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中国行为艺术究竟该何去何从》
中国行为艺术究竟该何去何从—以艺术心理学批评法浅评中国行为艺术杜加森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08级艺术管理系学号B080901017【摘要】艺术是人类有意识的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是真实情感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类别,行为艺术本来可以在艺术领域之上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在行为艺术进入中国社会以后,并没有获得广大受众的理解与欢迎。相反的,行为艺术进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遭遇到了社会高雅艺术审美与通俗大众审美共同的反感与疏远。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与行为艺术其不适当的表现方式有着密切原因。一个事物并没有绝对的美与丑,但从艺术与美的关系分析行为艺术的艺术属性时,就很多行为艺术而言,我又似乎并未看到行为艺术的美;艺术是精神产品,是一种人类自由的形式,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这一方面理解,行为艺术的创作体验只能通过开放性的、即兴的、无情节的实践活动现实,很多行为艺术根本就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我坚决发对行为艺术中那种“假艺术”、违背道德底线的表达方式。同时,我也渴望真正的行为艺术家的出现,创造出与大众审美趣味、道德观、人生观等相和谐的有创意的行为艺术,并让这种艺术形态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真正为大众所接受、认可。【关键词】心理分析批评、中国行为艺术、艺术属性、净化说与体验说、失当正文心理批评方法主要是在艺术批评中以心理学角度进行批评的一种方法,将心理学方法运用于艺术批评,使艺术研究的基本功能由传统的价值判断和评价转向了对艺术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心理批评方法选取的立足点是“人”,也就是广大的受众。在心理分析批评之中艺术家是创作的主体,而观众则是艺术接受的主体。其所要研究的对象是艺术家的个性与风格、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作品的心理分析、艺术的精神价值与艺术传播的社会心理效应等。一、行为艺术的起源与中国行为艺术谈到行为艺术,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关于行为艺术的种种报道也是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认为行为艺术是一种极具挑战性、常人难以理解的先锋艺术。行为艺术,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于欧洲的一个现代艺术形态。所谓行为艺术,是一种行为者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形式。行为艺术的鼻祖是一名叫可拉因的法兰西人。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上做自由落体而下,称之为人体作笔。行为艺术是行为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形态,它强调、注重行为者的行为过程意义。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行为艺术这种艺术行为到底是先锋艺术类型还是乱来的“非艺术”行为,至今仍旧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当行为艺术与20世纪80年代来到中国以后,更是在中国引起巨大轰动。成为我国艺术领域和社会公众激烈讨论的话题。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多元化的社会,作为门类众多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行为艺术更是顺利的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审美领域之中。但是当各种各样的行为艺术被那些自称为“艺术家”的行为艺术者呈现给我们的时候,种种出格的表现行为甚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行为艺术采取非常夸张的表现手法,采用行为的表达方式向受众表达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等等的看法。由于原本行为艺术就与我国大众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及社会传统有着极大反差,而且现在随时代的发展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使得现在很多有关行为艺术的话题还一直是人们激烈争论的焦点。在行为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很多行为开始直接挑战人们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忍受极限。二、从艺术与美的关系看行为艺术的艺术属性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离开这个基本的出发点,人就很难理解艺术是什么。美的的本质是同一的,但美的形态却千差万别。于是,给美的形态分类,便成为美术学中一个经常被提出的课题,并为大多数美学家所接受。行为艺术从一出现就是和妹背道而驰的。行为艺术往往和虐待、结束生命、残害动物、裸体等结合在一起的,这与艺术是追求美的活动行为截然相反。在中国已成为“经典”的唐宋和肖鲁的“枪击电话亭”、吴山专的“卖虾”、张念的“孵蛋”、李山的“洗脚”、王德仁的“抛撒避孕套”等,还有赵半狄与玩具熊猫就环保问题展开对话,舒勇在情人节找花草树木谈情说爱,王晋与一头骡子结婚等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行为艺术,无论从哪个方面都看不到美的存在,更谈不上对社会有什么积极影响。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行为艺术者却以对人的躯体、生命的虐待、残害为手段来进行所谓的创造。艺术家并不是叛逆者。他是按照美的法则,在单一中求差异、固定中求变化,因而不知不觉的总是要同既成的现实发生冲突,这冲突也就是他的倾向性。[1]没有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绝不是没有倾向性的艺术作品,而是非艺术作品。倾向性作为情感的特质,是包含在艺术的本质之中的东西,而不是可供艺术家选择的多种方案之一。三、艺术是精神产品创造,这是人类自由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人类通过实践,使客观的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变世界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人类的一切创造物,从石斧、瓦罐、到汽车、航天飞机,作为人类自由实现程度的客观证明,都无不在审美的范畴之中,都无不有一个美与不美的认识问题。在这个基础上,精神的力量、精神产品满足精神的需要。后者以前者为前提,但也有它的相当一独立性。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无非就是满足需要—创造需要—再满足—再创造的发展不息的运动。人类的精神现象尤其动力方面和结构方面,这两个方面本来是统一的,但在历史和社会中,塔门又由于人的异化而划分为二:前者是根源于人类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后者是根源于人类缓和内部矛盾、协调内部关系的需要。