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二)古文品读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景卒,煜嗣位于金陵。太祖皇帝之出师南征也,煜遣其臣徐铉朝于京师。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其日夜计谋思虑言语应对之际详矣。及其将见也,大臣亦先入请,言铉博学有材辩,宜有以待之。太祖笑曰:“第去,非尔所知也。”明日,铉朝于廷,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其说累数百言。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太祖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无以对而退。呜呼,大哉,何其言之简也!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1)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其日夜计谋思虑言语应对之际详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答案】(1)译文:他来的时候,想凭借口舌游说使他的国家保存下来,他日夜计划思考应对之时要说的话,非常详细(2)译文:徐铉说:“李煜用小国侍奉大国,就像儿子侍奉父亲,没有过失,为什么被讨伐?”【点拨】(1)“存”为使动用法;“言语应对之际”是定语后置,译为“应对之际说的话”;(2)“奈何……?”的句式翻译为“为什么……?”;“见”表被动。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原文见第十课)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答案】A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1.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中国航天的大事;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2.结合相关的电视报道和图片资料,了解“神舟”五号飞船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航天人工作状况;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感情。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时事的习惯。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1.读准字音运载(zài)橘(jú)红角(jiǎo)落翌(yì)年开辟(pì)乐曲(qǔ)酝酿(niànɡ)横亘(ɡèn)着(zhuó)陆2.解释词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苛刻:(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尘封:放置已久,覆满灰尘。辉映:照耀;映射。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翌年:明年。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从地面上陡然耸起。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巨大;也形容声势浩大或影响巨大。3.走近作者几位作者均为新华社记者。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4.了解背景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前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第一和第二部分前四层)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1.吃透文本第一部分(1~3自然段)是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第二部分共分六层第一层(——“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开始的背景。第二层(——“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写中国制造卫星的历程。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第三层(——“一张张构思草图中”)写中国航天计划的早期准备。第四层(——“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写航天计划开始实施的时代原因。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2.疑难探究(1)理解“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这句话的含义。表面看,是写中国这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时间和地点,实际上还蕴涵着作者的主观感情——祝福与自豪。“朝阳”预示着此次发射活动圆满成功,也预示着共和国航天事业前途光明;“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发射活动的壮观气势,饱含着作者的自豪与敬佩之情。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2)文章是如何描写火箭升空的?试体会用词的妙处。作者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描写,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定格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惊天动地”“橘红色的烈焰”“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描写形象、生动,读后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表现出了现场感。(3)前三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段?有何作用?前三段采用倒叙的手法,要写中国航天员飞入太空的航程,先写这一航程的最终结果,振奋人心,给人以鼓舞,并把读者的视野延伸到身边具体可感的举国大事上,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引起作者和大家对往事的回忆,引起下文。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4)“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是在写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作者发出的感叹,并且用逗号将“中国”两字隔开,意在强调。读完此句,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5)怎样理解“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这句话?这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的喜悦,又充分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6)“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寓含什么深义?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充满无限的希望,作者饱含感情,点出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寓含深义。因为就在这年3月,邓小平批准了“863计划”,对我国的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中国的航天研究工作蓬勃展开,一个科学的春天不又来到了吗?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3.随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相当.(dānɡ)云霄.(xiāo)苛.刻(kē)朝阳辉.映(huī)B.透露.(lù)烈焰.(yàn)诞.生(dàn)扭转乾坤.(kūn)C.尘.封(chén)泄露.(lù)横亘.(ɡèn)飞船着.陆(zháo)D.借鉴.(jiàn)酝.酿(yùn)翌.年(yì)耸.入云天(sǒng)【答案】C(着:zhuó)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运载摘星揽月橘红四战四捷B.沉闷拨地而起竖立直刺九宵C.震动惊天动地跨进大漠深处D.落伍举国关注响彻发源地【答案】B(拨—拔,宵—霄)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3.下列各句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为了这个飞天________,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2)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________。(3)“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________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4)“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________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A.设想梦想标志意味B.梦想设想标志意味C.梦想设想意味标志D.设想梦想意味标志【答案】C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英国的一些资料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一些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B.夜幕低垂,星光点点,风儿平息,鸟儿沉沉入睡,各种声音都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母亲的呼吸声。C.上海市政府公布的调查结果是“压力差”斩断了“楼脆脆”的脚筋,这与中国足球缺乏“叉腰肌”有异曲..同工..之妙。D.许多菜肴具有养肝护肝的独特疗效,其中“红枣炒银耳”,红白相间,晶莹剔透,不仅秀色可餐....,更是护肝佳品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答案】C(A.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帮助别人;B.万籁俱寂:各种声音都停息了;C.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D.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5.对本文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是()A.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B.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可喻指这一探索过程。C.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揭示了新闻事件——“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D.本文的标题与《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比较显得很普通平常,没有什么深刻含义。【答案】D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6.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的导语是第一、二、三自然段,其他文段是主体内容。B.这篇新闻回顾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为了实现航天梦想努力了近百年。C.第四自然段开始的新闻主体部分,引用的几乎都是背景材料,回顾中国航天研究史,按时间顺序叙述。D.这篇新闻是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答案】B(努力了近半个世纪)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第二课时(讲读第二部分五、六层和第三部分)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1.吃透文本第五层(——“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写中国航天战胜技术难题的曲折过程。第六层(——“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的能力”)写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第二部分是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第三部分(最后四段),是新闻的结尾部分,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2.疑难探究(1)“建立”“研制”“新建”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建立”“研制”“新建”等词语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中国航天人攻克一道道难题的情景:繁忙而有条不紊,热情四溢而严谨踏实。透过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航天人那忙碌的身影,也感受到共和国的日益强大。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2)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万户的飞天尝试?万户,是明朝人,一般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文中多次提到“万户飞天”的尝试,说明航天飞行是中国人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将古人的理想变成现实了。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3)“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一句应如何理解?“金色的秋日”有双关含义,一是实指,因为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从万户说到杨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中国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地走下去。第四单元人教版语文(4)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
本文标题:成功之路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6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