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一、导言部分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功能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既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又包括中国历史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思想主张;同时,中国政治思想史又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它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特点第一,学科内容具有交叉性,决定在研究中既要具备政治学的理论水平,又要有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基本修养。第二,中国封建制的典型性,决定在研究中要辩证分析。第三,思想学派之间的联系性,决定在研究中要注意整体研究。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主要是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文化价值即中国政治思想史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底蕴;现代价值是指优秀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选择价值,即如何使传统为现代社会服务。5、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弘扬超越与借鉴融合相结合。(2)综合分析与专题研究相结合。(3)立足本学科与扩大学术视野相结合。(4)做学问与做人相结合。二、先秦部分6、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1)封闭的地理环境;(2)家长制的家庭关系;(3)早期部落间的征服(4)原始部落联盟;(5)土地公有制度;(6)君主专制制度7、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1)宗法制度;(2)分封制度;(3)井田制度8、东周时期两个阶段和具体年代、各自的时代政治经济特征东周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453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渐解体。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53至公元前221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法和文化上的百家争鸣。9、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1)天命糜常;(2)天命与人事统一,察民情知天命;(3)敬天保民。10、早期儒家的创始人及其儒家学派的思想特点春秋后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至,其特点表现在:(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2)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崇尚仁义;(3)以孔子为宗师。11、孔子政治思想的的基本要点(1)“仁”与“礼”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2)在政治实践上主张德治,具体包括:①礼治与正名的主张②举贤才的思想③平均主义的观念④愚民思想(3)在人生哲学上主张克己复礼、忍让和内省修身。12、孟子政治思想的要点(1)性善论;(2)仁政和王道思想;(3)成圣和等级思想(4)关于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理论。13、荀子政治思想的要点(1)性恶论;(2)“化性起伪”;(3)君主专制合理性论述;(4)人治主义和道义至上论。14、老子政治思想的要点(1)以“道”为核心的理论;(2)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包括:①不尚贤,使民不争;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③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④慎征伐,反战争。15、庄子的政治思想(1)崇尚自然(2)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观念:①物无贵贱;②无是无非(3)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16、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崇尚自然的倒退的历史观,使庄子产生了对人类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精神。他批判的对象:(1)圣人;(2)伦理道德;(3)先王之道17、墨子的政治思想(1)兼爱主张(2)尚贤主张(3)尚同主张(4)非攻主张(5)主张节俭,反对厚葬。18、法家思想的特点(1)重视法律的作用(2)主张极端的君主专制(3)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4)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反对复古非今19、法家的代表人物(1)慎到(战国时赵国人):提出权势和势治的观点(2)申不害(战国时郑国人):提出了“术”的观点(3)商鞅(战国时卫国人):提出法治理论20、商鞅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人性好利;(2)奖励告奸;(3)奖励耕战;(4)废除世卿世禄制;(5)废除井田制21、韩非政治思想的要点(1)非道德主义政治思想及其来源:认为人们行为根本的驱动力是利益,而不是道德;(2)君利中心论:君子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基;(3)“利出一孔”与势治:把君主私利与国家利益等同起来;(4)法治与术治:非法则术,法、术并用。法指的国家法律制度,术指的君王权术,具体有神秘之术、决策之术、御巨之术、抑制重巨之术。三、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22、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1)秦变分封制为郡县制(2)秦汉官僚制度取代了领主制度(3)小农经济成为秦汉社会的经济基础(4)思想文化呈现大一统的特征2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1)政治上的专制统治向思想文化领域渗透(2)政治思想更关注于治国方略的讨论(3)学术之争与政治斗争相联系(4)各种思想流派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24、李斯的政治思想(1)废分封、置郡县的政治主张(2)“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文化专制主张(3)尊君抑臣的督责之术25、汉初黄老思想的特点(1)汉初的黄老思想是先秦道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2)汉初的统治者大都崇尚黄老之学。(3)汉初黄老之学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主张足民食,足民用。(4)在政治上,黄老之言则接受法家的思想,主张因循法令。(5)在君臣关系上,黄老之学推崇法家的术治,主张君劳臣逸、分任责成。26、汉初黄老之术与先秦道家思想的区别(1)虽然两者都主张清静无为,但无为的内容不同。具体来说,汉初的黄老之学提出与民休息的政策,而先秦道家主张自然无为。(2)先秦道家的无为主张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而汉初的黄老之学则多针对时弊而发。(3)先秦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政治理想,主张取消政治、法律制度,而汉初的黄老之学则主张以法治国,注重制度的作用。(4)先秦道家认为圣人治天下实为乱天下,君主是乱之根源。而汉初的黄老之学则认为君主是弥人祸、止争端的重要力量。