第二种需要是社会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和第一种需要处于不同的层次,于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精神价值:一种是动力性的,一种是结构性的。动力性的东西先于结构性的东西。结构本来是动力形态,和动力不可分割,但后来由于异化,它又从动力中分化出来,与动力相疏远,甚至成为其阻力。人类的精神产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人们所能直接体验到、或者观察到的感性力的经验形态是那种被大家笼统的称为情感的或明或暗的心理过程,因此许多美学家把艺术的本质特征定义为情感的表现。行为艺术的创作体验只能通过开放性的、即兴的、无情节的实践活动现实。行为艺术家不是像架上绘画艺术家那样多数时间是把自己关在室内“孤寂”的进行自己的艺术创造工作,而是在开放的空间环境里—街头、广场等场所,将自己即时奔放的情感予以当众释发宣泄,并注重和强调展示行为过程的质量感。因此,行为艺术没有完形的如架上绘画那样的结果留存,行为过程就是其作品的全部所在。四、心里分析批评之净化说与体验说(一)净化说心里分析批评之净化说的功用在于借助语言、音乐、动作等手段,使人们的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得到某种宣泄、淘洗、净化与平衡,有效的消除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淤积的那些有害的东西,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与社会的安定。在观赏过现在的各种行为艺术之后,这些行为艺术真的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吗?它们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和视觉上的美感吗?我们不妨先看几个实例:1998年1月6日,行为人罗某被麻绳五花大绑,在零下10几度当地最寒冷的一天,只穿短裤下跪共1小时45分钟;2000年4月22日,《对伤害的迷恋》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开幕。展览中行为人直接使用了几具医用解剖的尸体;2001年8月16日,成都举行的OPEN行为艺术中“著名”行为人朱某在实施作品“复活节的快乐”时,由于操作失误造成了作为作品材料的猪的死亡。因其血腥的场面和残忍的过程引发了强烈的反应,来自英国的女行为艺术家MiMi甚至一度挥舞铁镐冲入现场试图阻止行为的继续;2002年8月18日,广州某“行为艺术家”在上海外滩裸奔;在“前卫艺术家的代表作《六十五公斤》中,作者用铁链把自己捆在屋内距地面3米的房梁上,在两名医生的帮助下,作者的250毫升血慢慢流出,更有近几年来自残、自虐、血腥、恐怖、暴力、甚至是吃死婴等挑战人类心理忍受极限的所谓的“行为的艺术”......我不禁想问,我们的艺术究竟是怎么了?那种给人以美好向往的境界、那些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愉悦的艺术难道将要被这样的“艺术”所替代?或者说,它将在神圣的艺术殿堂里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精神食粮?心里分析批评之净化说认为,欣赏与感受艺术有消除隔阂,净化人们的感情,消除人们心灵上淤积的有害东西,把人类的情感融成一片的功效。而且这种艺术所传达的情感一定是“巩固人和人、以及人和上帝的团结”。根据此观点,如果说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的话,那它至少也不应是腐化和虚伪的。而现实中,我恰恰看到了许多诸如以上的类似种种“行为艺术”的恶行,让我根本感受不到情感上的兴慰与心灵上的淘洗,它们给我的带来的往往是视觉上的不适,十分恐怖、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也许更确切的定义是一种伤害人类、伤害感情、伤害尊严、伤害道德的一种恶行而已。(二)体验说心里分析批评中的另一个学说是体验说,体验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只有仿佛身临其境,清晰的“看到”他所要描绘的对象时,才可以写出令人信服的文字来。但是行为艺术的艺术家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行为艺术是需要观众的,而当绝大多数观众对行为艺术感到厌倦以及反感的时候,此时的行为艺术已经不能称之为艺术了。很多行为艺术家完全沉迷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之中,根本不去考虑广大受众的内心感受。像自残、自虐、血腥、恐怖、暴力、甚至是吃死婴等等“行为艺术”,又有多少“行为艺术家”去考虑过观众的感受呢?当下,可以说很多参与行为艺术的人自己本身对审美情趣反面并不以为然,依旧沉迷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之中不可自拔。变态、色情、暴力与血腥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审美主体。五、中国行为艺术的未来在我国出现的种种“非艺术”的行为艺术,可以理解成为行为艺术在中国表现与发展的失当。对国外各种“非艺术”现象的沿用与抄袭使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血腥、色情、自虐、施虐等手法,是我国行为艺术不求创新、只求怪异的特点。很多的行为艺术行为行为已经超越了人们的道德底线,超越了社会的伦理底线的,更有甚者已经打破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很多诸如吃死去的婴儿尸体、肆意屠杀动物、伤害自己身体或是各种充斥的色情意味的人体彩绘等等。当今社会所谓的各种“行为艺术”在中国已经沦为了庸俗猎奇者嘲笑与玩赏的对象。科学家皮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认为,艺术的真正使命不在于满足大众一时的好奇与娱乐目的,而在于通过它使人认识到真正的人性真相,使人通过艺术听到超越存在的声音。[2]艺术必须做到对人们的生活、生命的尊重,才能得到受众的接受与认可,否则只会受到受众的排斥与反感。而正式行为艺术表现出的各种受众不能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是行为艺术成为了当下社会受到压倒性的负面评价最多的艺术流派。同时,行为艺术也成为遭到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双重排斥的唯一艺术流派。因此我认为,国内的行为艺术者必须认真的反省自身的“艺术”行为,仔细的思考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代表所承担者的责任与使命。借助恰当的行为艺术表现手段与内容,使人们的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得到某种宣泄、淘洗、净化与平衡,有效的消除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淤积的那些有害的东西,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与社会的安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我国乃至世界艺术界及社会大众的认可。同时,我渴望国内的行为艺术都朝着这样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创造出真正有创意的真正的行为艺术作品,而坚决抵制那种庸俗的恶行。参考文献:[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谢有顺。《我们的内心冲突》[M]。第一版。广东出版社,2007。
本文标题:《中国行为艺术究竟该何去何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965 .html