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1)》辅导纲要第一编·第一章概说第一编·第二章源头上的文学主要内容:1.古代文学的两个源头.2.一些上古歌谣,神话名称,以及保存神话的主要书目.3.中国神话的文学价值.重点掌握:1.上古歌谣和神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早和作为文学源头的两种文学样式.2、现在保存下来的上古歌谣:“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周易·归妹》上六);“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题为《弹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郊特牲》,题为《腊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周易·贲卦》六四)3、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神话学价值最高的古代文献是《山海经》。中国古代四大神话都保存在《淮南子》里。这四大神话分别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其中有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关于人类自身起源的神话如女娲造人、关于洪水神话鲧、禹治水、关于反抗神话如夸父逐日和刑天复仇。发明神话里的人名及发明物有如:有巢氏:房屋、神农氏:五谷、仓颉:文字。中国神话有三大文学价值:①反映执着生存的忧患意识;②具有厚生爱民的人本意识;③表现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第一编·第三章《诗经》主要内容:1.《诗经》的基础知识,包括它的成书、篇目、起讫等.2.《诗经》的怨刺诗歌,包括二雅中的和国风中的.3.《诗经》赋比兴的含义.4.《诗经》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5《诗经》一些篇章的赏析.重点掌握:1.《诗经》的基础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或称诗三百。创作的时间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依照音乐的特点,被区分为风雅颂三种类型,它的编订或最后成书是经过孔子之手。篇数共有305篇。十五《国风》计160篇,《豳风·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内容主要是叙述农夫一年四季里的辛苦劳作。《卫风·氓》题材开后世文人弃妇之歌先河。对古代叙事诗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诗经》五篇史诗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大雅·生民》描写了周人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小雅·采薇》其题材开后世战争徭役诗的先河。其中的名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根据清代方玉润的说法:《溱洧》开启了冶游艳诗的先河。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天所见《诗经》是毛诗“诗三百”演变至汉代随着经学的兴起,被尊称为是〈诗经〉。2.《诗经》的三种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平铺直叙。是《诗经》里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打比方。是《诗经》里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手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全篇用比。二是连续用比。兴就是起兴和开头。只能用在一首诗或一章的开头位置。3.《诗经》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但是〈大雅〉、〈小雅〉、〈国风〉讽喻怨刺歌是有区别的,原因在于:《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没有大雅作者身份地位高,他们虽然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等级社会中却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因此,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国风》里的怨刺之作。国风中有部分作品与“二雅”相同即表现对宗周倾覆,朝政日非,世衰人乱充满哀怨悲愤的情感。4.《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诗经》显示出中国古代抒情诗歌特别发达的民族特色,奠定了以抒情诗为主的创作传统。其次《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5.对《诗经》中重要作品的赏析:《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女主角正面出场。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所以分析出女主角是出场了的。《诗经·秦风·蒹葭》,在抒情艺术上,三章作连章重沓,反复吟唱同一内容,而在情绪上逐步加重,层层渲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情思满怀、不惧险阻却难以与意中人相会的苦恋者的生动形象。三章分别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唏”、“兼葭采采,白露未已”起兴,既描绘了芦荻萧飒、露结霜凝的清秋景物,也暗示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从而把暮秋时节的河畔景色与诗人伫立清秋的怀人之情融会为一,表现了深邃感人的意境,渲染、烘托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唐风·绸缪》表现了新婚闹洞房情景,气氛热烈而真诚,有对新人的祝福,也有对新娘的嘱咐。绸缪,这是形容紧密缠绕之意的一个联绵词语。诗中每一章里的“束薪”、“束刍”、“束楚”,都是用来象征结婚的。《诗经·魏风·陟岵》,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每章直接写思亲这一内容的只有开头两句,接下来则笔锋一转,避开正面叙写,却在父、母、兄如何思念自己上作文章,通过亲人之口侧面写出征人“夙夜无已”的劳苦艰辛、不得歇息的服役生活。亲人的祝愿,则表现出对征人命运的担忧,怕他滞留远方或客死他乡,由此可见,征人服役期限之长,难以平安生还。从对面设想,另辟蹊径,以奇取胜,是这首诗提供给后世的宝贵的艺术经验。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主要内容:1.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脉络。2.《左传》的文学成就。重点掌握:1.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过程。殷商以来,既有甲骨的契刻文,又有竹木简的记载。到了西周,金属范铸的铭文比殷商更发展。历史方面,既有记言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尚书》的训诰体;又有记事的,被誉为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的《春秋》的策书体。