27、陆贾的政治思想(1)本仁义。陆贾深明其理,认为仁义道德是为政治之本。(2)慎用人。陆贾认为,君主能不能有效治理天下,关键在于君主是否能做到用贤臣,避奸佞。(3)一政治。陆贾认为,“一”是天之要质,也是社会政治之法则,政治上的一统,关键在于政令统一。为了达到”一政治“的目的,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①用政治权力来统一人们的认识,使臣民都能以重义轻利为原则来行事;②用仁义道德来规范人们的思想;③“一政治”,要求臣下要绝对效忠君主。不难看出,陆贾”一政治“的主张,在本质上是极端的君主专制,通过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这是历代专制统治者的惯用策略。28、贾谊的政治思想(1)立君臣,等上下的礼治思想;(2)张四维、重教化的政治主张。所谓“四维”,即礼、义、廉、耻;(3)强杆与弱枝的政治主张。中央政府是强杆,地方政府是弱枝。(4)以德附远的民族政策;(5)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29、董仲舒的政治思想(1)大一统的政思想:①实行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臣下以”一“为原则效忠君主,利用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加强对人民的统治;②在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思想专制主义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意志和个性自由。(2)以“天人合一”论证天子受命于人;(3)历史循环论;(4)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5)重教化、正法度的德治主张。3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自秦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统治达到了新的阶段,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地位,这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如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此有了一个核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统一全国的思想和意志,较之以清静无为为核心的黄老思想更能适应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政治需要,对中国社会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也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僵化,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也使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科技水平长期停滞不前。31、董仲舒历史循环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内容:①三统的循环。三统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正指三代的历法中的岁首之月,如夏代建寅,以一月为岁首,商正建丑,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正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朔是指一日的首时,夏以平明为朔,商以鸡鸣为朔,周以午夜为朔。另外,汉代还有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的说法。董仲舒综合以上说法,明确提出“三统”说法,即夏为黑统,建寅;商为白统,建丑;周为赤统,建子。三代以来的历史就是黑、白、赤的循环;②文、质的循环。《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董仲舒借用这概念,提出夏商以来的历史,即文质循环的历史,说:“王者以制,一商一夏,一质一文,商质者主天,夏文者主地。”以此类推,历史则将是文质间的不断循环。③虽然历史是在循环转换中,但根本的东西不变,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道”就是“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这是不变的。(2)意义:董仲舒的这种历史循环论,继承了战国以来神秘的五德始终的思想方法,把阴阳五行的五德变换为三统和文质的内容。其历史观,较之先秦儒家的认识,有明显的退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主张历史是循序渐进的,是进化的观点,而董仲舒却以“天不变,道亦不变”观点代替了孔子的损益观,这是一个不小的退步。第二,先秦儒家虽无系统论述,但都否定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在荀子那里,天完全是自然的,而董仲舒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于天,把天神秘化、人格化,这在儒家哲学理论中,也是一种退步。32、“三纲五常”的内容董仲舒对“三纲五常”进行了具体解释,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规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33、汉代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经学在汉代分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最初由文字的今古之别而得名。今文,指汉代通行的文字,即隶书和小篆,用今文书写的儒家经书便称为今文经;古文,指用秦代统一文字之前先秦六国籀书写成的儒家经典。文字的差异后来发展为解经的不同,五经皆有今古文之别,因此出现了经今古文之争。开始是今文经占主导,古文经学在民间,便后来古文经也立了博士官,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续到东汉晚期,这对汉代的思想、学术、政治都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4、今、古文经之争的主要表现汉代今古文经之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义理上的差异,即如何认识和对待儒家经典以及孔子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今文经学认为,孔子作六经是微言大义,解经只要注重阐发经文中的“大义”就行了,不必拘于文字本义。古文经学认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皆史;第二,由于义理上的不同,形成方法上的对立。今文经学出于阐述“微言大义”的需要,可以离开字面意义而充分发挥解经者的思想,而古文经学强调实事求是,主张对经文的字义进行训诂,即“训其义而诂其声”。第三,对学术与政治关系的看法上存在分歧。今文经学强调经文中的“微言大义”,在解经时注意跟现实政治相联系,自觉地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古文经学强调忠实于原文字义,因而有“复古”的趋向。这样,今文经学在解经时具有随意性,而古文经学的“复古”趋向则成为复古改制的工具。经今古文之争一开始就不是纯学术之争,这成汉代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一大特点。35、汉代的谶纬经学汉代的今文经学后来发展成谶纬迷信。所谓谶,是一种神秘的预言,所谓纬,是相对经而言,即纬书。纬书都是经学家自编自造的,但都托名于孔子。36、桓谭对谶纬迷信的批判桓谭从理论上驳斥谶纬迷信的神学目的论,他认为:(1)天意是虚妄荒诞之说。自然界的万物不是天为了某种目的创造出来的,万物之间相生相克,是出于事物自身的属性。(2)从天人相分的认识论出发,对谶纬经学的虚妄本质进行揭露。他说:“国之兴废
本文标题: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8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