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第三章《西游记》一、成书和作者二、情节构成三、《西游记》的文化内涵四、如何看待《西》的内涵五、艺术成就一、成书和作者1、成书过程:史实(玄奘取经)——纪实性地理风俗书(《大唐西域记》)——高僧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富传奇性)——取经故事之流传——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神话故事雏形)——宋元南戏、金院本;元末明初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记》、《西游记》;元末明初平话《西游记》――明嘉靖间章回小说《西游记》上为西游故事大体演化过程,至于成书的《西游记》与上述演化环节中的故事的承续关系尚不能十分清晰地辨明。2、关于作者:◆明刊本、世德堂本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另有两种删节本,一为朱鼎臣编辑《西游记释厄传》,一为杨致和编定的《西游记传》(《四游记》本),均不署著者。◆清初汪象旭评刻之《西游证道书》托虞集序言为“长春真人丘处机”作,后之刊本亦依此说。清吴玉搢据方志所载吴承恩著有《西》一书,而提出此为吴著之小说。后有阮葵生、丁晏等人响应,纪昀论证《西》非元人所作,鲁迅引清学者之言,辨定为吴承恩,胡适考证论定,而俞平伯等有异议。下半世纪,日本学者提出非吴承恩作,大陆章培恒等相继论证非吴承恩作小说。依习惯说法则仍以吴为作者。◆吴承恩之生平: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江苏淮安人,早有才名,曾致力科举而屡试不售,中年补岁贡生,后任长兴县丞两年,因“耻折腰”,辞官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作有志怪小说《禹鼎志》和诗《二郎神搜山图歌》,故人们以为他具备作《西游记》之条件。二、情节构成《西游记》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前七回写孙悟空的来历,他的出世学艺和大闹天宫的故事。二是第八至十二回,介绍取经的缘由(如来说法,唐三藏的身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指示取经)。三是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师徒四人皆成正果。三、《西游记》的文化内涵●《西游记》陈元之序:“其叙以狲,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其书直寓言者哉!”●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魔……此《西游》之所以作也。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汪憺漪评《西游证道书》第一回批语:“《西游记》一书,仙佛同源之书也。彼一百回中,自取经以至正果,首尾皆佛家之事,而其间心猿意马,木母金公,婴儿姹女,夹脊双关等类,又无一非玄门妙谛,岂非仙佛合一者乎?”●明清人对《西游记》旨意的理解,鲁迅概括为“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鲁迅认为“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悟道”。书中偶尔出现五行相克的常见说法,作者对佛教并不怎么熟悉,如(99)末回有荒唐无稽的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君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又说“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胡适说“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五十年代以后流行以政治、社会学观点看待,谓反映了“农民起义斗争”“市民阶层利益”及“安天补国”等说法。后有人生哲理说,较受重视。如:为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而奋斗到底,万死不辞。成大事业者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及其成功道路。杨义:同意张书绅“一部《西游》,即是一部《心经》”之说,认为“可以把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当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来解读。”●外国学者有不少注意从宗教文化来研究《西》,特别是从道教方面,日本学者、澳大利亚华人学者(柳存仁)皆有专门研究。国内李安纲亦从此角度研究,认为《西》是写金丹大道,是尹志平《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艺术体现,八十一难源于宋石泰《还源篇》。《西》的回目,诗词多以道教术语及命题贯串。《西》从其流传过程看,正是三教合流和宗教世俗化的时期,作品无疑包含着相应的文化内容。四、如何看待《西》的内涵对《西游记》思想内涵的理解,一应从故事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去看,二要从神话小说的艺术特征去看。我们把《西游记》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分为两个层面,即普泛性的和特定性的两种。前者在时空的限定性上比较宽泛,后者则具有较严格的规定性。《西游记》对社会生活的普泛性反映是指它对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和一些社会关系的艺术概括。表现为取经人与自然险阻及妖魔的关系,既反映了人民与自然的矛盾,也象征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如人民与邪恶势力的矛盾和关系。孙悟空与天宫神佛的矛盾,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关系,即个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从抽象来看,这种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都存在的,所以是普泛性的反映。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指它所描写的一些社会情态有着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的烙印,一些人物的思想意识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如作品所写九个人间国度的“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国君佞道灭佛,道士弄权误国等都与明中叶的社会情态相切合。至于作品所表现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意识则主要从孙悟空这个形象身上体现出来。孙悟空形象内涵:孙悟空是一个追求自由,大胆反抗,勇敢顽强,机智善战,灵动活泼,乐观幽默,极富个性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既象征性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斗争,积极奋进的民族性格,又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思想意识。前者主要体现了普泛性、历史整体性,表现了民族性格优秀的一面。后者则体现特定性:明中叶后时代思潮的特征。他的性格表现出比较丰富的层次,在取经前和取经过程中各有所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而统一的。这种统一在于他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永不减退的活力和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孙悟空身上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意识主要在于他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行为,这与明中叶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异思潮是一致的。猪八戒是仅次于孙悟空的重要人物,他是孙悟空的重要帮手和陪衬,从他性格的现实性、粗俗化的某些特征中,反衬出孙悟空性格的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特色。他本质单纯,性情憨直,而又贪图安逸、目光短浅,怕难偷懒,爱进谗言,似智实愚,更多地象征了小生产者的精神状态。五、艺术成就1、创造出瑰丽奇幻的神话世界(1)构设了一个庞大而兼容并包的佛道和民间信仰的神佛体系。(2)描写了神佛妖魔活动的奇异的环境(3)展现了神佛妖魔们的神通宝物,极尽变幻奇诡之能事。2、异常生动的神话人物形象塑造书中形象塑造的显著特点是神性、物性与人性相融合统一。3、浓郁的喜剧色彩《西游记》的游戏笔法,滑稽意味,具有很高的喜剧美学价值。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5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