响。文化交流的几种典型方式:经贸、战争、传教活动、文化学习、旅行等。3、一个经验性的现象是:凡是开放的、敢于和善于学习他种文化的民族,文化上大都是强盛的、繁荣的、辐射性的;封闭的、自我中心式的民族,文化上大多是落后的、鄙陋的、区域性的。历史经验:1、文化获得发展的条件有多种,自然、经济、地理等,但最关键的是思想的自由和交流的自由。2、各种愚蠢的或“美丽的”错误:天下“中心”,唯我独尊,夷夏之辨、道器之辨;若不可行,则持“夷夏一体,夷源于夏”之想象。有清一代,有人认为,西学出于中华诸子百家,尤出于墨子(对比西方科技与《墨子》),西方器械“尽其伎俩,尤不出墨子范围”,黄遵宪“至于机器之精,攻守之能,则《墨子》备攻备突、削鸢能飞之余续也。而格致之学,无不引其端于《墨子》上下篇……至于今日,而地球万国行墨之道者,十居其七。”(《日本国志》)卷32)。更有甚者,薛福成:“余常谓西耶稣之教,其源盖出于《墨子》”。陈炽:“阅《旧约》、《新约》诸编,知西教源流实根于《墨子》。摩西者,墨翟之转音也;出埃及者,避秦之事也。”皮嘉祐(经学家皮锡瑞之子):“夫平等之说,导源于墨子,阐义于释氏,立法于泰西……佛法之平等,即出于墨子之兼爱尚同;泰西之人人有自主权利,爱汝邻如己,亦出于墨子之兼爱尚同。”梁启超、吴虞、孙中山、蔡和森等人则偏于“西学与墨学一致或相结合”论。梁氏:“墨子之政术,民约派之政术也”,墨子的国家起源说,“与霍氏、陆氏、卢氏及康德氏之说,皆绝相类者也”,“二千年前吾墨子之学说,与二百年前彼霍布士之学说,何其相类也”(《饮冰室合集-专集》37)。大学者尚不能免于过度膨胀的文化自尊,于今余续不绝也。值得同学们深思。第四节:西方文化核心词与总谱系1、“一种价值观”——个人主义: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崇尚自由,爱情至上,个体选择,文化宽容,对“多数人暴政”的警惕,对“少数人的保护”2、“两大文化”:理性文化和神性文化理性文化发展为启蒙精神、科学精神、知识谱系、逻辑实证精神神性文化发展为宗教信仰、道德律令和自我克制、献身、博爱、节欲苦修3、“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思潮:维系社会传统、改良渐进、温和变革激进主义思潮:彻底革命,崇尚暴力,政治浪漫主义和乌托邦4、“四大哲学”:人文主义哲学(传统哲学+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如现象学、阐释学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侧重价值分析)、科学主义哲学(符号论哲学+结构主义+系统论哲学等,侧重系统、结构分析)、生命哲学(意志论+直觉)、科学哲学(认识论—知识论哲学)5、“五大关键词”:自由、契约、理性、宪政、博爱第二章古希腊的理性之光——西方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一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理性文化和神性文化,即科学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相互斗争,但总体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西方文化的完整面貌。•西方近代科学研究孕育于教会,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均是教士,在宗教教育中获得知识,最后以革命来反哺教会,迫使其放弃解释现实世界的权利,但是后者仍然牢牢占据着精神世界。如果不了解俄罗斯东正教,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俄罗斯近代文学,走进托翁、陀翁等大师的精神世界。可以谈谈托翁之死和列宁的评论,为什么托翁至死宣扬不抵抗主义。•古希腊的文化成就是一个奇迹,奠定了西方文化的“源代码”和“DNA”。其成就之高、涉及领域之广、对后世影响之大独一无二。马克思称希腊人为“正常的儿童”,也难免“欧洲中心主义”的嫌疑,还称其艺术仍是“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古希腊人的奇迹源于什么?源于其原始的民主制政治制度——选举制和广泛的公民参与(不要小看这种极小范围的城邦民主,妇女和奴隶无法参与的“有缺陷的民主”),以及“思想自由和辩论自由”(伯利克里本人就是出色的辩论家),“这是人类进步中最伟大的步骤之一”(伯里)。荷马史诗具有极高位置,奥林匹斯诸神也高不可攀,但希腊人幸而没有《圣经》,神都可以被嘲弄,还有什么是绝对的禁忌?演说家和剧场政治兴起说明什么?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比较:制度资源其实乃是最大的资源也,也是造就希腊文化奇迹的最深刻动力。