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刍议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1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论文(设计)题目:刍议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学部: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角。2005年以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政府与民间的关注,并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基础调研与资料整理,也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产业开发与利用。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愈加重视,将许多研究成果运用于对其的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中来,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着悠久的文明和无数的人类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遗产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濒临消失,我们作为历史的传承者必须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文明的足迹,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通过对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的发掘、保护模式的研究和产业开发方面的学术性调查,对其现状进行研究,了解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开发利用的基本策略及途径,希望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4、主要参考文献[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2003.[3]巴莫曲布谟.两个概念:无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A].民俗学,2004.(9):51-53.2[4]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沧桑,2006.[6]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1):82-84[7]李华明.世界遗产代际公平探析对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法律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2004.[8]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5).[9]张宝林.《秦皇岛文化产业形成聚集效应》[N].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11月18日.[10]孙移芳.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胡绍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1旅游经济,2006.[12]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5、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资料收集2013年12月31日-2014年2月1日2资料整理、翻译文章、文献综述2014年2月2日-2014年3月15日3完成初稿2014年3月16日-2014年4月15日4修改定稿2014年4月16日-2014年5月7日5论文答辩2014年5月16日指导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年月日3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学部地理科学专业2014届学生姓名论文(设计)题目刍议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指导教师专业职称所属教研室研究方向课题论证:通过对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的发掘、保护模式的研究和产业开发方面的学术性调查,对其现状进行研究,了解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开发利用的基本策略及途径,希望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案设计: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非物质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1)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三、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1)秦皇岛市概况(2)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四、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战略探讨(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2)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战略与开发模式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2)我市非物质遗产的旅游价值(3)保护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的具体措施进度计划:1、资料收集2013年12月31日-2014年2月1日2、资料整理、翻译文章、文献综述2014年2月2日-2014年3月15日3、完成初稿2014年3月16日-2014年4月15日4、修改定稿2014年4月16日-2014年5月7日5、论文答辩2014年5月16日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4教研室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5一、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保护工作面临一些难题:首先是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管理尚不健全,保护工作还缺乏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第三,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2005年以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政府与民间的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基础调研与资料整理,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产业开发与利用。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发掘、保护模式研究和产业开发规划的学术性调查分析尚显不足。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业化开发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属于弱势产业,缺乏市场整合能力。二、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国外早已经提到日程上,尤以意大利和韩国最为突出。我国对非遗的研究及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实践工作,才刚刚起步,整体落后于这些国家。国外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已经颇为成熟。意大利政府自1997年5月的最后一个周举行“文化与遗产周”,举办数百项丰富多样的与文化、历史相关的活动,其乡村生态游、美食文化游也逐渐兴旺。英国利用老宅从事观光产业开发等项目,这些经营性收入在各协会的收入中也占有相当份额。韩国最为重视“非遗”的旅游开发,“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都被开发为商品,到处可见非遗的宣传广告和纪念品。表演类的“非遗”项目可在酒店表演,且有价目表。可以说,韩国在“非遗”旅游开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善于包装和策划,由单一的非遗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在2001年起“非遗”才进入公众和学界视野。2002年以后,非遗研究机构、基金会、网站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许多著名专家学者被邀请进行非遗保护工作,出现了新6创办的《文化遗产》等研究刊物。2001年至2003年,是非遗研究的学术起始阶段。2004年至2006年是学术提升阶段,学术论文由十位数上升到百位数,内容集中在对“非遗”概念的界定、从法律和知识产权角度解读非遗保护等。2007年至2010年是学术发展阶段,学术论文达到每年千位数,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和丰富,走向深层次的专业性研究,整个学术研究正在走向多学科化和多元化。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3.1建立旅游产业开发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实行源头控制。明确界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物质文化保护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互联系。3.2建立并强化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有关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组织对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有偿转让旅游资源使用权,并对旅游资源资产的使用权进行有效管理;调查旅游资源的毁损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的破坏状况,依法惩罚相关责任人。3.3制定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办法,建立良好的旅游景区文化管理秩序。参考文献:[1]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沧桑,2006.[2]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33]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7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翻译文章海岸带是一个非常活跃和生态脆弱区的自然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综合的与海洋系统和地面系统的重叠。198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受到理论界的争论。秦皇岛拥有丰富的岛屿和海岸带的景观造型,结合景观色彩资源,景观组分和自然,生态和各种岩石,山和海,构成一个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应该在现在和未来关注的,如何利用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在秦皇岛群岛的罕见的滨海旅游资源,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Coastalzoneisaveryactiveandeco-fragilezoneinthenaturalprocessthatislinked,integrated,overlappedwithmarinesystemsandterrestrialsystems.Sincethe1980's,thecoastalzonehasalwaysbeenoneofhotissuesconcernedbythescholars.Qinhuangdaoownsrichresourcesofislandsandcoastalzonewiththecombinationoflandscapecontouring,landscapecolor,landscapecomponentandnatural,ecologicalandvariousrock,hillandsea,whichconstitutesaveryhighvalueofcoastaltourismdevelopmentandbroadprospects.Itisoneofthemajorproblemswhichshouldbeconcernedwithnowandinthefuturethatishowtouselimitednon-renewable,rarecoastaltouristresourcesinQinhuangdaoislands,promot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ourisminQinhuangdao.目前,大多数和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是有限的个人发展,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的发展,如:简单作为水产养殖,放牧,采矿或作为一个灯塔基地,为海岸带的开发等手段,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发展水平低,投入产出的发展为例,比较小,:景区的发展尚未形成的主要自然景观为导向的系统,考虑到休闲,度假疗养,娱乐,旅游的周期短、经济效益低。Atpresent,mostofth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coastalzoneislimitedtoindividualdevelopment,anddidnotformtheeffectofthescaleofdevelopment,suchas:Simplyusedasaquaculture,grazing,quarryingorasalighthousebeaconbase,etc.ForthedevelopedCoastalZone,thedevelopmentofmeansistherelativebackwardness,thedevelopmentoflevelislow,thedevelopmentofinput-outputisrelativelysmal
本文标题:刍议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8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