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脉络膜裂囊肿赵文云脉络膜裂的定义与解剖•脉络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时所经的裂隙,在侧脑室中央部此裂位于穹隆和丘脑之间,在侧脑室颞角则位于海马伞和终纹之间。此裂深处无脑实质,仅由1层室管膜封闭,软脑膜及其携带的血管于此处顶着室管膜突入侧脑室,发育成侧脑室脉络丛。随着胚胎的发育,侧脑室脉络丛及其脉络膜裂向尾侧伸展,弯曲到达侧脑室颞角的尖端,二者走行相一致,呈狭长的“C”字形。•脉络膜裂可相应的分为体部、房部和颞部。一般MR显示为边缘光滑锐利、走行自然的脑脊液裂隙。体部:较窄细,MR各个方位显示均欠佳;房部:以横轴位显示为佳;颞部:以冠状位显示为佳。脉络膜裂囊肿•成因: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是发生于脉络膜裂内的蛛网膜囊肿,简称脉络膜裂囊肿。目前认为该囊肿属于神经上皮囊肿,囊肿具有原始室管膜和(或)脉络膜丛的特征,其内衬有上皮组织,可以同时具有或缺乏基底膜。脉络膜裂囊肿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脑膜的残留有关。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发生障碍时,就可能在脉络膜裂的任何一处形成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临床症状:病人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查体或进行脑部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的病人叙述头痛、头晕以及癫痫,但后期证明与该囊肿没有直接关系。一般多发生于颞叶内下部脉络膜裂处,CT和MR均可以诊断。•诊断标准: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MSCT表现特征:病灶多为单发,以右侧多见,病灶多位于环池与侧脑室颞角之间的脉络膜裂内,位置可能因胎儿发育时期发生障碍的部位不同而异;囊肿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部分呈三角形、“C”形、裂隙状或不规则形;•MR表现:病灶为圆形、卵圆形,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为低信号,DWI为低信号,完全与脑脊液信号相同;病灶周围脑实质无异常信号,边缘光滑锐利。增强扫描无强化。冠状位可清楚的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其外下方可见侧脑室颞角呈点状或条状结构,有时可见海马和侧脑室颞角等周围邻近结构受压,但未见异常信号,矢状位显示颞叶内侧卵圆形或梭形囊肿,其长轴沿后上至前下斜行。•冠状位显示最佳。MPR示绝大部分囊肿左右径≥上下径,小部分上下径>左右径,矢状位示病灶沿脉络膜裂自后上方至前下方走行,故大部分病例前后径相对较大;病灶体积较小,最大径一般<2.0cm。平均大小约0.7cm×0.8cm×1.1cm,与文献报道相似;病灶均呈脑脊液样密度影,囊壁光整、境界清晰,病灶较小者周围占位征象不明显,较大者多呈“双凸透镜形”,无异常水肿征象;CT复查病灶范围、密度无异常变化,增强扫描,病灶无异常强化。海马•1)豆状核(2)侧脑室下角(3)侧脑室三角区(4)海马(5)髓质(6)额中回(7)中央前回(8)中央沟(9)中央后回(10)顶上小叶(11)枕外侧回(12)杏仁体(13)颞极(14)小脑幕(15)方形小叶(16)上半月小叶(17)水平裂(18)下半月小叶(19)二腹小叶(20)第四脑室(21)横窦(22)乙状窦(23)颈内动脉(24)眼球(25)视神经(26)上直肌(27)下直肌(28)上颌窦(29)翼腭窝(30)翼外肌(31)翼内肌(32)口腔.•l)侧脑室下角(2)岛叶(3)岛阈(4)颞横回(5)额中回(6)中央前沟(7)中央前回(8)中央沟(9)中央后沟(10)中央后回(11)顶下小叶(12)枕外侧回(13)上半月小叶(14)水平裂(15)下半月小叶(16)横窦(17)乙状窦(18)颈内静脉(19)骨迷路(20)眼球(21)外直肌(22)下斜肌(23)上颌窦(24)面动脉(25)面静脉(26)颞肌(27)翼外肌(28)下颌骨(29)咬肌(30)翼内肌(31)下颌下腺(32)颈内动脉鉴别诊断•1:血管周围间隙,又称VR间隙,系围绕于携软脑膜进入脑实质内之脑动脉的小分支(穿通支)周围并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之脑脊液间隙,多见于穿通动脉从脑表面进入脑组织部位,自脑底部进入者常见于基底节区下外侧部,如壳核外下部和外囊下部,常位于前联合两侧,可对称分布,数量可单个或多个,形态多呈斑片状、卵圆形或小类圆形,自前内向后外斜形走行,短径多5mm,边界较清;轴位多见于脉络膜裂偏上方层面及基底节区下部前联合层面,矢状位MPR图像能清晰显示病变与脉络膜裂之间的关系[5],多不呈后上至前下的斜行走行。•MRIT2WI(图2)显示双侧苍白球高信号,这些囊状高信号在FLAIR上是低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弥散加权成像没有明显的弥散受限,因此支持血管周围间隙的诊断。•2:侧脑室颞角,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位于侧脑室颞角和环池之间,当囊肿位置靠外生长接近侧脑室颞角时,有时不易与扩大之侧脑室颞角区分;如能在冠状位MPR图像上观察到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侧脑室颞角位于海马的外侧,能找到囊肿与侧脑室间的分隔,并于矢状面见囊肿沿脉络膜裂呈特征性斜行走行,则有助于与侧脑室颞角鉴别。•脑软化灶:脑软化灶多发生于基底节区层面,而脉络裂蛛网膜囊肿常见于基底节区下方层面;脑软化灶多有相关脑血管病的病史,临床上多有相关神经症状及体征。紧邻脑室旁,可使脑室顺应性扩大。•4:环池内囊肿病变,蛛网膜囊肿是由脑脊液被包裹在蛛网膜下隙内形成的囊袋状结构,密度与脉络膜裂内囊肿相似,但其位置不同。多位于颞叶前方或环池、鞍上池内。如位于环池内可有脑干受压,邻近环池扩张,而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多无此征象;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桥小脑角池,密度常不均匀,有时密度较低,可呈脂肪样密度,呈匍匐样或塑型状生长,形态多不规则,多不呈梭形或椭圆形;•脑内囊肿:极少见,虽然密度可与脉络膜裂囊肿一致,但多位于大脑半球、丘脑或小脑等部位[•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脉络膜裂囊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8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