•希腊被马其顿所灭,经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兴起。罗马帝国继承了希腊的文化:神话(只是换了一套名字)、奴隶主民主制。神话:神话是什么?神话与宗教、巫术、迷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古希腊神话的特质:是希腊文化的百科全书、源头和武库;神人“同形同性”;“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子。保留途径:史诗+《神谱》,现在看德人SCHWAB之《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插图本)史诗:盲诗人荷马之《伊利亚特》、《奥德赛》。一场战争,两段故事,叙事风格迥然不同。想象+史实的混合物(如中国之《史记》、《三国演义》)。西方叙事文学的源头,EPIC释义戏剧: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利庇德斯)。最重要的作品是《Antigon》和《Oedipus》,最突出的贡献是指出,人类真正的悲剧是命运的捉弄以及情感和责任、伦理和正义的冲突。命运悲剧——人性悲剧——社会悲剧。雕刻:多以神话中的神祇为对象。人体艺术的滥觞。精确把握人体的筋骨皮。不刻眼珠,茫然而空洞的表情,体现“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德艺术史家Winkelmann语)。分析:Laokoon哲学:人类第一次从赫拉克利特那里得知:呈现于我们感官的物质的东西恒久不变的现象是假象,宇宙及其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不居”中;我们第一次从德谟克利特处得知: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迟至17世纪才被人再次提出)。苏格拉底早期哲学家集中探讨本体论(水、火、原子、欧几里德的“善”等),自苏格拉底转向认识论。“认识你自己!”“最美的猴子也没有人美丽。”苏格拉底是第一个真正的智者,他反对一切迷信和虚妄之幻想,崇尚真理(知识即至善)和德行(克己、勇敢、正直、虔诚)。因民主政体获胜,70岁时因政治斗争被诬告不信神和腐蚀青年而遭死刑,但他坦然受刑,放弃逃跑,因为他认为自己一生遵守法律,不可违背。苏格拉底是西方最伟大的教育家(近似于孔子)极为贫穷,却不受学费(孔子收束脩);最宝贵的是其教学方法:不是我教你听,而是平等交流,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常常师生无法得出共同的结论(seminar或藏传佛教色拉寺的“辩经”之渊源?)。他强调,一切民间信仰、大多数人的看法、权威的观点都不足为信,而要无偏见地、无例外地接受理性的裁决(伏尔泰的前世?)苏格拉底不赞成无限制的民主,也不同意愚昧无知的多数人的意见就值得尊重。在临刑演说中,他指出:个人的良心至高无上,追求真理超越人类法律;自由讨论的公共价值不容侵害,生命如果经不起辩论的检验,不值得活下去。这是人类第一次为思想自由所做的伟大辩护(只有1644年弥尔顿的议会讲演堪与之媲美)。柏拉图具有神学色彩的宇宙生成论。灵魂的轮回与不灭,灵魂的理性与肉身的欲望构成矛盾。感官所触之物皆为幻象,唯有真理和本质永存。人有四大德性:聪明、勇敢、克己和正直。和老师一样,蔑视自然科学。政治哲学(主要见《理想国》和《法律篇》):德性是至善,国家应该促成公民形成美德。在铁一般的制度下,一切自由辩论都被排斥,所有的公民都必须信仰理想国的诸神,哲学家应该统治国家(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排为专制极权主义国家哲学的第一人)。在《法律篇》中有变化,认为好的国家应拥有自由,公民有参政权和土地,商业和贸易由农奴和外国人参与。亚里斯多德:承袭柏拉图之说,承认永恒不变的理念,但排除其超验性,认为形式不脱离事物,是事物内在的,极大鼓舞了自然科学。他把研究事物根本原因的科学成为形而上学,其他科学成为“secondphilosophies”。他提出三段论,一切知识须由此推出;但没有经验也没有知识,归纳后的真理必定apriori合乎人内心的理性,从而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四因说:物质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实质上归为二因)。“第一推动”:不动的动。政治哲学:“人是社会的动物”,说明社会是人存在的本质的实现。好的社会培育好的公民,赋予各阶级以不同的权利。财产和出身决定其权利大小,奴隶制贵族政治是好的
本文标题:西方文化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3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