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十四章历史时期的人口与移民2
1三、历史时期的移民移民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对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一)移民的含义“移民”一词最早出自《周礼·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八曰为邦诬。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管子·七法》:“不明于决塞,而欲殴众移民,犹使水逆流。”移民定义: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葛剑雄《中国移民史》)人口流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2移民类型迁移方向典型事件所在朝代离心型北到南永嘉、安史、靖康晋、唐、两宋之际渗透型东西、西东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明清内聚型地方到国都(外地中央)秦迁六国贵族咸阳、汉关东秦、汉、明开发型中原到边疆河套屯田、卫所移民屯垦秦、唐、明(西北戍边)海外型内陆向海外东南亚明清少数民族类型向南、向西匈奴南附、西迁中亚、回纥汉、唐退却型向南、边、山少数民族流放明、清历史时期中国境内移民类型3(二)历代移民1.先秦移民伏羲生于甘肃,都于陈;黄帝等。共工、三苗等。夏、商及周早期都城的迁移;泰伯奔吴(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佰﹑仲雍二人乃礶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史记·吴太伯世家》)夏族奔北(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觽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史记·匈奴列传》)周代分封诸国也是一个移民的过程。殷顽民2.春秋战国时期士工商移民43.秦时人口迁移秦国时期,《通典·食货志》云:“(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于是诱三晋之民”。秦统一后,对六国贵族、地方豪强的迁移(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蒙恬北击匈奴,筑县44,徙内地罪人,变牧地为耕地。《史记·匈奴列传》:“(秦)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岭南移民: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集解》引徐广的话:“五十万人守五岭”。巴蜀移民(吕不韦部属)、海外移民(徐福传说)秦代大移民对于发展生产,传播文化,发展人口和加强中华民族的统一都起了积极的作用。54.西汉移民关中移民。汉高祖迁徙六国王族后裔、豪杰、名家如田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家族共十余万人入关中;新丰移民;护陵移民。西域移民移民实边(晁错《募民徏塞下书》: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者。《汉书·晁错传》)武帝时期,设四郡,移民西北,迁越人至江淮。65.东汉时期的羌族内迁东汉前期,迁陇西郡的羌人充实关中三辅地区,与原住民杂处,附塞的羌人也不断迁入塞内。《后汉书·西羌传》记录的东汉时期从塞外迁入成都平原的羌人,就至少有七八十万。随着人口的增殖,民族杂居产生的种种矛盾日积月累,官吏对于内迁羌人的压榨使矛盾不断激化。107年,东汉政府试图调发关中的羌人远征西域,激起羌人的反抗,此后一直到东汉灭亡,关陇地区的羌族人一直处于不安定状态,东汉中央在关陇地方屯集重兵,耗费大量财富,加以镇压,亦不能解决问题。羌人长期的暴动,不仅影响到东汉的政治格局,也影响到社会心态。曹操早年的志向便是死后墓碑上题写“汉征西将军之墓”,甚至远离动荡中心的今浙江一带,也有人取名为“征羌”。76.东汉末、三国时期的移民三辅、南阳人民多迁往益州。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江淮之间十余万户皆渡江而东,“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还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远徙交州。在蜀汉、东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黄河流域迁来的士大夫。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如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刘虞传》)。8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来。魏蜀吴往往利用政治手段强迫人民迁居其统治中心的周围。如建安末曹操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平张鲁,迁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曹丕建都洛阳,徒冀州5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将蜀人3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东吴孙权在建安年间连续西征盘居在长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迁至江东。刘备入蜀带去了大批荆州人士,以后几次北伐南征,也迁民于成都平原。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桓、鲜卑逐渐入居中原,散布于沿边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万余落。东吴征服山越后,也将越人从山区迁至平原,总数约有10余万人。97.西晋南北朝移民(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士人南迁)少数民族的内迁。政府主张内迁。汉政府允许匈奴入居并州北界,曹操分其众为五部,一直到晋武帝接纳塞外因水灾归化及后期来降匈奴,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还在继续并得到统治者的接纳:“太康五年,复有匈奴胡太阿厚率其部落二万九千三百人归化。七年,又有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胡等各率种类大小凡十万余口,诣雍州刺史扶风王骏降附。明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复率种落大小万一千五百口,牛二万二千头,羊十万五千口,车庐什物不可胜纪,来降,并贡其方物,帝并抚纳之。”