春秋以后,由于那时文史哲尚未明确分立,它们虽是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著作。先秦的历史散文有记言体,有记事体,也有编年体,国别体。《国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并分国记事,故称《国语》。先秦散文名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召公谏弭谤》。2.列举三个以上《战国策》的成语: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记载的著名战争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之战、齐晋鞍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达几百起。《左传》虽然也是历史散文,但与《尚书》、《春秋》比较,文学性大为增强。它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善于通过文学剪裁使庞杂的历史资料故事化。第二,事件描写完整生动,尤其擅长于战争描写;第三,善于具体地描写人物,并且个性鲜明,生动。第四,《左传》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集中体现这些特点的是《晋楚城濮之战》,首先,它不简单、孤立地描写战争本身:作者为了揭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晋胜楚败的原因,而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描写。从而在布局安排上,抓住晋、楚两国矛盾发展这条主线,详写战争背景的介绍、胜败原因的分析;略写战争场面。其次,侧重描写战争双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样为了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楚军主帅子玉意气用事,傲慢轻敌,“请与君之士戏”、“今日必无晋矣”等话语,表现他的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精神状态。这与晋文公、先轸等人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能以精炼而清晰的笔法描写战争场面。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主要内容: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2.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知识。包括篇目、体例等。3.《论语》中篇章的解读。4.《庄子》散文的特点。(能结合作品谈)重点掌握:1.先秦诸子的发展阶段:(1)春秋战国之际,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篇幅简短,韵散结合,富有诗意。《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开创了语录体散文写作之先河。〈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文体比较驳杂。(2)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的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列举三个以上出自《庄子》的成语:朝三暮四、运斤成风、望洋兴叹。《孟子》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好辩而善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成语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就出自《韩非子》。2.〈论语〉中“侍坐篇”中几个弟子的表现:孔子的思想也都是在这些简短的语录体中体现出来的,如“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主要记述孔子弟子子路等人申述各自的志趣与愿望,以及孔子的态度,反映了当时儒家的政治理想,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的,比较关心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足。几个弟子以为各自的个性不同,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也不同。子路主动表现,说话不拘礼节。冉有、公西华等待发言说话有分寸。曾点不即不离从容应对。3.(《逍遥游》)最能代表庄子散文的特点:第一,使用丰富的寓言故事,形象并诗意般地阐述道理是《庄子》散文最突出的特征。第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精辟的思辨能力。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4.著名的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第一编·第六章屈原与《楚辞》主要内容:1.“楚辞”的基础知识。2.《离骚》艺术特色。3.《离骚》中表现的屈原思想。4.《离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5.九歌·湘夫人》的表现手法。6.《九章·哀郢》的表现特点。重点掌握:1.“楚辞”是战国后期由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样式;一是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名称。有根据认为《离骚》是作于屈原再放江南之时。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出自屈原的《湘夫人》。名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云:“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2.《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一段,诗人一片为国的赤诚之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理想,他大胆地指责了楚王的反复无常,不可依靠:“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指楚王)之数化!”。3.《离骚》艺术表现方面的特色:①浓烈的激情与奇幻的想象。在诗人的笔端,羲和(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至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崦磁,咸池、天津,不周(皆神话中地名),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②运用比兴手法,以道路象征国家政治前途。如诗人称尧舜之治为“遵道而得路”。以驾驭车马象征治理国家。如诗人称为国家效力为“乘骐骥以驰骋”、“忽奔走以先后”。③语言上屈原既采用了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5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