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地大课件―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五版)毕宝德主编柴强李铃周建春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音像出版社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的概念和特性第二节土地的功能和分类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第四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土地的概念和特性一、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二、土地的特性(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2.面积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第二节土地的功能和分类一、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二、土地的分类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这个新的土地现状分类标准(试行),将原有两级分类变成三级分类,在一级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这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衔接起来。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形成的价格、以土地资产作为担保标的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土地资产流转所研究的也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但它所涉及的仅是土地资产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抽象思维方法(二)系统分析方法(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五)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四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但在此之前,一些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就对土地经济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17世纪末,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尔后,杜尔阁(A.R.J.Turgot)、亚当·斯密(A.Smith)、大卫·李嘉图(D.Ricardo)等相继对若干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人口理论和土地肥力理论及地租地价理论,这实际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土地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列宁的土地国有化理论等,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经济理论。直到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土地经济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一些大学也陆续开设了土地经济学课程。中国对土地经济问题系统和专门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在介绍国外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创立中国的土地经济学,处于启蒙和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对此,当时不少人产生误解,以为土地公有制一建立,土地经济问题就全部解决,因而长期以来忽视对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土地经济科学才重新受到重视。1981年成立了国土经济研究会,陆续出版了《国土经济研究》(1982)、《国土经济学》(1986)等专著。1982年出版了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中译本。自1986年起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逐步恢复。近年来,在国内陆续出版了一批土地经济学著作。如,周诚主编的《土地经济学初编》(1986),张薰华、俞健合著的《土地经济学》(1987),刘书楷、张月蓉主编的《土地经济学原理》(1988),曹振良主编的《土地经济学概论》(1989),周诚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2003)等。在中国台湾地区,对土地经济问题和地政管理一向比较重视,在大学开设有地政专业和土地管理学系。不少专家学者对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地租地价和土地金融与税收等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出版了不少专著,如:张德粹著的《土地经济学》(1981)、萧铮著的《土地经济学论文集》(1984)、黄通著的《土地政策原理》(1961)、苏志超著的《土地行政学纲要》(1994)、林英彦著的《土地经济学通论》(五版)(1999)等。自土地经济学从一般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经过8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各国学者已有大体一致的认识。在这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着若干引人注目的特点,其中主要是:第一,国度和地域的差异性。第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第三,土地经济学术研究日益深化和细化。第一编土地资源利用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第一节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第二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第三节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第一节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一、土地利用的内涵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土地利用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土地利用的内涵是动态的。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三)土地利用规划(四)土地开发(五)土地保护中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二、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一)土地利用的目标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取得服务(效用)(一)土地利用的目标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1.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2.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3.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也是现代人生活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二)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1.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3.改革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5.税收对于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也是一项重要手段三、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一)自然因素土地的地形、地貌、地质、坡度、海拔、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土壤团粒结构、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水分含量、降水量、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都会影响土地利用。(二)经济因素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的利用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条件而定。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利用会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所谓经济因素,就是影响土地利用后的经济效益、经济价值的因素。其核心就是土地产出物的价值及获得这些产出物的投入。可用单位土地面积的利润量和单位投入的利润率来考察。(三)社会因素除自然、经济因素以外的因素都可归入社会因素,包括政策、法规、传统风俗习惯等。例如,在环境优美而又适宜居住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这里的自然文化遗产,禁止在这样的地方从事任何生产和消费活动(旅游除外)。第二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第三节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在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时,要把产品与投入相比较,投入产出率高,则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好;如果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就差。这就需要单独计算产出和投入指标。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产出类的指标有:(1)产品的实物量;(2)总收入;(3)净收入;(4)利润。投入类的指标有:(1)土地面积;(2)劳动力;(3)资金(开发或基建性投入);(4)成本。用产出类的任意一项指标与投入类的任意一项指标相比,就可得出有关的经济效益指标。如用产品的实物量与土地面积相比,就得到“每公顷产量”。每公顷产量是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是开发性或基建性投入,则分别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分析方法。(一)静态分析法(1)投资产品增长率。即平均每年增加产量与投资总额之比。(2)投资收入增长率。即平均每年增长的总收入与投资总额之比。(3)投资收益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的纯收入或利润与投资总额之比。(4)投资回收期。表示需要多少年,平均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总和等于投资总额,或者用多少年收回全部投资。投资回收期(年)投资总额平均每年的纯收入(或利润)(二)动态分析法因为开发性或基建性投资不是一次性收回,这些资金要经过若干年的土地利用后逐年收回。这样,为了使投资与收入具有可比性,就需要引进“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这两个指标。贴现系数表示的是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也可以是现在的一100%投资产品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产量投资总额×(%)100%投资收入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总收入投资总额×(%)100%投资收益增长率平均每年增加纯收投资总额入(或利润)×(%)单位货币量相当于过去n年的多少。用公式表示为:当已知未来的价值,求现在的价值时,就用未来的价值乘贴现系数。复利系数表示的含义正好相反,即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或者n年前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倍。其公式为:复利系数=(1+r)n当已知现在的价值,求未来的价值时,就用现在的价值乘复利系数。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投入和收入,就可通过贴现系数和复利系数,把它们“拉回”到同一时点进行比较。例如,两年前投了一笔数量为A的资本,两年后才开始有收入,当年获得的纯收入为B。要比较两笔货币量的大小,最好加上贴现或复利因素,即A·(1+r)2与B比较,或B·1(1+r)2与A比较。二、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所谓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简言之,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人类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的历史还不太长,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现在已总结出一些方法可资利用。(一)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把气候—作物—土壤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一是气候类的光、温、水、二氧化碳;二是作物类的作物种类及其生态要求和生长特征;三是土壤类的土层厚薄、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及防水能力等。农田资源潜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作物的生产能力。目前,一般可按资源开发阶乘模型来确定其开发利用的潜力与限制。其数学表达式为:1niYKEQiKctiKwiKs其函数关系为Y=F(C,A,S)式中:Y——作物估计产量;K——能量转换系数;E——光能利用率;i——作物生长时段序号(旬);Qi——作物生理辐射量;Kcti——作物各时段生态及温度影响修正系数;Kwi——作物生长时段供水系数;Ks——土壤总体供肥系数。C——作物状态集;A——气候环境变量集;(1+r)n1贴现系数=为折现率,n为年期)S——土壤环境变量集;则1niKEQi为光合潜力;1niKEQiKcti为光温生产潜力;1niKEQiKctiKwi为光温水潜力,即气候潜力为气候—土壤潜力,即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产量的生产潜力。(二)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的能量投入产出,是指农业生产中输入物质
本文标题:地大课件―土地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5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