《晋书》10士大夫反对内迁徙戎论:傅玄、郭钦、江统等江统: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夫为邦者,患不在贫而在不均,忧不在寡而在不安。以四海之广,士庶之富,岂须夷虏在内,然后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晋书》11五胡进入中原图12西晋末移民。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刘裕北伐、北魏南侵等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南渡人口共约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包括淮河以北地区共有140万户,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移民特征:宗族为单位。13为安置流民,东晋王朝曾采取设立侨郡县的办法。《隋书·食货志》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北方3个人中有1人南徙,而南方6个人中有1人为北来侨民。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境内,而以淮阴、扬州、南京、镇江、常州一线为最多,并在此设了大批侨州郡县。侨置在今镇江的南徐州,侨民多于当地土著人口。14西晋末年人口前稀土西晋末人口迁徙图158.隋唐时期的移民少数民族的内迁突厥、铁勒等的内迁。《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初,咸亨中,突厥诸部落来降附者,多处之丰、胜、灵、夏、朔、代等六州,谓之降户。”青藏高原民族的内迁(吐谷浑、吐蕃等)高丽的内迁其他少数民族16171819唐代汉族的迁移移民实边安史之乱及唐末之乱引起的南迁:路线长,面积广,荆州最密集209.五代十国时期的移民中原汉族南迁,形成众多移民政权。南方除了吴越钱氏、吴国杨氏、南汉刘氏外,均为移民政权。移民发挥了重要作用。21222310.北宋时期的移民宋辽间的移民:宋至辽(辽掳掠北宋人口),辽至宋(灾害、政治等因)后果:文化交流。政治移民。北宋初,被征服国人口向开封的迁移,包括原统治者、工匠、士人等,约十万人。促进了宋初文化的繁荣,也利于文官政治的形成。24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2511.元代移民少数民族的内迁:蒙古人、色目人、高丽人其他外来人口回回族的形成契丹、党项民族的消亡26272812.明代移民明初移民。洪武间,山东省的东昌(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市),兖州、青州、济南、莱州、登州诸府共接纳山西移民121万人,为全国之最;河北的北平、广平(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大名、河间、保定等地接纳山西移民约四十余万;河南的彰德府(治今安阳市)、卫辉府(治今卫辉市)、怀沁府(治今沁阳市)、河南府(治今洛阳市)、南阳府、汝南府(治今汝南县)共接纳民籍移民93.4万人,军籍移民25.5万人,合计118.9万人。这些移民主要来自山西,少量来自江西、山东和南京。荆襄流民2913.清代移民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内迁(八旗)东北流人棚民海外移民30(五)清初东北流人考总括清初士夫,流徙辽左,不外有下列几个原因:一、顺治丁酉十四年(一六五七)科场狱案……二、清初史狱及文字狱……三、清初通海案……四、平定三藩案三藩既平之后,凡属吴三桂之滇人,悉配戍尚阳堡。凡与三藩通谋之人若陈梦雷、金镜、田起蛟、李学诗等,俱从宽免死,发给皮甲新满洲为奴。五、清顺治间之朋党案……六、雍正间年羹尧隆科多狱案p111……清初迁民,约可分为三期:(努尔哈赤时期,清入关前后,康熙时期)……清初谪戍实在是一个迁民实边的政策,谪戍到东北去的人,至少也在数十万人以上,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p170313214.客家人的迁移(1)客家人的形成南朝说。吴学奎在《客家源流与分布》中说:“我认为,在南朝客家民系就己经形成了。宋初说。《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说:”客家这系统的形成,大体已晚在五代至宋初。“北宋说。巫秋玉、黄静在《客家史话》说:客家先民经过晋代汉民南迁运动申孕育,在唐末北宋期间……形成自成一体的今日所谓的”客家民系“的新社会群体。吴金夫在《客家方言与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地点》文中说:”客家话的形成应是在北宋。如果说赣方言形成于晚唐,那么再过200多年,即北宋仁宗时前后,客家话就形成了,不然以后的客家话流行走向及闽浙舍族人懂客家话的间题等就很难解释了。“33南宋说。谢重光在《从客方言的形成看客家民系的形成——再论客家形成于南宋时期》文申说:”我们说客家民系形成于南宋,或于史实较为切合。“持两宋观点的学者很多,诸如谢万陆、崔灿、邓迅之、吴福文、周去非、陈一新、王世懋、罗干青、侯国隆、肖彪、文衍源等等。明清说。王东在《客家学导论·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说:把客家民系的形成划定在明代中叶,应该说是有基本依据的。刘佐泉在《客家研究三疑试释》、《客家人面临时代挑盼中说:在漫长的迁徒史中客家逐渐溶化,终于在清中叶(19世纪初年)形成客家民系。34洛阳王城公园“根在河洛”碑35(2)客家人的历次迁徙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并开始吸收迁入地原住民的语言。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受宋金战争、宋元战争及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36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明清易代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移居后仍操客家话。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1867年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移居后仍操客家话。3738参照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p34-3739客家分布地图参照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p56-5940客家人的历史贡献保存了汉族传统文化。由于五次客家移民迁离中原之际,正值中原文化经历过汉唐盛世而达到高度成熟和灿烂辉煌阶段,中原灿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历史时期的人口与移民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7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