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本单元是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如果说第二单元是全书主题的展开,那么,本单元就是第二单元的续篇,是全书主题的深化。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包括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联系、发展的观点(提示: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即矛盾规律(提示: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即创新(提示:第十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本课主要讲述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本框主要从联系的含义和特点(提示: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客观性和联系多样性)上来把握联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环节互动探究环节一.什么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提示:外部)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提示:内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观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提示:教材P54正文)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提示:外部);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提示:内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提示:整个世界)。◆补充: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两个事物之间是否有联系,还要看它们之间是否有条件(提示:联系是有条件的)。二.联系的特点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观认识方法论要求:二.联系的特点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问题:上述图片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可可西里藏羚羊基本适应青藏铁路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上述图片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急忙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报。但院子里的鸡、猪、牛等动物均一笑置之,认为与己无关。当天晚上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农夫的妻子赶来查看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为给住院的妻子补身子,农夫把鸡杀了。邻居和朋友听说了此事,纷纷轮流照顾农夫的妻子,为了款待他们,农夫又把猪杀了。后来,妻子毒发不治而死,许多人前来参加葬礼,于是农夫又杀了牛款待。一个小小的捕鼠器竟累得鸡、猪、牛等动物失去了生命。材料中的鸡、猪、牛一笑置之犯了什么错误?材料中的鸡、猪、牛一笑置之是没有看到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犯了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2.联系的客观性世界观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示:联系客观性的含义)。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提示:p55---1)和人为事物的联系(提示:p55---1),它们都是客观的(提示:一方面,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否定联系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人们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大有作为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如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被称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四大工程将会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就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而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二.联系的特点指出下列说法哪些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哪些是人为事物联系①围魏救赵②南水北调③花开花落,潮起潮伏④宇宙星辰运转⑤严师出高徒⑥京沪高速铁路⑦沧海桑田的变迁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在事物的联系:③④⑦⑧人为事物的联系:①②⑤⑥1.联系的普遍性二.联系的特点2.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提示:主观臆造的联系,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主观臆造的联系不同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观认识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观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提示: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偶然联系和必然联系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1.联系的普遍性二.联系的特点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普遍性二.联系的特点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观认识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方法论要求:反馈练习
本文标题: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7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